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慶興(右二)到落筆村調研落筆洞遺址保護情況
《擁抱大海》封面
文本刊特約撰稿 孫紹先
黎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而獨特的文明,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隨著海南現代化浪潮不斷拓展,以及社會文化的趨同化傾向,黎族文化的多樣性逐漸消失。特別是有些優秀的文化傳承,已經到了瀕臨絕跡的境地。
我們并不認為現代化過程同時也是社會道德提升的過程,恰恰相反,現代化正在使我們喪失太多的優秀民族文化傳統。
現在越來越多的黎族同胞,已經意識到本民族優秀文化遺產是極其寶貴的財富,應當努力發掘與弘揚。三亞市政協主席蘇慶興先生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他新近出版的文集《擁抱大海》(學林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以及民歌集《三亞黎族民歌》、論文集《黃道婆的三亞解讀》和《三亞的光榮與使命》等,集中體現了蘇慶興先生精通黎族傳統文化,又以本民族傳統文化為自豪的治學精神和態度。
蘇先生不僅勇于傳唱傳統黎族歌謠,而且創作改編了不少新的黎族歌謠。如《向往神鹿》、《黎錦頌》、《碧海黎家》、《海棠灣的太陽》、《檳榔河歡歌》等;這些反映黎族人民優秀傳承和美好情操的歌詞由著名作曲家孟慶云、楊天解、向東等的譜曲,部分曲目由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張也以及歌壇新秀雷佳、王麗達等人演唱,在省內外引起了廣泛的反響。正是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對家鄉沃土的熱戀,使蘇先生總能提出對三亞建設極具啟發性和創見性的建議。
蘇先生雖然長期從事干部管理工作,但他對黎族傳統文化的認識很有遠見。可以說既有否定成見,實事求是的勇氣,又有嚴謹科學的研究與建設方法。無論是他的建言獻策,還是學術探討,都建立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
前些年,對黎族傳統民居的改造,出現了不顧民族傳統建筑形式,整齊劃一的取向,成片的水泥平房(或樓房)取代了幾千年來黎族居住的船形屋。一眼望去如同兵營,根本看不出任何黎族文化的影子來。對此,蘇先生清醒地指出:
黎族聚居區的民房改造,尚未正確處理好建設與保護的關系,重建設輕保護,只求把茅草房變成平頂房,而忽視了黎族茅草房這一獨特民居文化的保護,采取了比較簡單劃一的“一刀切”方法,致使許多富有黎族傳統文化特色的民居文化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逐漸消失了,民房改造后呈現在世人面前的是千篇一律的“平頂營房”,黎族的居住文化已完全漢化,再也沒有自己的特色了。這是一件多么令人扼腕嘆惜的事情。
黎族傳統民居是黎族民族特性的重要載體,人們一眼看到船型茅草屋馬上就想到這是黎族人民世代居住的房子,這種效果與黎族的傳統服飾黎錦一樣,是不可替代的。離開了這些看得見摸得到的傳統民居和服飾文化,黎族的特性將逐漸消亡,黎族的房屋將不再成為其“黎族”。
誠哉斯言!
下面引述的是第一個登上海南島做田野考察的外國人類學家H·司徒博來到海南后的感慨:
從中國歷史的角度看,海南人類文化學研究也引起我們的興趣,兩千年以來,漢文化從她的北方搖籃向南擴張,因而或多或少地吸收同化了一些不同種族、文化的人群。這種同化過程至今仍在進行,在海南這一同化還處在初始階段,因此我們今天就有可能跟蹤這一過程,這一過程在某種程度上是整個南中國文化史的一個范例,展示了南中國文化史發展的所有可能方向。
今天中國文化察覺自身處于一個危機階段,她正以令人驚異和讓人毛骨悚然的速度吸收著歐洲的商品。許多舊的東西消失于黑暗中,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南方走在了保守的北方前面,因此對海南來說,巨大而迅捷的促進文明進步的改變即將到來,因此現在是記錄海南原始狀況,以免它永遠消失的最佳時機。
———《海南島的黎族———南中國民族志補遺》H·司徒博
這段話是80年前講的,在今天愈發顯示出其令人心酸的預見性。因為在80年后,我們仍然未能完成“記錄海南原始狀況”的責任,有許多黎族的傳統文化現象未經記錄就在這70年間“永遠消失了”。
對此,像蘇慶興先生這樣對黎族傳統文化負有深深的歷史責任感的黎族同胞,他們的感受應當更為深切。
更難能可貴的是:蘇先生不僅指出了問題的癥結所在,而且給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越是到今天,我們越能感覺到蘇先生的遠見。據說,蘇先生的意見已經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新的黎族傳統民居保護方案采納了蘇先生的意見精神。
蘇先生重調查研究、重田野考察的精神讓人十分欽佩。考慮到他公務繁忙,就更為難得。本書中收錄的關于黎族婚姻禮儀和喪葬禮儀的文章,是我目前所見同類文章中最詳盡的研究成果之一。在我正在撰寫的黎族傳統文化研究專著中,我將引證其中的經典材料。
蘇先生的問題意識十分強烈,這是學者十分看重的探索精神。在研究黃道婆的文章中,蘇先生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尖銳而犀利:“黃道婆到上海前,她對棉紡織工具的改革和技術的提升已獲成功,在上海僅是教授和傳播,哺育她成長為杰出科學家的土壤乃崖州也。遺憾的是,她功厚身微,非權貴的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婦女地位低下,加之封建社會對科學技術不予重視,造成史傳稀缺。然而我想,黃道婆居崖37年,值得我們去發掘、去探索、去研究的問題應該是很多的。譬如,黃道婆如何學習、革新棉紡織技術?她向那個地方的那個族群學習?她對棉紡織工具及技藝的革新在那一階段取得突破?黃道婆的成就對崖州經濟社會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黃道婆時代崖州的經濟社會尤其是棉花種植狀況是怎么樣的?黃道婆是人不是神,她居住何處?是否婚嫁?夫家何在?這些都有待我們深入的挖掘、考證,從方法上,從途徑上,從物證上,找出有說服力的根據來。”
盼望有更多的像蘇慶興先生這樣的黎族干部涌現出來,則黎族文化研究幸甚;黎族幸甚!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