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口的23座天橋中20座無遮陽設施,市民過橋時只能忍受烈日的炙烤———
本報記者張中寶 實習生李艾穎
7月30日,烈日當空。海口市海秀東路彩虹天橋沒有任何遮陽設施,市民們撐傘出行。本報記者張杰攝
“海口的天氣炎熱,太陽‘毒辣’,難道人行天橋不能設置一些遮陽棚嗎?這樣我們過天橋就不用被太陽爆‘烤’了呀。”今天,海口市民唐佳垣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人行天橋不僅僅是用于通行,需要更多地考慮人性化設計,給市民更多的便利。然而,隨著海口夏季氣溫的升高,烈日當頭,但是人行天橋大部分沒有遮陽設施,市民只能頂著烈日在天橋上行走,備受炙烤煎熬,苦不堪言。
20座天橋均無遮陽設施
昨天中午,記者來到位于海口市海秀東路的大英天橋,這里地處海秀商圈,每天過往的人多。烈日下,走在發燙的橋面上,每個人都像腳底踩著“風火輪”。沒有傘的行人則伸出手,或是用衣領,或是用包來遮擋直曬的陽光。
年已七旬的海口市民陳海曼老人家住瓊山區府城鎮建國路附近,每天都要走過天橋到馬路對面的農貿市場買菜,“橋上沒遮擋物,夏天太陽一出來就要直接曬,陽光刺眼,眼睛都睜不開,每次過橋后都曬得滿頭大汗,真是折騰人呀。”陳海曼說。
從昨天到今天,記者在海口市區走訪時發現,目前海口的23座人行天橋中,僅龍華天橋、一中天橋和萬國天橋3座天橋加建了遮陽棚,而其他20座天橋均是“無帽禿頭”。
不少市民不愿過“禿頭”天橋
在位于海口市海府路的海府天橋采訪時,記者看到,盡管這里設置了天橋,但還是有不少市民不愿從天橋上通過。
“這樣熱的天氣,橋上沒有遮陽棚,會被烤焦的。”海口市民吳海青說。
明珠廣場停車場的保安李先生告訴記者,他每天在這里看管車輛,經常發現行人從馬路對面直接從車流中橫穿到這邊,盡管這里設置了天橋。
而在海口萬綠園天橋下,記者看到,同樣因為天橋上沒有遮陽設施,又離萬綠園有一段距離,因此,一些人習慣性地從橋下翻過中間隔離欄而穿過馬路。
盼望修建人行天橋能更人性化
在今年我省“兩會”期間,民進海南省委的有關提案建議,考慮到海口熱辣的太陽,海口在修建人行天橋時應設有遮陽設施。
然而,海口市即將修建的海南師范大學、面前坡、道客村、僑中路4座人行天橋的設計中并沒有設置遮陽棚。
人行天橋“烤”人已成為現實,那么海口23座天橋,為什么只有3座天橋有遮陽棚,而其他的卻沒有增設呢?對此,海口市規劃局有關負責人說,其實設計遮陽棚并不難,而且原來準備新建的4座天橋均設計了遮陽棚,但是最終因為一些專家認為,海口經常發生臺風,天橋設置遮陽棚具有很大的安全隱患,一旦刮臺風,天橋會明顯搖晃,并很有可能出現倒塌等事故。(本報海口8月3日訊)
編后:《誰給出行一片蔭》系列報道今天刊發完了最后一組稿件,畫上了句號。在三組報道中,記者通過在停車場、人行道和人行天橋等處的實地體驗和深入采訪,讓讀者看到了在海南這座綠色的海島上,在以椰風海韻為世人向往的海口、三亞,也存在著有綠無蔭、市民游客出行不得不忍受驕陽炙烤曝曬的尷尬。
在國內的不少城市,類似的問題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然而由于海南地處熱帶的獨特位置,這樣的問題就會更加突出。現在海南正在進行國際旅游島建設,美麗的風景和現代化的旅游設施固然能夠吸引游客的眼光,然而在城市建設和服務細節上所體現出的以人為本的精神,才會讓海南的魅力更加持續和長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誰給出行一片蔭》系列報道呼喚的不僅僅是城市中的一片陰涼,更是整個社會的人性化關懷意識。
有綠無蔭只是我們城市建設中所出現的問題之一,希望通過這組報道,能夠讓相關部門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從普通市民游客的角度出發,為他們的工作、生活和出行提供更多的便利和舒適。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