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網海南視窗???0月3日電(記者 關操)近年來,三亞經濟社會發展迅速,國際重大體育、選美賽事讓三亞“美麗三亞,浪漫天涯”的城市名片閃亮在世界舞臺,作為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的排頭兵,三亞不止用美麗的風情外貌吸引了游客,更用豐富的文化內涵讓人流連忘返。

作為中國最南端的濱海旅游城市,三亞區位獨特、自然資源豐富,天涯海角的“流放文化”、黎、苗、回、漢民俗風情相映生輝,又為三亞構建了極為豐富的歷史、民俗文化內涵。
“流放”為三亞帶來中原文化,崖州民歌傳唱古今
在古代,因三亞遠離帝京,孤懸海外,一直被認為是邊陲蠻荒的“天涯海角”,長期被作為貶黜罪臣的流放之地。
古代一批名臣學士因政治斗爭被貶黜到三亞謫居,據典籍記載,從漢代到明朝,被貶黜流放到崖州的賢相名臣學士就有15人之多,其中有10人長年居留今崖城鎮的水南村,他們大多是中原杰出人物,被蒙冤貶謫流放三亞期間,他們積極傳播中原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為推出當地的經濟文化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而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崖州民歌,也與“流放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
崖州民歌是用客語方言詠唱、格律異常嚴謹且自成一體、蔚起于古崖州"西六里"鄉間并向四周傳播的一種漢語民謠,是海南民歌的古老歌種之一,流行在三亞、樂東黃流及古崖州屬地。崖州民歌的形成一是中原移民不斷遷入,把各地民歌傳入崖州;二是移民遷入崖州經過長期共處,形成了崖州的鄉音方言,民風民俗,隨之便演化或產生語言通俗、鄉音濃重、又相當具有地方特色的崖州民歌。
史書資料中并沒有明確記載崖州民歌的來源出處,但從目前所搜集的崖州民歌年代推斷,民歌相傳興起于宋代,繁盛于清朝后期,起初只是文人墨客之間為了表達感情而吟唱,慢慢傳入民間在勞動人民中自由吟唱。
崖州民歌飽受多源頭民間文化和唐宋詩詞的影響,它不僅文辭美、意境美、唱腔美,且創作手法更具有地方藝術特色。它的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幾平涵蓋了人們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與天涯傳統文化、鄉情民情、教育禮儀、社會形態、生產發展以及每個時期的文化與文明都息息相關,緊緊結緣。
三亞黎族打柴舞魅力盡顯,傳承保護意義重大
三亞是多民族聚居的濱海城市,主要居住著漢、黎、苗、回同胞,千百年來,各大民族同胞和睦相處,在開發建設三亞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黎族同胞是三亞的原住居民,他們祖祖輩輩繁衍生息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歷史悠久而又豐富燦爛的民族文化:黎家織錦,堪稱古代紡織技術的一絕。據說,宋末元初的紡織技術改革家黃道婆居留崖州期間,因為學習過黎家的紡織技術而揚名天下。
而黎族打柴舞則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保護意義重大。
打柴舞又稱黎族竹竿舞,黎語叫“轉剎”,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歡迎的舞種之一,起源于古崖州黎族喪葬活動。隨著時代的變遷,打柴舞的習俗在黎家人中逐漸流傳演變,如今它已成為一種帶有民族文化色彩的體育健身活動。
打柴舞有一套完整的舞具和跳法,舞具由兩條墊木和數對小木組成。跳舞時將兩條墊木相對隔開2米左右平行擺放于地面上,墊木上架數對小木棍。木棍兩端分別由數人執握,兩兩相對,上下、左右、分合、交叉拍擊,發出強烈有力的節奏,舞者跳入木棍中,來往跳躍、蹲伏,模仿人類勞動狀況和各種動物的動作及聲音。
打柴舞由平步、磨刀步、槎繩小步、小青蛙步、大青蛙步、狗追鹿步、篩米步、猴子偷谷步、烏鴉步等九個相對獨立的舞步組成,舞蹈節奏強烈有力,動作古樸粗獷,生動形象,藝術感染力強。
打柴舞不僅僅是海南省黎族民間的一種舞蹈,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競技價值和健身價值。打柴舞是黎族古代護尸舞的“活化石”,經考證,它是目前發現的黎族古老的護尸舞,對研究黎族舞蹈歷史源流有著參考價值,此外,打柴舞具有成套的固定的跳法和專有名詞,目前黎族各舞蹈中,有成套的舞蹈內容、跳法和專有名詞,也僅僅是打柴舞這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