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黎族傳統棉紡織工藝”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周秋梅在教當地婦女織錦。中新社發 尹海明 攝
中新社保亭8月17日電:題:海南保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寶庫”
中新社記者 尹海明
保亭是海南南部山區的一個黎族苗族自治縣,這個總人口僅約16萬的小縣,卻是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下稱“非遺”)的“寶庫”,匯集著4個國家級“非遺” 項目、4個省級“非遺” 項目。
近日,記者走進保亭縣城,看到街頭建筑裝飾多是民族圖騰,體現出濃厚的黎苗民族文化氛圍。在緊鄰縣城的番道村,“黎族傳統棉紡織工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周秋梅正在教幾名徒弟學習織錦。52歲的周秋梅學習織錦已近40年。
周秋梅向記者展示了一個記滿數字的筆記本,一排數字代表的就是一種織錦的圖案,這是她多年琢磨出的織錦“工程圖”。“我一共有五六本這樣的筆記本,記載了上千個圖案的織法。”周秋梅說。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黎錦深受游客喜愛,市場需求調動了民間學織錦的熱情。“織好的黎錦都賣完了。”周秋梅的徒弟們表示,黎錦供不應求,許多人慕名前來向她學習,她還帶領村子周邊的二十多個徒弟們成立了一個織錦隊。
“作為“非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每年還將獲得政府數千元的補貼。”保亭縣文化館館長、“非遺”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黃呈說,“一些織錦能手、黎族樂器能手還準備注冊公司!”
目前,保亭擁有的國家級“非遺”項目有“黎族鉆木取火技藝”、“黎族樹皮布制作技藝”、“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和“黎族竹木器樂”;海南省級“非遺”項目有“黎族文身”、“黎族民間故事”、“黎族獨木器具制作技藝”和“黎族藤竹編織技藝”。其中,“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急需保護的“非遺”名錄。
黃呈說,保亭近年來挖掘整理、保護傳承“非遺”項目下了大工夫:在海南率先出臺“非遺”保護條例,多次在全縣展開“非遺”普查、展示,組織“非遺”傳承人培訓班,建立“非遺”項目保護基地等。
“通過‘非遺’培訓班學習,我還學會了黎族樹皮衣的制作!”“黎族鉆木取火”技藝傳承人、保亭什玲鎮界二村村民王照良說。目前,保亭黎族鉆木取火技藝傳承人28人、黎族樹皮衣制作技藝傳承人30人、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達997人……“非遺”后繼有人。
保亭與旅游結合建立“非遺”保護基地獲“雙贏”。黃呈介紹說,保亭在縣里的國家4A級景區檳榔谷建立“非遺”保護基地,“非遺”項目“活”在景區,讓更多人了解保亭“非遺”的文化內涵,促進了“非遺”的保護傳承。記者了解到,“非遺”成為檳榔谷的一大招牌,每年吸引上百萬游客前來體驗黎苗文化。(完)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谑薪鸨P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