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洪水村:即將消逝的活化石[圖]
洪水村:即將消逝的活化石[圖]
來源:南海網-海南日報     作者:李文婷    2009-08-10

  [海南周刊]昌江王下鄉隱憂洪水村:即將消逝的活化石[圖]

  

  有傳統紋面的洪水村黎族老婦人

  一萬年前,一群古越人跨海而來。從此,海島上有了人的身影,奔放的生命,獨特的文明。而文明的傳遞,從某種角度而言,失去的卻比留下的多。

  即將消失的活化石

  “哪里還有真正的黎族船形屋或金字形茅草屋?”這些年,海南大學周偉民教授到國外訪問常會碰到這樣的提問,他們都希望能看到黎族特有的生活標本。

  “三塊石頭壘個灶,四根木樁一張床,一張簸箕當飯桌,一條麻繩當衣柜”。這些儲存著前人生活信息的茅草屋,也被認為是黎族山區落后的標志。為幫助黎族群眾擺脫貧困落后的生活方式,從1992年起,海南每年從省財政撥款,幫助少數民族群眾改造茅草房。海南日報記者從省民宗廳了解到,截至2008年底,全省少數民族地區的茅草屋存量為2.03萬間。根據日程,海南民族地區剩余茅草房的改造工作將在2012年基本完成。

  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家符策超認為,從文化的角度,黎族文化有其特點和珍貴性,對于文化的精華要加予保留,這樣我國民族文化的大觀園才能百花齊放。

  海南獨特自然環境和歷史條件,釀就了黎族獨特的傳統文化。從形態上看,黎族文化可分為物態文化、符號文化和觀念文化。物態文化包括建筑、服飾、生活用具等;符號文化包括歌謠、音樂舞蹈、禮儀風俗等;觀念文化是黎族文化中最深層次的東西,儲如道德、宗教信仰等。

  “我國對黎族傳統文化的研究起步較晚,搶救力度不夠。”三亞市民宗局的胡啟文先生認為,長期以來,黎族傳統文化沒有得到系統的研究與保護,許多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一些精湛的工藝技術,已隨著年代的流逝逐漸離我們遠去。隨著外來文化的不斷融入,黎族傳統文化中的物質文化逐漸消失,而精神文化方面又增添了許多新內容,因此黎族文化遺產的流失比較嚴重。

  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會副會長王海昌認為,如果再不搶救保護,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黎族傳統文化的流失將會是整體性的。

  誰是保護的主力軍?

  封閉與開放,保護與開發的爭論,在文明的傳遞中似乎從來沒有停止過。

  前幾年,省民族研究所曾在黎族聚居的村莊開過座談會,當問及村民是否意識到自己擁有很多珍寶時,沒有一個村民能說得出來。省民族研究所的容煒俊先生認為,村民們缺乏這種文化鑒別能力,沒有更深層次地認識到本民族文化的價值。其實,他們的生產生活工具、穿戴,本身就是一種陳列。應該讓村民們增強自我認識的意識,讓他們認識自己,認識本民族文化的價值,從而提高保護與發展本民族文化的自覺性。

  “黎族文化天天在流逝。”符策超不無遺憾地說。他認為,老百姓才是保護的主力軍,不但要有政府政策上的指導,還要有當地老百姓的積極支持,保護才能實際而有效。

  “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目前,對黎族文化的保護不外乎幾種形式:就地保護、易地保護和旅游開發。符策超說,黎族文化可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開發,如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房改造,應該選擇幾處最富有代表性的典型村落保存下來,盡可能地保持原汁原味,切忌過度開發。

  其實,政府對黎族文化的保護工作也已經開始了。省民宗廳文化宣傳處處長彭桂榮說,近年來我省通過舉辦“三月三”、采集民歌、搶救民俗文化和生活習俗、培養傳統工藝的傳承人、擴充民族博物館、籌建黎峒文化園等節慶和活動,力圖保護、搶救、發展黎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然而,保護的艱辛一言難蔽。符策超說,雖然有樂器、黎歌、祭祀等單項的文化門類保留下來,但整體上流逝非常嚴重。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穿黎衣,不唱黎歌,不跳黎舞,不講黎話,前人流傳的文化如何傳承?


  

  洪水村黎族婦女頭戴織錦裝飾

  非遺能否留住歷史

  “茅草屋是王下古文明的一個重要內容。”10年前,周偉民和唐玲玲教授曾建議,“王下鄉轄區內,山岳、河流、氣溫、雨量等都十分適合設立國家森林公園,對這里的自然風景、野生動植物及人文史跡進行保護,發展生態型的森林荒野旅游。”

  其實,美國大峽谷國家公園就是個成功的例子。1882年,有人向美國國會提議,在大峽谷設立一個國家公園,但響應者寥寥。直到1903年,后來當選為美國總統的羅斯福訪問大峽谷后說,“這里既然是上帝的杰作,那么也等上帝來改變它吧!”他建議在大峽谷建立國家紀念公園。1919年,美國國會正式通過將大峽谷改為國家公園。現在,它已經成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成為游客最多的美國國家公園之一。

  建立“黎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是關于洪水村茅草屋保護的另一種聲音。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家王海昌認為,洪水村的金字形茅草屋比較集中,外觀漂亮又未被破壞,留存的黎族文化元素也較多,可以“黎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名義來申報國家非遺,對洪水村進行整體保護。

  2006年,中國首批國家非遺名錄確定,此后每兩年批準并公布一次。在先后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中,海南共有21項國家級非遺、53項省級非遺。在國家級非遺中,有樹皮布、鉆木取火、制陶、黎錦、打柴舞、三月三、黎族船形屋營造技藝、黎族服飾、瓊中黎歌、黎族竹木器樂等10項黎族文化項目。其中,東方市白查村船形屋是唯一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的黎族居住文化,同時也是海南首個建筑類古遺址成功申報國家級非遺。

  然而,令專家憂心忡忡的是,白查村村民將整體遷入新村,舊村徹底沒了人煙,原有的88戶茅草屋,如今剩余不到50戶。“照這樣下去,白查村可能面臨著非遺退項。”符策超擔心,黎族村落,應該加以保留,千萬別讓一個民族原有的文化元素就這樣流逝!

  黎族的傳統文化該如何珍藏與傳承?畢竟,少數民族文化在融入主流文化的過程中,其歷史遺產精華部分的保護都是世界性的難題。


  

  黎族傳統工藝制作的牛皮凳

  過度開發就是破壞

  也有專家認為,黎族文化只有轉化成旅游文化和旅游產品,才能為世人所接受和消費,才能產生強大的發展生命力。

  早在建省前,海南已經出現黎族文化旅游景點。經過20多年的的沉浮更迭,仍有三亞鹿回頭、保亭棕榔園、天涯海角歡樂谷等10來個黎族文化旅游景點,省民宗廳政策法規處處長王建成曾做過調查,認為這些景點都未能全面反映黎族文化,有的景點為迎合市場甚至已經變味了。

  “過度講究時尚、效益、市場,可能已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保護,而是利用黎族文化資源做自己的事情,在這種利用模式下的黎族文化會消失得很快。”王建成說。

  為搶救黎族的文化標本,在老干部王學萍的推動下,省民族學會已在五指山市的水滿鄉籌建一個黎峒文化園。據介紹,園區占地約2000多畝,將包括黎祖殿、原生態黎村、黎族新寨、民俗一條街及酒店、客棧等部分。尤其原生態黎村,人們在這里看到的是一個活的博物館,展示著那些已經消失或即將消失的黎族文化元素。

  “我們的目標是再現真正的黎族傳統文化,將黎峒文化園建成海南黎族文化的一張品牌名片,它也將是海南國際旅游島棋盤上最有潛力和生命力的一顆棋子。”對此,王建成充滿了期待。

  就像(香港)中國探險協會創辦人黃效文所發出的遺憾,“我們走得太快了,沒有時間回頭再看自己來時的路。”也許前人擁有的,永遠超出我們了解和想像的。更多的時候,歷史只留給我們一個背影。

相關推薦
最熱評論
驗證碼:發表評論
熱新聞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

国内少妇偷人精品视频免费| 2021最新久久久视精品爱| 午夜DY888国产精品影院| 欧产日产国产精品精品| 91亚洲精品麻豆| 中文字幕精品三区无码亚洲 | 精品人妻中文无码AV在线| 日本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三级| 国产一精品一av一免费爽爽|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线一区二区| 真实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 亚洲精品伦理熟女国产一区二区 | 国产亚洲精品仙踪林在线播放| 亚洲AV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麻豆| 久久精品7亚洲午夜a|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爱欲 | 久久精品国产四虎|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电影| 国产自偷亚洲精品页65页|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麻豆 | 99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国产A三级久久精品|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免费软件| 精品多毛少妇人妻AV免费久久| 久久国产精品最新一区| 香蕉视频国产精品|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精品| 国产精品免费大片一区二区| 亚洲国语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suv一区88|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色花堂|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97 | 国产女人精品视频国产灰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