
今年是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的第二年,如果問:島上硬件設施最大的變化是什么?十有八九的回答是“高鐵”。一位老年旅客對我說:“坐上高鐵,我才覺得自己來到了21世紀,因為我沒有私家轎車,就是買得起,也不敢學開車。”還有不少人說:“坐上高鐵,我才知道家鄉的風光,原來這樣美!”這還沒看見海呢,您看見海更美!
東線開通不到半年,“同城化”效應已經顯現,許多我們從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現在每天都在發生。聰明的企業家已經捕捉到了越來越多的商機。高鐵連通到哪里,地圖就改變到哪里。連通高鐵的地點雖遠猶近,不連通高鐵的地點雖近猶遠。地圖上近在咫尺的海口郊區偏僻山村,交通距離可能比三亞還要遠,這就不能不加劇農家樂旅游業者的競爭。假如自己沒有鮮明特色,就很容易被別處的景點淘汰。
作為一種高新技術產品,高鐵的最大受益者是旅游業。批評高鐵的主要論據是票價太高,作為一種大宗運輸手段確實如此,作為發送億萬農民工返鄉探親的手段也沒錯,唯有旅游者不這樣看。因為參加旅游的人,本來就不可能是最低收入者。即使是大眾旅游,也必須以中等收入家庭為主體。甚至那些低收入偏高的家庭,也能偶爾為之。節假日時間短暫,路上耽誤時間不宜過多,許多旅游者不惜乘坐飛機。高鐵票價再貴也貴不過飛機票,所以很快就產生分流:中短途乘高鐵,遠程乘飛機。近年來內地高鐵途經省市,紛紛取消的短程飛機航班。
正如北京一位專家所言:“中國是當今世界高速鐵路發展最快、系統技術最安全、集成功能最強、運營里程最長、運營速度最高、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這個說法,至少在2009年,就被美國總統奧巴馬認同。目前我國已經投入運營的高速鐵路,將近7000公里。正在建設的高速鐵路,還有1萬多公里。預計到2020年全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海南建成國際旅游島時,我國的鐵路營業里程將達到12萬公里以上,主要繁忙干線實現客貨分線。其中,新建高速鐵路將達到1.6萬公里以上,加上其它新建鐵路和既有線提速線路,我國鐵路快速客運網將達到5萬公里以上,連接所有的省會城市和5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覆蓋全國90%以上的人口。到了那時候,鄰近的省會城市之間,將形成1-2小時交通圈;省會與周邊城市形成半小時至1小時交通圈;北京到全國絕大部分省會城市(除烏魯木齊和拉薩),將形成8小時交通圈。高速鐵路的發展,將不僅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出行需求,還將深刻改變整個旅游業多方面的格局。
[page]假如那時陸島交通實現聯網,高鐵通過海峽大橋,就不僅能使海南進入“北京8小時交通圈”,而且同全國中南、西南、華東、華北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形成8小時交通圈,覆蓋全國2/3以上的50萬人口城市。到了那個時候,海南旅游客流量至少要“一而十,十而百”,上去兩個量級。世界上沒有什么東西,能夠比高新技術,更加深刻地改變人們的日常生活。假如到了那個時候,海南不創造出一大批新穎可人的旅游景點景區,就非但留不住外來游客,本省游客還會大量流出,甚至養成北上度假的習慣。所以交通距離的縮短,勢必加劇旅游市場的競爭。誰家的姑娘都不是“皇帝女兒”,誰家的姑娘都愁嫁。
我們經常說的旅游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購娛,也要發生變化。首先火車上餐車的業務量會明顯減少,只剩下少數長途乘客,絕大多數相對中短途的乘客,寧可到車站,甚至到車站以外去用餐。同時臥鋪的業務量也會大大減少,因為高鐵的最大優勢是觀光賞景。
這樣一來,車站的功能就變了。有專家指出,傳統上,鐵路客運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票務收入、餐飲收入和廣告收入,而鐵路車站的經濟收入主要局限于小商品銷售、餐飲和廣告。而高鐵時代一來,車站則更多地變成了“商業空間、信息空間、金融空間、娛樂空間,休息空間等多重空間的整合”,有專家甚至認為高鐵列車上的經營空間“甚至要從當前以餐飲為主,調整為以商業空間為主、餐飲空間為輔的格局上來”。因為他們研究了北京天津之間的城際高鐵,發現車上用餐人員急劇減少,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海口到三亞的輕軌專線上。
而在旅游目的地,專業化的區域分工勢必加劇,游客集散地、旅游地、休閑地功能逐步細分,每一次變化都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各行各業的商家不斷進行利益博弈,集散地和目的地的角色也隨之不斷調整,逐漸實現旅游資源和服務產業的優化配置,所有這些都要靠市場調節機制來完成,行政管理者根本不可能取代市場機制的作用。龐大的計算量,讓一切當事人都離不開電腦操作,不斷地探索,錯了再試,誰最先找到損益最佳平衡點,誰就能最先賺錢。
[page]越來越多的游客,會迫使政府旅游主管部門不斷地設計和開辟新的景區景點、旅游路線,進行大規模的滾動建設。高鐵會源源不斷地帶來新的商機,于是高鐵及其站域,就不再僅僅是完成旅客運輸的載體。而且不斷改變的商業布局,又不斷地影響商業客流和消費行為。
在前高鐵時代,鐵路客運能力緊張,每逢節日高峰“一票難求”,人們的對鐵路的要求,就是能夠“運得走”。高鐵無論運速、運量都堪稱一流,而且乘客不是商務客便是觀光客,工作重點就應當隨之轉化,追求安全度和舒適度。要考慮傳統鐵路從不考慮的因素:如沿途景觀的選擇,能夠決定線路的設置。還有與自駕游如何銜接,與酒店業如何銜接,與飛機航線如何分工,等等。
總而言之,高鐵的橫空出世,顛覆了傳統旅游業的諸多方面格局。它雄辯地說明,技術是生產要素中最活躍、最有潛力的要素,也是最具淘汰力、最不可逆的要素。我國人口眾多,自然資源短缺,水資源與耕地緊張,生態環境壓力不斷增大,大氣、飲用水、土壤污染、城市生活垃圾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預計2020年人口超過14.3億,城鎮人口將達到7.9億。在重重壓力面前,最根本的出路在于技術創新。一個高鐵,就可以節省如此眾多的資源,減少無數的重復建設和重復勞動,使海南有限的旅游資源達到更加優化、更加合理的利用。
中國科技進步的貢獻率目前達到40%左右,科技人力資源位居世界第一,研究開發人員總量位居世界第二。科技產出數量已居世界前列,產出質量大幅提升,部分重要領域的研究開發能力,已經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海南本土的科研隊伍與創新企業家隊伍勢單力薄,與大陸脫鉤是死路一條。只有“背靠大陸,面向世界”,才有可能建設出一個真正能走向全國前列的國際旅游島。(人民網海南視窗/廖遜)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