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0日,炎炎烈日熾烤著瓊島大地,在瓊山區三門坡鎮龍鱗村椰子樹下,卻涼風習習,偶有幾位城市居民在村口的龍湖邊垂釣,一派和諧、清新的景象。正是這一個小場景,悄然預示著鄉村旅游的大幕已經開啟。
美景,坐看時光倒流
“我還沒見過這么自然、這么美的村莊!”這是內蒙古游客趙俊杰對海口美蘭區演豐鎮星輝村的贊譽。在綠意幽幽的星輝村,趙俊杰陪著上小學的兒子踩米舀、搬練功石、看“魚”字墻、賞菠蘿蜜,沉醉于海南鄉村的濱海田園風光。
海口的村莊處處都具有典型海南特色和田園風光,村莊依湖而建,對于城市游客來說,典型的田園風光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在休閑的同時,還可以品嘗當地的瓜果蔬菜,特別是極具海南特色的鄉村建筑,是人文與建筑藝術結合的典范,旅游是一種探索學習的過程,這樣的鄉村建筑將會增加游客知識面。
龍鱗村最大特色在于村口的龍湖,湖邊住有人家,湖的對面綠樹成陰,湖邊建有小型廣場,供人乘涼、休憩。龍鱗村的建筑也別具特色,村民們房子的門口都建在同一排,從第一道門到最后一道門,一眼便可望盡。走在龍鱗村,但見村子里大片的荔枝林、黃皮林、菠蘿蜜等果林郁郁蔥蔥,碩果飄香,海南特色熱帶水果讓客人食欲大興,不少游客進入果林采摘荔枝、品嘗黃皮,歡聲笑語蕩漾林間。此情此景,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海南的景色真是太美了,可說是一步一景啊!”這是來過龍鱗村的游客由衷的贊譽。
加樂湖村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加樂湖,湖面視野開闊,湖中白鵝嬉戲,綠樹倒映于碧水,讓人心曠神怡。村中注重基礎設施建設,現建有環湖路、文化廣場、會議室、圖書室等便民設施。加樂湖村的村民都是本家,同姓“張”,據考證,村中的祠堂已有490年的歷史,其建筑風格古樸,保存得較好。
石壘的籬笆、石鋪的村道、石筑的堂屋……一塊塊青灰色的火山巖石,上面布滿著細微小孔,無言地向人們訴說著萬年前那一次次火山爆發的歷煉。當然,說到生態鄉村,還不得不說到代表著人與地質抗爭的火山村落。
沿著拳頭般大小的火山巖石堆圍起的半人高石墻,走在彎彎繞繞的石頭村道上,一間間石院、石屋展現眼前,將人們帶回遠古。石頭村里,最愜意的事當數坐看時光倒流。海南石山鎮的榮堂村距離海口火山口公園約4公里,給人一種遠古原始村落的感觸。石頭村的年輕一代大多搬離村莊,留下不愿離開祖屋的老人們看守著古村。每日在村口聚會憶舊的老人們,卻說不清這個石頭村到底有多少年歷史,倒是村口名為“太古仙門”的石頭門碑上,清晰寫著光緒某年的字樣。說不清這個石頭村到底有多少年歷史,這里的人們從祖輩開始,世代就和這些石頭相依相伴。
尋一條石巷隨意逛逛,兩邊的小石門依次排開,走進去便是一戶人家,一家一座小院子。從外面看,石頭墻的縫隙間雖無粘劑痕跡,卻平整密合。這里的石屋高大寬敞,幾乎每幢房子都有一間正廳和兩間側室,粗大的木柱、厚實的木板以及半米高的大石條構成廳室隔墻。
迄今為止,全省文明生態村總數已達到9174個,占全省自然村總數的39.4%,海口市已有1069個自然村建設成文明生態村,占全市自然村總數的50.3%,提前實現了過半的目標。
一個家庭旅館模式的復制和推廣
掩映在綠陰中的整潔農舍,院落中晾曬的漁網,彎彎小路旁搖曳生姿的花草,幾個孩童正盡情嬉戲,由于經常有游客光顧,一些有經濟意識的小學生在這擺起了小攤。這是海口市美蘭區演豐鎮星輝文明生態村平常的一幕。
星輝村是一個海邊小村莊,自從建設文明生態村后面貌一新,吸引了許多游客前來參觀。星輝村的唐南富一家2006年春節前特地蓋起了一排房子用以經營家庭旅館,并給旅館取了個好聽的名字―――“臨海居”,從而成為海口文明生態村里的首家家庭旅館,也正式開啟了海口的鄉村游市場。在體驗了原生態的鄉村家居后,許多游客希望能夠在村里住下來,真真正正地體味“農家樂”。隨后,海口其他村的一些村民也開始將自家多余的房間提供給客人們居住。
今年以來,瓊山區確定紅旗鎮本立村、南疇湖村、三門坡鎮龍鱗村、加樂湖村、大坡鎮多谷屯村、田心村為首批6個開展“農家游”經營的村莊。目前,6個村基本完成廚房、餐廳、衛生間、路標指示牌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已有龍鱗、加樂湖、南疇湖、田心等4個村莊開展“農家游”經營接待游客,各個村莊可接待游客上百人同時用餐,同時可接待20至上百個不等的游客入住。
田心村內,村民用自己的雙手修建椰風小道、奇榕小園和塘邊小憩等三個精美的休閑景點。田園、池塘、林蔭、小徑、籬笆盡顯鄉村風情,呈現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美麗畫卷。站在村頭,田心村的陳隨獻說,村里已經有20多間客房,均是農戶自發開辟。同時,為了讓城市居民更能享受到鄉村的休閑,村里準備將130多畝低洼地建成池塘,開發垂釣等諸多產品。
近年來,秀英區以南海大道和海榆路為橫縱軸線,從城區到周邊30分鐘車程以內,逐漸發展起科技觀光體驗型、休閑度假型、生態旅游型、垂釣餐飲型觀光農業園。尤其是南海大道及綠色長廊邊的幾家生態農莊,以垂釣、農家菜吸引著海口市民,每到周末,這幾處農莊總是門庭若市。
鄉村文化的潛力和張力
“山村的雨露是最好的美容品,山村的食品是最好的保健品。”海口市社科聯副主席蒙樂生這樣說。在紅紅火火的文明生態村建設中,海口鄉村旅游作為新的特色旅游產品悄然興起。或椰林掩映的田園風光,或捕魚捉蟹的漁家樂,或百年滄桑的民宅故居,或石頭壘就的火山民俗,海南鄉村正以特色之美醉倒八方游客。可以說,鄉村給海南旅游帶來了新的特色和空間,海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也給鄉村旅游帶來了市場需求和機會。
“車在畫中行,人在畫中游。”眼下,環境優美、空氣清新的海口郊區鄉村成了眾多游客休閑旅游的好去處,到鄉村去體驗“農家樂”的游客紛至沓來,也成為淡季里海南旅游的一大風景線。
到近郊觀賞農業風光、體驗田園風情、親手采摘新鮮果實,已經成為海口市民出游的新時尚,農業觀光游為城里人提供了一個避開城市喧囂、品味寧靜田園生活的好機會,“回歸自然,天人合一”成為鄉村生態游的招牌。“發展旅游產業,建設富裕鄉村”,走在瓊山區三門坡鎮的街頭,處處可以看到三門坡鎮政府打出這樣的標語。目前,海口各區、各鄉鎮都充分認識到開發鄉村游的拉動作用。
據調查,目前海口鄉村游主要接待36-60歲的群體,大學或大專學歷占58.8%,客源構成主要是以海口市內的客源為主,達到78.07%。根據抽樣調查表明,游客較滿意與非常滿意的達到90%以上。游客反映,吸引他們來到鄉村并使他們感到滿意的主要原因是海口鄉村地區優美的生態環境和純樸真誠的民風。
海南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副教授杜娜在總結海口鄉村游優勢的時候說,從海口市區出發到市內所有村莊均在1小時車程內;優良的生態環境;有較好的人文、產業資源可以依托利用;城市近郊鄉村休閑旅游迎合現代城市居民短途短期經常性休閑需求,客源市場廣闊。
鄉村旅游已成為海口旅游經濟的新亮點、新賣點和新的增長點。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瓊山區六個村就接待“市民休閑游”、“單位社團會議游”、“業內外人士學習體驗游”、“島外老人過冬游”游客2萬多人,僅龍鱗村就接待游客近萬人次,盈利3萬多元,實現了農民增收。
蒙樂生說:“羊山地區以美為名的村莊多達200多個,以儒為名的村莊達100多個,是海南文化的發源地,在此意義上,感受鄉村文化、體驗鄉村休閑,開發鄉村游,在羊山地區大有潛力可挖。”
鄉村游大幕已經拉開
鄉村旅游是以農村自然風光、人文遺跡、民俗風情、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及農村環境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為目標的市場,滿足旅游者的休閑、度假、體驗、觀光、娛樂等需求的旅游活動。鄉村旅游在歐美發達國家已有百年以上歷史,新西蘭、愛爾蘭、法國等國家把鄉村旅游作為穩定農村、避免農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動的重要手段,在資金、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加拿大、澳大利亞、東歐和太平洋地區的許多國家,都把鄉村旅游作為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
遠的不說,就說近的。2009年1-5月涉農游客達400多萬人次,同比增長12%。近年來,上海已建成各類農業旅游景點100多個,其中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業旅游景點60多個,解決農民就業2.5萬多人。2008年,接待各類游客850多萬人次,涉農旅游總收入12億元。今年,上海又出臺新政策,如經過區和區級以上政府批準建設的農業旅游項目,其經營主體在取得必要合法經營許可后,其所從事的農產品經營項目可按規定享受減免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
發展鄉村旅游,可以帶動農副產品和手工藝品加工、交通運輸、房地產等相關產業發展。有利于促進農村生產發展和農民生活富裕,促進農民素質提高和鄉風文明,促進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推進農村基層管理民主。
“鄉村度假是度假最高形式。”海南省旅游發展研究會副會長、秘書長王健生說,在社會化大生產中,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國際國內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工作壓力越來越大,亞健康人群日益增多,人們對觀光旅游和休閑度假的需求越來越大。這是一種新的社會需求,結合農業的產業特色,現代化的觀光旅游、休閑度假和療養的農莊存在根基,在中國已經形成。
而我國實施新的假期辦法后,原來的3個黃金周演變為元旦、清明、端午、五一、中秋5個小長假和十一、春節兩個黃金周,5個3天的長周末決定了一日游、兩日游等短線的走旺。“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學農家活、享農家樂”,以親近自然,享受蔬果采摘之樂的鄉村旅游逐漸成為一大熱點。
特色才是鄉村游優勢
缺乏規劃和策劃,開發模式單一,成為困擾鄉村游發展的重要原因。在國內其他地方,許多鄉村旅游項目盲目上馬,開發時城市化、雷同化明顯,展示鄉村差異、挖掘鄉村內涵、突出鄉村特色不夠。
鄉村游讓一些游客感到美中不足的是,鄉村旅游在成為市民擁抱自然、排解壓力的首選的同時,同質化嚴重,真正有特色的休閑項目并不多,玩來玩去,不外乎釣釣魚、打打牌、吃吃農家菜。城市里住久了、大酒店小飯館吃膩了,偶爾改改口味、透透新鮮空氣的想法讓鄉村游火了起來。但等到各式農家樂景點都開發了,沒有自己的特色,生意又難做了。
鄉村游,要的就是“原生態”。目前,海口四個區都高度重視鄉村游對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拉動作用。瓊山區委、區政府今年撥出30萬元專款給開展“農家游”村莊,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圍繞游客“吃、住、行、醫、娛”等各個環節,完善相關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包括客房的開設,食堂、餐廳、觀光點的建設、休閑活動項目的策劃等。完善了交通設施建設。在6個“農家游”村莊的入村口及其道路沿線制作、安裝了12個路標指示牌,在各農戶安裝上門牌。
7月10日,在品嘗了三角年糕后,來自海口市旅游局的黨員干部不由地豎起了大拇指。除了三角年糕外,多谷屯村還開發了“三公湯”、“大致雞”等特色美食,所謂“三公湯”,即以公雞、公羊、公鴿為原料,細火慢燉。村里人說,此湯具有滋陰壯陽、保健、補氣、抗衰老的功效。而“大致雞”,以橡膠林下放養的大坡雞為原料,經過精心烹飪出味道鮮美的白切雞,肉質滑嫩,香味甚濃,肥而不膩。當然光有美食還是不夠的,多谷屯村的黃良德說,村口正在擴大一口池塘,準備開發垂釣、水上娛樂等休閑產品,留住游客消費。
特色才有吸引力,也才能吸引回頭客。瓊山區通過積極引導,使各鎮村充分挖掘特色資源,做好“特”字文章。首先是充分挖掘特色,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吸引八方來客。除多谷屯村打造成特色經濟、特色美食村外,龍鱗村打造特色美食、釣魚、體驗勞動等項目,本立村打造成紅色旅游村,田心村打造“鷺鳥天堂”。讓游客到不同的村莊體驗到不同的享受、不同的驚喜,使游客流連忘返。同時,整合周邊村莊特色資源,實現資源共享,策劃豐富多彩的休閑活動項目,不斷豐富“農家游”的內涵。
瓊海博鰲鎮南強村,是文明生態村中的一顆明星。該村面朝萬泉河,這也成為村里開發農家樂的絕佳優勢。在村里富裕人的帶領下,村里開發了萬泉河竹排游等產品,村民當起了船夫,還有部分村民則在河邊排起攤,賣一些游泳裝備、海南特色產品。由于此村臨近博鰲亞洲論壇會址,總有大批的游客前來,由此也直接帶動了村里的經濟效益,也成為海南開展農家樂的樣板村之一。
“有水就活一方。”7月上旬,瓊山區組織各鎮文明生態村負責人參觀考察南強村,吸引先進經驗,這是瓊山區各村負責人看完南強村的一致看法。目前,瓊山區除加樂湖、龍鱗村等原本就有池塘外,田心村、多谷屯村都準備擴大池塘,開發垂釣、泛舟、湖邊燒烤等一些水上、水邊娛樂項目。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