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丘浚故居大門。海口網記者 謝舒 攝
丘浚故居廚房,現已破落。海口網記者 謝舒 攝
丘浚故居“可繼堂”。海口網記者 謝舒 攝
丘浚故居是海南省海口市僅存不多的歷史文物古跡之一。1996年,和丘浚墓一起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如今卻顯破落蕭條,不為人熟知。
國家重點文物隱于鬧市
走過鬧市,穿過小巷,記者來到了位于海口府城金花路三巷9號的“丘浚故居”。隱匿于鬧市中的故居,給人以靜謐閑適之感。院門口上方懸掛著的“丘浚故居”幾個金色大字尤其引人注目。據介紹,這四個字為國家文物局著名古建筑專家、書法家羅哲文所題寫。在院門口的旁邊立著一塊石碑,石碑上寫著“國家重點保護單位”。
順著一條石砌小徑走入庭院,庭院內小徑兩旁郁郁蔥蔥的綠草讓人不忍去踩踏。再往里走便是前堂,為當年家仆居住的地方。再進去就是著名的“可繼堂”,相傳丘浚的父親丘傳是獨生子,在丘浚和丘浚哥哥丘源年幼時去世,兄弟倆由祖父丘普撫養,祖父百感交集手寫楹聯“嗟無一子堪供老,喜有雙孫可繼宗”,橫批“可繼堂”。可繼堂神案上供俸著一尊丘浚的金色塑像。堂內擺著4張太師椅,神案供桌和椅子上雕著精美的圖案,技藝精湛。
可繼堂兩側為廂房。據說,左廂房是丘浚父母和其小時候的臥室。右廂房為接待親朋賓客的客房。可繼堂后還有兩個小廂房,為丘浚的兩個女兒所住。如今,丘浚傳人每年年底回來祭祖已成為一個傳統。管理人員說,今年年底丘浚的第二十四代傳人丘仁義仍將帶著家族成員一同回來祭拜祖先。可繼堂前的一副“河南世澤淵源長,瓊州望族第一家”對聯便是去年丘浚后代回來祭祖時留下的。
原汁原味 保存原年代風貌
海口市丘浚海瑞管理處助理管理員黃健介紹,丘浚故居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其木結構建筑是海南現存的最早的木結構建筑。其風格是如今保存下來的為數不多的明代“月梁穿斗”式建筑。在當時,此建筑結構精美,尊卑有序,反映了當地達官宅第的規模和水平。經考證,丘浚故居現存建筑的主題結構仍是明初創建時的原構、原物。其中,左廂房中放置著的一張臥床,是完好保留下來的原版原貌的丘浚及其父母睡過的臥床。
據了解,丘浚故居唯一的一次大修繕是在公元1992年10月至公元1995年11月。此工程被稱為“丘浚故居保護維修工程”,該工程也是海南民居保護的開端。此次大修在遵循最大限度的保存原年代建筑風格、風貌的基礎上進行了補梁,并對瓦頂、圍墻進行了修繕。黃健說,只有這樣才能夠保留下歷史的原味,也才能不失“古物”的痕跡。
人跡稀少 呼吁關注
丘浚,被譽為海南“四大才子”之一,與海瑞合稱為“海南雙壁”,是海南為官者中官階最大的。其故居一度門庭若市,吸引眾多行人觀瞻,是海南人的驕傲,如今故居雖整潔清凈,但因為少有人問津,顯得有些破落蕭條。在走訪丘浚故居的過程中,記者向當地百姓詢問故居地處。但是得到的回答大多是“丘浚故居?不知道。”“不清楚。”“不了解。”
據介紹,丘浚故居免費對外開放,內設管理處,每天24小時由4名管理員輪流值班,維護故居清潔衛生,向來客介紹故居狀況。黃健說,來訪故居的游客少之又少,一天接待的游客只有約20來人,以學生群體為主。究其原因,黃健認為,故居所處地段較為彎曲曲折,道路不暢通,行車不便,更無停車場。更重要的是故居周圍房屋建筑密度過高,遮蓋住了故居的完整風貌。國家規定的受保護文物周圍50——100米內的建筑不得高于1層。但是,放眼望去,這一范圍內的建筑都已超標,甚至有的建筑高達5、6層。
丘浚故居的現狀不僅與丘浚顯赫的一生不符,且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名譽極不相稱。丘浚一生高風亮節,為后人所敬仰,是中華民族不可多得的優秀文化之一。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是后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曾有網友稱“丘浚故居只有守護,沒有保護”。丘浚故居亟待保護和關注。(記者 謝舒)
[page]
丘浚故居庭院。海口網記者 謝舒 攝
丘浚銅像。海口網記者 謝舒 攝
為數不多的“風水墻”。海口網記者 謝舒 攝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