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今年起,三亞重點生態公益林和天然林、水源林保護區域內的農民將得到“生態補償”——林地每畝每年補貼240元。為啥?因為《三亞市生態效益補償財政補貼暫行辦法》已通過市政府第67次常務會議審議。
林區集中——農民收入偏低
重點生態公益林和天然林、水源林區生態區位重要,承擔著水源涵養、調節氣候等諸多森林生態效益功能。然而,這些地區可供農民耕作的土地較少,生態保護與開墾耕作的矛盾較為突出,農民收入較低,生活比較艱辛。
市財政局負責人舉例說,育才鎮林地面積17萬畝,耕地面積270畝,林地面積占全鎮總面積的70%,去年全鎮的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308元,僅為三亞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為6502元的50.88%。
生態保護——與農民增收并舉
2011年,三亞財政安排211萬元,在育才鎮抱安村試行對保護生態的村民給予財政補貼,受到農民歡迎,并自覺成為生態保護的主體。
為實現城鄉之間的統籌發展、均衡發展,做到生態保護與農民增收的統一,三亞結合育才抱安村試點經驗,決定在全市推廣“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增加農民收入。
《暫行辦法》規定補貼對象為:居住在三亞市重點生態公益林和天然林、水源涵養林保護區域內及集體土地較少,生態區位重要且積極參與履行好保護森林生態資源的本村戶口且年滿18周年以上的成年村民。
補貼區域的界定由村委會提出申請,市林業局根據生態區位、公益林、天然林及水源涵養林分布、國有林地與集體土地比例、農民收入等因素,擬定補貼區域,報市政府審定。補貼區域一般以整村為單位申報。
補貼金額——今年每畝林地240元
據介紹,每畝林地補貼金額由市林業局根據生態補償補貼區域村民生活成本及生態效益綜合核定,今年每畝林地補貼金額暫定為240元。
市財政局負責人介紹說,各生態補償補貼村的每人補貼金額最高不得高于城鎮最低生活補助標準的1.5倍,最低不得低于城鎮最低生活補助標準的三分之二,各生態補償補貼村的每人補貼金額的平均數不低于城鎮最低生活補助標準。
同時,市林業局、生態效益補償區域所在鎮政府及所在村委會,根據行政區域、地理位置及具體情況劃定森林保護責任區,把保護責任區的地塊落實到每個村民小組,并簽訂生態效益補償協議,實行整村聯保,做到有獎有罰,相互監督。根據監測結論和日常管理結果,每半年通過“一卡通”兌付補貼資金。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