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網海南視窗海口12月23日電(記者 肖霈 實習記者 韓銘)12月23日上午,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光明日報社、海南省旅游發展委員會、呀諾達雨林文化旅游區聯合舉辦的關于善行旅游促進遺產保護與人的發展之“思考與行動”專家會在呀諾達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十名專家學者,就旅游設計、規劃、經營、旅游開發與社區參與、旅行安排等方面進行了探討,為如何切實做好善行旅游出謀劃策。
據悉,當前在世界各地,旅游業以其持續增長的消費需求、快速擴張的市場規模和普遍看好的發展前景,被譽為朝陽產業,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新興支柱產業。然而,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挑戰,如給自然和生態環境造成的壓力、對文化遺產保護構成的挑戰、對當地居民生活帶來的影響等問題,也引發了人們關于“可持續旅游”更深層次的思考:誰需要旅游?為什么需要旅游?需要什么樣的旅游?旅游業的發展如何才能為更廣泛的參與者帶來更多的福祉?在這個背景之下,“善行旅游”的概念于2011年4月在亞太旅游協會六十周年大會上首度提出。
善行旅游,即GoodTourism,意指有關旅游發展的做法與措施自有利弊,旅游發展的方向、方法與途徑必須是有可選擇性地才可稱其為善行旅游(GoodTourism)。在善行旅游的概念提出后,引起了各方關注與討論。然而,作為一個新興的旅游概念,各方對于“善行旅游”的理論內涵與方法論沿未達成普遍共識,對于如何在旅游實務中貫徹理念也感覺無從下手。在這個過程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文化處與呀諾達雨林文化旅游區達成合作意向,計劃用兩年左右的時間開展“善行旅游”理論框架的基礎調研、理論建設與試點宣傳,力圖為兩年后更為廣泛地推廣“善行旅游”做好理論、智力的準備。
如何理解善行旅游?專家們都有著自己的見解。海南旅游發展研究會會長王健生認為,善行旅游的核心是可持續旅游,是一種更加強調多元化價值的旅游,是一種更加強調高效能運作的旅游,也是一種“傳承歷史與創造未來”更加緊密結合的旅游。與此同時,海南省旅游發展委員會巡視員陳耀認為善行旅游是促進旅游健康發展、理念和行為有機融合的基本要求。發展旅游要利用和保護遺產,也應創造遺產;融入教育、科學和文化的善行旅游才能很好實現此目標。
對于如何推進善行旅游,中國旅游研究院副院長張棟認為,推進善行旅游,關鍵是旅游者的行動。作為一種新的消費文明,善行旅游不僅是一個新的旅游消費觀念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它所反映的旅游者與自然、旅游者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和諧與可持續的生存關系,而實現這一關系的關鍵是旅游者的行動。此外,在推進“善行旅游”中,政府具有不可低估的推進力量。其重要作用一是在旅游服務、設施標準的制訂方面,二是在推動社會風尚形成方面。
陳耀認為,從善與行兩方面對旅游相關者分別提出善的理念或行的準則,對不同對象,或約束或倡導。雖然善行旅游概念提出不到一年,但此前海南就發展旅游已在善的理念和行為方面先行探索。
王健生表示,呀諾達踐行“善行旅游”是中國對世界旅游業的貢獻。呀諾達景區立足“大生態”,著眼“大文化”,一直在奉行“善”的理念,努力探索有益于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中國首家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旅游文化方面合作的企業,呀諾達將在“善行旅游”項目進程中不斷完善景區硬軟環境的建設,奉行“文明”、“善行”準則,創建海南國際旅游島景區發展新模式,為中國旅游業乃至世界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表率。
“最后,我建議,配合呀諾達景區踐行、示范‘善行旅游’,從明年起,將每年的12月3日,確定為‘善行旅游日’。大家一起在呀諾達開展一系列的展示、交流、論壇、體驗活動,發揚光大‘善行旅游’!”王健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