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族傳統棉紡織工藝”代表性傳承人周秋梅
周秋梅編織的有動物圖案的黎錦
周秋梅徒弟編織的有“中國人”圖騰書法的黎錦
作為中國紡織藝術中的一朵奇葩,黎錦堪稱中國紡織史上的“活化石”,傳承數千年而不衰。
與其它海南傳統民間絕藝瀕臨失傳的命運相比,黎錦有一個優勢,就是會織黎錦的人相對較多。在海南中部廣大黎族地區,上了點年紀的黎族農村婦女多半都會織黎錦,而且隨著近年黎錦價值被重新發現,一些年輕女孩子也加入織錦隊伍。
52歲的周秋梅是保亭番道村土生土長的黎族人,從10幾歲開始學習織錦已近40個年頭了。2006年周秋梅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織錦委員會授予“中國優秀織錦工藝傳承人”稱號;2010年被授予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黎族傳統棉紡織工藝”代表性傳承人稱號。
數字版的“織錦秘笈”
作為一名織錦高手,周秋梅最擅長的是黎錦的編排技術,編排技術在黎錦編織中的作用,相當于在建筑工程中施工圖紙的作用。通過編排,對平面設計圖案中每一個需要提花的色塊進行準確的定位,能夠讓織工很容易地織出相應黎綿織品。這對于加快黎族傳統織錦紡織技術的創新,特別是在織錦圖案方面的創新步伐上,具有十分現實的重要意義。
周秋梅雖然只有初中文化,但她卻有幾本數字版的“織錦秘笈”。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阿拉伯數字,但記者捧著這本“織錦秘笈”橫看豎看左看右看硬是沒看出半點門道。
原來這幾本泛黃的普通日記本正是周秋梅幾十年織錦生涯的藝術結晶。舉個例子,織黎錦尤其是現代的黎錦圖案,就好比蓋房子,很多初學者還都只是搬運工,一些熟練的織錦者算得上是泥瓦匠,而周秋梅則是設計師。這筆記本中記載的數字就是各式黎錦圖案的織法。
黎族傳統的織錦圖案有100多種,大體可分為人形紋、動物紋、植物紋、幾何紋、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生產用具、自然界現象和漢字符號等紋樣。其中人形紋、動物紋和植物紋是最常用的織錦圖案。而周秋梅則不斷創新,將更多的圖案融入到黎錦中。無論是多么復雜的現代圖案,鳥獸魚蟲、中國書法還是外國文字,周秋梅都有本事將它化為筆記本上的一組組數字,然后用古老的技術將圖案呈現在美麗的黎錦上。
早些年,剛辦嬉水節的時候,保亭要準備一些印有甘工鳥圖案的黎錦做禮物贈送嘉賓,跑遍全縣也沒找到可以接這單活的人,最后是周秋梅臨危受命,圓滿完成任務。至此,周秋梅名聲大振,連帶著她所居住的番道村也成了遠近聞名的織錦村。
此后,縣領導還曾經將外商介紹給她,這個至今周秋梅也搞不清楚是哪個國家的“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親自找上門來,希望與她合作,還邀請她去世界各地教授黎錦技藝,結果被沒出過幾趟家門的周秋梅婉言回絕了。
說到這,她快言快語的徒弟黃秀麗忍不住插嘴道:“你都那么大年紀了,還怕人把你賣了不成?”
[page]
周秋梅正在編排黎錦圖案
周秋梅幾乎將大部分精力都用在琢磨如何創新黎錦圖案上了,當沉浸在編織黎錦圖案中時,她常常達到忘我的程度。據周秋梅回憶,曾經有一副復雜的巨龍圖案,她前前后后琢磨了1年之久,畫下的數字草圖更是難以計算。
這里還要提一件周秋梅的秘密武器。這件10多年前由她親手設計、她的丈夫傾力打造的黎錦設計儀,其實是由三部分組成:廢舊飯桌的支撐鐵架子、類似于窗框的舊木架、幾十條麻繩。黎族傳統織錦一般為經線起花。記者看到,周秋梅正是在這臺機器上進行織錦前的試驗工作,以麻繩為經線,竹片為緯線,筆記本上的數字為藍圖,修修改改后,才進入最后的實際操作階段。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實在想不到這三件不起眼的東西,到了周秋梅手中就成了她研究黎錦圖案的一大法寶,正所謂“化腐朽為神奇”、“運用之妙,純乎一心”,其實用來織錦的工具不也取材于樸拙的竹木嘛。所謂“重劍無鋒,大巧不工”,“草木竹石均可為劍”大抵如此。
因為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研究織錦上,周秋梅對其它事情就顯得有些“糊涂”,例如記者問她這輩子教過多少徒弟學織黎錦,周秋梅起先說是三四十個,想了一會又補充說:“應該不到三十個吧。”
旁邊可急壞了她的徒弟黃秀強,“怎么可能才三十個呢?現在和你學的都不止這個數了!”黃秀強在保亭縣城當清潔工,看到記者采訪她老師,就放下手邊活過來湊熱鬧。
黃秀強閑暇時和周秋梅學織錦,至今已有5年多了,她告訴記者,周秀美這么多年教過的徒弟,上百人都不止,不僅保亭各鄉鎮有很多農村婦女慕名過來學習,連很多其他市縣的姐妹也來找她拜師學藝,而周秋梅一律來者不拒,不收分文,有教無類,傾囊相授。
記者采訪時,剛好有兩個新收的徒弟。一個叫黃秀麗,在縣政府辦工作,已經學了1個多月了,就記者這個外行人來看,已經織得相當不錯了;另一個叫梅桂榮剛學了2天,主業是搞裝修的,和周秋梅是同村人,剛搬回來就來和她學織錦。
織錦是一種生活方式
其實最讓記者欽佩的還是周秋梅和她弟子們對待織錦的態度。熟悉黎錦的人都知道,織錦并不是件輕松的差事,特別是采用傳統的踞腰織機,更是件“苦”差事,難怪有些老人慨嘆,現在年輕人都不想學織錦了。
然而采訪中,記者卻感受到周秋梅和她的弟子們對織錦的熱愛,從始至終,她們都是開開心心地織錦,黎錦有經線,有緯線,而當她們在從事織錦時,也就完全沉浸在黎錦的世界中,而不去在乎周遭世界的一切。
就如她們的活動場所,絕對是記者見過的織錦所中最特殊的一個,不僅極為簡陋,而且地理位置也非常特殊。番道村雖說是農村,但卻緊鄰縣城,隨著近年來保亭經濟發展,已經差不多算是城中村了,而她們的織錦所就在村口,門前大路上熙熙攘攘,車流量很大。
而周秋梅和她的徒弟們就在門前鋪上一張編織袋,席地而作,自顧自地織起黎錦來,任幾米外車水馬龍,人聲鼎沸,我自巋然不動,頗有幾分禪趣。據說,人多的時候幾十人把屋里門前都坐滿了,場面蔚為壯觀,引得路人圍觀。
入夜后,周秋梅還和她的弟子們,身著自己織就的黎錦服裝,在附近廣場跳民族舞,還特意請了保亭民族歌舞團的演員做指導。
織錦深深影響了她們的生活。盡管才學習織錦1個月,黃秀麗卻已經覺得她比以前活得更充實更快樂,“以前空閑時就打牌,還常輸錢,起碼現在只賺不賠嘛!”
對于周秋梅和她弟子們來說,生活如此簡單快樂,白天忙時工作、閑時織錦,晚上跳舞,任生命之河緩緩流淌。
周秋梅正在編排黎錦圖案
周秋梅幾乎將大部分精力都用在琢磨如何創新黎錦圖案上了,當沉浸在編織黎錦圖案中時,她常常達到忘我的程度。據周秋梅回憶,曾經有一副復雜的巨龍圖案,她前前后后琢磨了1年之久,畫下的數字草圖更是難以計算。
這里還要提一件周秋梅的秘密武器。這件10多年前由她親手設計、她的丈夫傾力打造的黎錦設計儀,其實是由三部分組成:廢舊飯桌的支撐鐵架子、類似于窗框的舊木架、幾十條麻繩。黎族傳統織錦一般為經線起花。記者看到,周秋梅正是在這臺機器上進行織錦前的試驗工作,以麻繩為經線,竹片為緯線,筆記本上的數字為藍圖,修修改改后,才進入最后的實際操作階段。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實在想不到這三件不起眼的東西,到了周秋梅手中就成了她研究黎錦圖案的一大法寶,正所謂“化腐朽為神奇”、“運用之妙,純乎一心”,其實用來織錦的工具不也取材于樸拙的竹木嘛。所謂“重劍無鋒,大巧不工”,“草木竹石均可為劍”大抵如此。
因為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研究織錦上,周秋梅對其它事情就顯得有些“糊涂”,例如記者問她這輩子教過多少徒弟學織黎錦,周秋梅起先說是三四十個,想了一會又補充說:“應該不到三十個吧。”
旁邊可急壞了她的徒弟黃秀強,“怎么可能才三十個呢?現在和你學的都不止這個數了!”黃秀強在保亭縣城當清潔工,看到記者采訪她老師,就放下手邊活過來湊熱鬧。
黃秀強閑暇時和周秋梅學織錦,至今已有5年多了,她告訴記者,周秀美這么多年教過的徒弟,上百人都不止,不僅保亭各鄉鎮有很多農村婦女慕名過來學習,連很多其他市縣的姐妹也來找她拜師學藝,而周秋梅一律來者不拒,不收分文,有教無類,傾囊相授。
記者采訪時,剛好有兩個新收的徒弟。一個叫黃秀麗,在縣政府辦工作,已經學了1個多月了,就記者這個外行人來看,已經織得相當不錯了;另一個叫梅桂榮剛學了2天,主業是搞裝修的,和周秋梅是同村人,剛搬回來就來和她學織錦。
織錦是一種生活方式
其實最讓記者欽佩的還是周秋梅和她弟子們對待織錦的態度。熟悉黎錦的人都知道,織錦并不是件輕松的差事,特別是采用傳統的踞腰織機,更是件“苦”差事,難怪有些老人慨嘆,現在年輕人都不想學織錦了。
然而采訪中,記者卻感受到周秋梅和她的弟子們對織錦的熱愛,從始至終,她們都是開開心心地織錦,黎錦有經線,有緯線,而當她們在從事織錦時,也就完全沉浸在黎錦的世界中,而不去在乎周遭世界的一切。
就如她們的活動場所,絕對是記者見過的織錦所中最特殊的一個,不僅極為簡陋,而且地理位置也非常特殊。番道村雖說是農村,但卻緊鄰縣城,隨著近年來保亭經濟發展,已經差不多算是城中村了,而她們的織錦所就在村口,門前大路上熙熙攘攘,車流量很大。
而周秋梅和她的徒弟們就在門前鋪上一張編織袋,席地而作,自顧自地織起黎錦來,任幾米外車水馬龍,人聲鼎沸,我自巋然不動,頗有幾分禪趣。據說,人多的時候幾十人把屋里門前都坐滿了,場面蔚為壯觀,引得路人圍觀。
入夜后,周秋梅還和她的弟子們,身著自己織就的黎錦服裝,在附近廣場跳民族舞,還特意請了保亭民族歌舞團的演員做指導。
織錦深深影響了她們的生活。盡管才學習織錦1個月,黃秀麗卻已經覺得她比以前活得更充實更快樂,“以前空閑時就打牌,還常輸錢,起碼現在只賺不賠嘛!”
對于周秋梅和她弟子們來說,生活如此簡單快樂,白天忙時工作、閑時織錦,晚上跳舞,任生命之河緩緩流淌。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