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國內唯一的北岸城市。
從瓊州海峽極目遠眺,你會發覺她是如此婀娜多姿。
從1980年代“十萬人才過海峽”,到國際旅游島建設“八方風雨匯瓊州”,29.5公里寬的瓊州海峽閱盡了兩岸人間春色,也見證了海南的崛起,見證了海口的巨變。
今年上半年,海南全省地區生產總值1222.2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4%。其中海口市地區生產總值352.11億元,居全省第一,比上年增長11.4%。
這11.4%,來之不易!作為國內“限購”較早、沖擊較大、影響較深的省會城市之一,海口上半年房地產銷售面積和金額同比下降高達60%。在這種情況下,全市主要經濟指標基本實現預期目標,沒有因“限購”出現大起大落。
風沙吹盡始見金。海口人說,是科學發展,轉變發展方式為“海口答卷”奠定了堅實基石,提供了澎湃動力。
中心城市:“大特區長子”的歷史擔當
以全省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創造了全省近1/3的GDP和固定資產投資、1/2的稅收和消費總額,省內大家庭的“長子”,區域性中心城市……不論從哪個角度來解讀海口的定位,都可以看到沉甸甸的兩個字——責任。國際旅游島,需要與之相匹配的中心城市——在國際旅游島建設中,海口占天元,據樞紐,一子千鈞,舉足輕重。省會穩則全省穩,省會強則全省強。
然而,與海南和海口快速發展的形勢相比,規模小、布局散、功能弱,城市集聚輻射帶動功能不強,多年來制約著海口經濟社會的發展。
“海口最為迫切的是要把國際旅游島中心城市的概念做起來,必須跳出海口看海口,把海口擺在全省乃至北部灣這一區位來做大做強。”省委常委、海口市委書記陳辭說。
把中心城市的概念做起來,必須實現城市適度擴容。
“十一五”期間,海口改造建設城市主干道5條,新增城市道路100多公里,市區外“六縱一橫”和市區內“八縱五橫”的主干道骨架基本形成。建成區面積達97.5平方公里,城鎮化率5年間提高了9.5個百分點。
把中心城市的概念做起來,必須圍繞省會城市定位優化城市空間布局。
海口提出“東進、南優、西擴、北拓、中強”的發展戰略,努力形成中心帶動、軸線輻射、組團式的城市發展格局。
如今驅車奔馳在海口的東南西北中,處處風生水起,生機勃勃,一個個亮點在海口的版圖上洇染成片。
向東,江東片區開發如火如荼,海南(國家級)水產物流交易中心、農產品加工園、桂林洋高校區建設氣勢如虹;向南,觀瀾湖休閑項目初具規模,生態循環農業和觀光農業快速發展;向西,海口綜合保稅區西移并與馬村港區聯動,新的行政中心和新海口會展中心落成,工業向園區集中、園區向西部轉移,規模空前的“西進運動”,形成工業集中、物流暢通、新城崛起的西部大發展的局面;向北,依托岸線資源,郵輪、游艇、帆船等休閑產業迅速發展,人工島海上項目建設加快;中部老城區內,以改造玉沙村為突破口的舊城改造實現歷史性突破,海甸溪北岸、朱云路、鎮海村等一批舊改項目順利推進,不斷刷新著海口的城市面貌。
把中心城市的概念做起來,必須用同城理念來統籌瓊北地區的建設。
東環高鐵的開通,使海口作為瓊北區域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集散地的地位更加突出;海口連接文昌鋪前的跨海大橋動工,長期偏離交通干線的文昌北部地區將煥發生機;海口繞城高速公路開通,為周邊縣域經濟加快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海口至屯昌高速公路開工,海口對海南中部地區的經濟輻射和帶動作用將進一步增強……
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布局、土地利用等方面,海口與周邊市縣正逐步實現一體化。文昌提出要做海口的“后花園”;馬村港將成海口未來中心港區并列入海口城市總體規劃;瓊北旅游同盟初步構建,聯手促銷、聯合經營、資源共享……海口有如帶動瓊北的強大引擎,銜上下,聯左右,發動有力,功能強勁。
龍頭揚,全局活。今天,東起文昌,南抵瓊海,西至洋浦,作為經濟總量、人口、產業占全省三分之二的瓊北綜合經濟區域,正依托海口優質的生產要素資源和發達的立體交通網絡,以及洋浦保稅港區和海口綜合保稅區的發展優勢,逐步形成以海口為中心的“大海口經濟圈”。
實體經濟:科學發展的定力考驗
國內經濟運行的規律表明,每一次國家宏觀調控的洗禮,都是對地方經濟結構的大考驗,也是優勝劣汰的大洗牌。
“上半年11.4%的經濟增速,是海口市近年來始終堅持發展實體經濟帶來的回報。”陳辭說,“‘十一五’期間,房地產業始終沒有成為海口市的主打產業。也正因為如此,限購沒有引起海口經濟的大幅波動。”
作為房地產業資金趨之若鶩的省會城市,是什么使海口的決策者抵御住種種誘惑,在產業興市的發展道路上有著如此定力?
“作為省會,海口肩負著特殊的責任和義務,其影響力、帶動力和穩定全省經濟大局的職能,都需要實體經濟的支撐。城市的發展不能只顧短期利益、眼前利益、即時政績,要把更多的政府資源投入到實體經濟的發展中去。”陳辭說。
《進一步加快工業發展的若干規定》、《扶持醫藥產業發展若干規定》等相繼出臺;海口工業發展基金設立,從土地款獎勵、稅收返還、設備購置資助、技術創新、節能降耗和擔保費補助等方面,對工業企業進行扶持……一系列舉措讓實體產業具有與虛擬產業競爭的條件和回報,讓投資者不再把眼睛盯住樓市等虛擬經濟,而轉向實體產業。
“十一五”期間,海口提出了“做優一產、做大二產、做強三產”的總體思路,著力發展實體經濟,帶動經濟實力的提升。
農業結構不斷優化。設施農業、休閑農業、生態循環農業加快發展,沼氣建設和應用處于全國領先水平。農業生產總值五年間年均增長7.6%。
工業經濟實現新突破。英利一期順利投產、二期加快建設,投資175億元的漢能光伏項目已經開工,為建成全國重要光伏產業基地打下堅實基礎;綜合保稅區、高新區、海口藥谷、獅子嶺飛地工業園、云龍產業園等園區建設加快,汽車制造、生物醫藥、機電制造、化工化纖紡織、食品飲料及農副產品加工五大優勢產業規模占全市工業的75.4%;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49家,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十五”末的13.5%提高到38%。工業總產值五年間年均增長11.1%。
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成功舉辦高爾夫、游艇兩大論壇和高爾夫世界職業明星邀請賽,建成游艇泊位250個;海南國際創意港今年4月開園以來,已有50多家創意企業入園;中商農產品中心市場一期已投入運營、現代美居物流園加快建設,建成花卉、鋼材、水產品等專業交易市場。
合理的產業配置與布局使得海口經濟“骨肉勻衡”,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整體提升。2010年,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6.5∶23.7∶69.8,“三二一”的產業格局進一步優化。“十一五”期間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4%,五年翻了一番;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21.9%,五年翻了一番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0.8%,五年翻了一番多。
“四宜”城市:轉型背后的民生取向
在海口的每一項重大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上馬時,海口的決策者們總是要求有關部門在計算工程造價成本的同時,要加上另外一種成本——“和諧成本”。
“發展應該為資源環境、為人的發展、為社會和諧付出合理的成本。”陳辭說,“如果單純就工程論工程,沒有主動支付解決民生問題的和諧成本的意識,不僅會帶來事實上總成本的加大,還會造成工作被動以及降低政府誠信度,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付出更為沉重的代價。”
“和諧成本”在玉沙村改造中得到體現。政府免收4億元的土地出讓金,投入10多億元用于道路、學校和安置房建設,實行政府零收益,讓百姓直接收益。海口為此付出的“和諧成本”換來的是當地居民的長遠發展,是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使歷來容易誘發矛盾的舊城改造與新區建設順利推進。
獨特的“和諧成本”意識,折射出海口發展的民生取向,城市決策者在經濟增長和居民幸福感的天平上找到了平衡點。
五六年前的海口,城中棚戶區、城中村與現代都市格格不入,“斷頭路”隨處可見,城市功能設施缺東少西——事實表明,生產型城市的經濟增長并不必然帶來市民舒適度的提升。
2007年,根據省委的要求,海口市提出要建成“全國最精最美的省會城市”,如今,海口提出未來10年,努力建設成為“宜居、宜業、宜學、宜游”品位之城。
由生產型城市向“四宜”城市轉變——這是海口城市發展的一次重大轉向和深刻轉型。
建設“四宜”城市,要跨過的第一個門檻,便是市政功能設施的建設和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治理“城市病”。
“通脈”——五年間海口完成重點工程建設500多項。完善中心城區污水截流并網,地表水環境綜合整治完工,城市污水處理率達87%,新建白沙門公園,完成“一湖兩園”改造,新增102個街心綠地,新建改造旅游公廁143座。
“疏堵”——大力開展交通整治,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出臺《海口城市交通規劃》,明確提出公交回歸公益的思路,大力發展公交事業。
“治亂”——引入數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統。開展清潔、整潔、規泊、安靜、打違“五大工程”,五年共拆除違法建筑200多萬平方米,同時將城市管理與民生結合起來,設置155個便民疏導點、解決1.7萬人的就業問題。
“增綠”——大力加強生態建設,市區綠化覆蓋率達42%;成為全國第一個通過國家環保模范城“十一五”新標準復檢城市,被聯合國環保組織列入全球空氣質量最好的10個城市之一。
建設“四宜”城市,需要跨過的又一個門檻,是拉長民生“短板”。
海口率先在全省實現全民醫保,率先在全省實施教師績效工資制度,率先在全省免除農業稅,率先在全省實施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制度。
5年來,海口實行財政向民生大幅度傾斜的政策,每年把新增財力的70%用于民生,5年累計投入已超過250億元。
藍天、碧水、綠地、大道、笑容……人在畫中游,路自景中過,車在園中行。放眼海峽,春潮涌動;椰城岸邊,氣象萬千。海口,一幅美麗的“宜居、宜業、宜學、宜游”城市畫卷正在鋪開。
這里,正在書寫一部氣勢恢弘的北岸傳奇!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