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口萬綠園成了市民的好去處。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攝
17日上午,海口市民陳玉祥老人帶著孫兒在萬綠園散步,他們身邊環繞著醉人的綠色。在藍天下嬉戲的這個場面,就是一幅美麗的畫卷——一幅當地市民習以為常,卻讓外地游客艷羨的畫卷!
“我從北方來,以前有支氣管炎,到海口兩年,從來沒犯過。這里空氣的確好!好到我回老家后不習慣,待不了一周就要趕回海口。”陳玉祥對海口的空氣環境贊不絕口。
陳玉祥的感受在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前發布的首份全球城市空氣污染調查報告中得到驗證。報告顯示,中國空氣最清潔的城市是海口。
對一個省會中心城市而言,這一報告所體現的價值不在于排名的座次,而是對當地執政者發展理念和實踐的認可,同時,如何利用好這一獨特的“空氣品牌”,也是一次難得的契機!
發展設門檻 環評是首關
在內地許多城市,城市的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似乎是兩條漸行漸遠,甚至背道而馳的線條,而在經濟上急于突破的海口,如何權衡利弊,使兩者和諧共進?
近年來,盡管海口城市在擴容,從2005年的建成區面積62.64平方公里,發展到2010年的97.5平方公里,但是環境空氣質量卻一直保持優良水平。
這與該市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把建設生態文明、保護生態環境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位置,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分不開。
17日記者走進海口高新區獅子嶺園區,花園式工業園呈現眼前。園區路旁綠樹成蔭,海南英利等企業廠區內花團錦簇,空氣清新。
為了保護這一得天獨厚的環境,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海口市多年來始終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開發有序的方針。不污染環境、不破壞資源,從源頭上保護生態環境和控制污染,走出了一條新興工業增產不增污,繁榮經濟貿易增效不增污,發展旅游增色不增污的綠色產業發展道路。
“海口在招商引資時,嚴格環境準入,為保護優美環境,設置了一道‘綠色門檻’,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標準,對不達標的企業實行‘一票否決’,‘十一五’期間,共否決了138個不符合產業發展政策的項目,而對于產能落后、污染嚴重的企業則全部淘汰,例如一些化工、橡膠等企業。”海口市環保局局長陳超介紹。
同時,海口還根據城市總體規劃,調整工業布局,堅持“工業向園區集中,園區向西部轉移”的原則,新建工業項目按規劃布置在工業區,避免工業園區與居民區混雜,出現結構性污染。“一些企業在向園區遷移的同時,也加快了技術改造,在提高產能的同時,減少污染物排放,目前,園區企業污染物排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海口市科工信局副局長王堅雄說。
海口通過大力發展產出大、耗能低、排污量小的高新技術產業,例如光伏、旅游裝備、信息技術等產業,強化保護環境優先的原則,促進了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
海口市環保局最近發布的一份《2010年海口市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去年,海口市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優良水平,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環境功能區水體達標率、飲用水源地和地下水質達標率均為100%。
[page]管理見細致 投資逐年增
細心的海口市民會發現,如今的海口城區,很難看到有冒著濃煙的煙囪,很少看到有灰塵飛揚的建筑工地。通過打通斷頭路,架設人行天橋,公交車、出租車等換成新能源汽車,以及交通設施建設,海口市道路暢通了,汽車尾氣排放少了。
“這樣的現象,不是一個部門就能實現的,更重要的是環保、城管、交通、住建等多部門聯動,形成合力,建立長效的環境監管機制,才能使城市環境質量得到提升。”陳超說。
據介紹,海口市在城市環境管理方面,多部門聯動,實行高于國家標準的目標管理,采取強制有效的新舉措,加強立法,完善規劃,嚴格準入,形成了與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相配套的環境法規體系以及門類比較齊全的環境規劃體系,并建立土地預審和環評審批相結合的審批制度。
好的環境,如果沒有政府的重視、維系和對環保投入,即使基礎再好,也難以持久保持。
近年來,海口把經營城市的所得用于環境的提升上,較大地增強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承載力,促進了城市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提高。在財政不寬裕情況下,通過政府投入和社會投資,海口環保投資逐年增加。
2005年時,海口的環保投入為6.19億元,2010年環保投資額達到14.94億元,5年累計投資超過50億元,城市環境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市人居環境不斷優化。
陳超介紹,近年來,海口實施了龍塘飲用水源環境保護、城市污水處理、固體廢物處置、清潔能源、環境綜合整治、美舍河綜合整治、西海岸整治、“一園兩湖”環境綜合整治等環保工程,市區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城市品位大大提升。
環保無止境 5年樹標桿
“經常去其他的省會城市出差,總感覺那些城市的天空灰蒙蒙的,生活十分壓抑,但是在海口生活,到處綠樹成蔭,碧水藍天。吸一口空氣,都覺得是甜的。”海口市民于先生為自己生活在海口而自豪,提起海口的空氣環境,他有說不完的話。
但是這么好的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如何利用和保護呢?面對今后的環保課題,海口市早已有了自己的規劃。該市計劃今后5年內,建立與國際旅游島發展要求相適應的生態環境體系,確保綜合生態環境質量繼續保持全國領先水平。
“通過利用現有的環境,和今后幾年的努力,到2015年,海口基本形成以高新技術、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為主導的生態產業和生態文化體系,建成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城市。”海口市長冀文林說。
據介紹,“十二五”期間,海口市還將以保護環境優化經濟發展,實施“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環境立市”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圍繞通過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生態建設、發展循環經濟、優化能源結構、加快“數字環保”建設等措施,建設綠色低碳城市,使環境質量持續保持較高水平,將海口打造成“宜居、宜業、宜學、宜游”的最精最美省會城市。
海南省委常委、海口市委書記陳辭說:“發展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我們的最終目的還是要讓老百姓的生活質量和生活環境得到提高和改善。我們最大的欣慰就是讓生活、居住在這個城市的老百姓開心的事多一點,煩惱的事少一點,臉上能始終掛滿笑容。”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