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貝瓷調味瓶系列草圖。
上海木馬設計的太陽能野營燈。
福橙創意衍生品。
蝴蝶形的旅游工藝品。
文海南日報記者 高 虹
洛可可來了,藝有道來了,木馬來了……這場在國內外設計界頗具吸引力的“頭腦風暴”,吸引了眾多國內一線工業設計公司。2011海南國際旅游商品工業設計大賽不僅呼喚更多創意奔流的優秀作品,更希望能有一批契合海南實際、彰顯海南特色的設計作品在島內落地,實現產業化生產。
今年5月,海南各市縣很多企業都迎接了一批“來頭”不小的客人:北京洛可可、北京藝有道、上海木馬、深圳心雷、深圳嘉蘭圖……這些國內數一數二的工業設計公司,派來了各自的首席設計師,他們與海南旅游商品生產企業“一對一”、“點對面”的實地交流、創意,無疑在海南業界掀起了一場“頭腦風暴”。
“這些天的采風活動,激發了來自國內頂尖設計機構設計師們的創作靈感和激情,涌現了一批非常好的設計方案,將有一批具有海南旅游商品特色的優秀設計成果在島內落地。”海南國際旅游商品工業設計大賽的全程執行單位之一———海南靈獅創意產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勇利說。
3條線路發掘全景海南
為確保一批優秀設計成果在島內落地,此次大賽特地安排了一項采風環節———“在行走中創意”。省工信廳副廳長廖強說,組織采風活動是為了讓國內外的優秀設計師們更多地了解海南,讓海南旅游商品研發生產企業對接設計創意高端人才,通過傳統工藝和現代創意、本土文化和時尚元素的深度融合,增強參賽作品主題設計的針對性,提高參賽作品產業化實施的可行性,保證設計產品的市場適應性,進一步促進藝術與技術、設計與制造、文化與品牌的互動和對接。
早在今年2月下旬,省工信廳就向全省18個市縣進行了設計需求摸底,共有11個市縣反饋設計需求。經組委會篩選,確定了30多個對接項目,涉及海南特色休閑旅游食品、精油、旅游服飾、花梨沉香等特色文化工藝品,黎苗文化產品,景觀景點歷史文化,航空旅游紀念品等各類主題。從5月10日開始,來自國內北京、上海、廣東、海南以及韓國等地的采風隊伍分成東線、中線、西線3組,在全省范圍內進行采風對接。重點針對各市縣30多個對接項目,進行“一對一”、“點對面”的實地采風對接設計考察。
省工信廳廳長丁尚清介紹,采風活動實現了三個同步:采風與設計同步,在行走中創意海南、設計海南,同步產出設計方案;采風與參賽同步,所有方案在完成概念設計階段后,統一以團隊方式同步參賽;采風與產業化實施同步,概念設計階段完成后,如果對接雙方對方案認同,下一步將合作完成深化設計,并進行生產和市場推廣,確保一批符合海南旅游商品特色的優秀設計成果在島內落地。
零距離“確診”海南企業
“以往參加的比賽只是最后提交一下作品,而參加此次大賽可以讓設計師更加準確地抓住企業的需求。”深圳市東海浪潮工業設計有限公司設計師李海波告訴記者,“行走中的創意”實現了設計師與企業零距離對接,這種實地考察和體驗、從而快速地“確診”“對癥下藥”的采風方式,也是其有別于其他大賽的最顯著的特點。
對陵水藤竹場進行兩天的實地考察后,上海多少設計機構設計師劉奕彤發現,藤竹場雖然已經有了50多年的歷史,但當前仍處于以純加工為主體經營的外包階段,產品結構十分不合理。他給藤竹場算了一筆賬:全手工編制一件沙發至少需要3天時間,一個工人一天工資80元,市場價賣600元,加上藤竹主要來自進口,算下來一把椅子只能掙100多元。劉奕彤建議,首先要改變藤竹場的生產工藝,一把椅子只要坐一個人足夠,因此完全沒有必要做出承重半噸的椅子;其次,藤竹場要打入酒店用品市場,只有徹底改變當前家具設計風格和造型設計,才能在酒店用品市場站穩腳跟。
“三亞海螺姑娘創意文化園”是海南首個海洋藝術創意文化園,未來它將以海洋主題及資源為核心,設計專屬的衍生旅游紀念品。上海壹和工業設計公司設計師程晨根據對項目的了解,最終將其方向確定在貝瓷產品設計開發上。程晨發現,目前文化園貝瓷生產以英式古典杯具為主,造型精巧但不易攜帶,設計也未能突出材質本身的優勢。她認為,在中國古代傳說中,海螺姑娘親切又詩意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可結合海螺姑娘精通廚藝的故事,先期大力開發貝瓷調味瓶、餐具系列。
五指山的熱帶雨林為蝴蝶的棲息、生長和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擁有600多種蝴蝶,占全國蝶種的50%。經過實地考察,深圳市設計中心有限公司設計師孔祥意發現,林區品牌意識相對較弱、旅游推介工作進展較慢、蝴蝶產品單一、林區衍生游覽、觀光、住宿、娛樂等配套設施缺失。他建議,成立以科研、環保為主體的商業化企業,建立完整的企業形象系統,加強形象宣傳;增加蝶翅畫內容,使之更加符合現代人的欣賞品味,增加衍生產品設計與銷售,改變傳統的蝶翅畫為主體的單一的產品線。
五指山椰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鄭麗娟感嘆:“此次采風活動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靠電話或網絡,設計師不可能感受到海南的人文地域風貌;而作為海南的企業,我們不能一直躲在深山里喝我們生產的咖啡,只有通過設計才能提升產品的內在品質。”
無限創意奔涌而來
截至目前,參賽作品已近800多件,其中旅游裝備制造、熱帶特色文化工藝品兩個主題所占的比例最大。
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南靈獅公司看到,兩大主題包羅萬象,創意不斷,包括音樂沖浪板、賞風帳篷、飛船、沙灘移動售貨車、太陽能太陽帽等。有一件“沙灘直飲水系統”的參賽作品,其科技意義已遠遠超出了設計意義,作品構思抽取海水經過轉化和提純,變成人體可直接飲用水,而直飲點的外觀又設計成一個時尚美觀的觀海涼亭,儼然海邊一景。另一件旅行便攜式垃圾收集器,將垃圾袋設計成可自由在旅行背包里放置的小掛件,為在旅途中不忘環保的人們提供方便。而以椰殼為材質的作品也不在少數,如椰燈、椰殼茶具、椰子地球儀、椰架等,巧妙的構思、本土的材質,洋溢著濃濃的海南氣息。
“事實上,擁有遼闊海域和多樣熱帶動植物資源的海南,能夠作為旅游商品來開發的資源非常之多。”省工信廳有關負責人認為,海南盛產的各種農作物,特別是熱帶瓜果、咖啡等對許多內地游客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完全可以加工成精美的旅游食品讓游客帶回家。遼闊的海洋更是天然的海洋食品天堂,各種海產品可以加工成干類旅游食品。此外,各種黎族、苗族手工藝品可以做成旅游工藝品,海南的南藥、花卉等都可以變成游人隨身攜帶的旅游商品。”
劉勇利認為,中國唯一一個熱帶省份、最大的特區、海洋文化、海島文化、黎族文化等這些都是不可復制的地標性特色,只有發掘了這些方面才有特色化的保障。“比如海南的島服,生命周期非常短,游客離開海南可能就扔掉了,我們這次提出來從黎苗文化攝取靈感來設計第二代島服。每一個人從飛機落地、踏上海南島、穿上島服的一瞬間,不僅是生理上的放松,更是生理上的放松,通過島服可以讓旅客完成角色互換,從一個工作狀態轉變到旅游者的心態和休閑的心態。”
雖然大賽仍在作品征集中,但海南英利集團與上海木馬工業產品設計有限公司已經有了合作的意向。立足英利做老百姓買得起的太陽能產品的初衷,設計師李裕康專門設計了一款戶外旅游使用的野營燈產品:攤開時,它是筆記本電腦的太陽能充電器;卷上時,它又成了一支野營燈;當多個野營燈連接在一起,又成了一盞在戶外用的馬燈或吊燈。
“成果令我們驚訝,設計活動從來沒有像此次大賽一樣在海南得到如此系統地推廣,設計師也從來沒有如此透明地為企業服務,企業也可從中看到設計到底是如何為企業發展提供幫助的。”三亞學院藝術學院副院長陳博表示。
也許,正像木馬設計創始人侯正光的比喻一樣,“這是一次專家會診,設計師通過一系列的望聞問切給病人們開出藥方。也許這些藥方不能夠做到藥到病除,但至少我們能感受到,設計師不自覺地用最單純的關懷為海南做可能的解決方案。”
本版圖片由高虹翻拍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