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人員介紹清理情況
宋代串錢棉線至今沒有腐爛
海口儒符石塔出土一批文物,挖掘出古代錢幣和形狀各異的錫牌,或將成為揭開石塔神秘面紗有力證據
文物技術人員近日在對海口市石山鎮的宋代佛教名塔——儒符石塔進行修繕、清理過程中,意外發現了埋藏在塔身的一座石室,從中挖掘出宋代錢幣和形狀各異的錫牌。記者10日從海口市文物局獲悉,這一重大發現,或將成為揭開石塔神秘面紗的有力證據。
石塔為全國古塔建筑史罕見
儒符石塔又稱“涅槃塔”,位于海口石山鎮西北約一公里的儒符村,是一座建于宋代末年的佛教名塔,已歷經800多年風雨,因年久失修,塔已坍塌,只剩臺基臺階,現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史料記載,儒符石塔全用石筑成,古老樸實,巍峨雄偉。石塔通體高2.6米,豎置在高10余米的臺基上。塔分5層,石頭筑成,呈四角形。第一層內龕供奉石雕像一尊,檐角飛起,基座為金字形。塔頂設有一亭,亭內陳設著菩薩和武將神像,置覆缽和火焰盤輪等。塔基背面設臺階25級,拾級而上,可登臺基頂面。塔的臺基全由石壘疊而成,頗似仿金鋼塔式“寶座”。石塔造形特殊,別具一格,在瓊崖獨一無雙,全國古塔建筑史罕見。
古塔來歷民間有三個版本
據海口市文物局專家介紹,涅盤塔的來歷有多種民間傳說。一說是,宋代末年,石山地區有一民女符氏姑娘,美貌無比,心靈手巧,手藝超群,編織草鞋聞名遐邇,出賣草鞋積蓄銀兩。她信佛敬佛,將一生所蓄建造此塔,當地人稱為“草鞋塔”。
二說是,宋高宗紹興年(1127年)參知政事(宋代副相)李光同賣國求榮的秦檜進行堅決斗爭,李光的妹妹也宣傳李光抗金愛國的主張。秦檜和楊顧等人上下勾結,誣陷李光,將李光流放海南,住在石山儒符村,他辭世后,當地人民建造此塔紀念他。
三說是,宋代有位抗金愛國將領名叫白玉潭,竭力反對奸臣秦檜的議和主張,被流放海南孤島時,他在儒符村落腳,給石山一帶傳播中原文化,鄉人受益不淺,后來建此塔紀念他。

儒符石塔清理現場
現場發掘出銅錢和錫牌
現場技術人員陳先生告訴記者,8月6日下午,在對塔身進行清理時意外發現了埋藏在塔身的一座石室,內有一個龜形“石匣”,在長方形凹槽里,散落著四、五枚銅錢,銹色嚴重,其中只有一枚能看清寫有“太平通寶”字樣。
在繼續清理時,又陸續發現六、七塊錫牌,有鐘形的、長方形的、“圭”形的等,其中“圭”形錫牌上寫有“福德長壽”字樣,另有一面直徑約10厘米的六瓣蓮花形青銅鏡。此外,還有一串由淺褐色棉線編串起來的銅錢,棉線至今沒有腐爛。陳先生說,清理出的物品已暫時送到文物局保護,并進行仔細清理,待專家鑒定。
海口文物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儒符石塔是海南特有的與佛教文化關系密切的文物建筑,上世紀70年代以后被毀。海口將按修舊如舊的方式,盡量恢復原樣,在清理過程中,希望群眾支持,并自覺保護這一寶貴文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