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瓊海市嘉積鎮逢龍村古民宅墻上的祥龍。 記者 李幸璜 攝
兔走龍來,祥龍賀歲。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既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更是一種血肉相連的情感。從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對原始龍的圖騰崇拜,上下數千年間,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在古代,龍象征著皇權、神權,是不可侵犯的威嚴,而在今天,龍已成為一種吉祥物,飛入尋常百姓的生活。在民俗節日中,與龍相關者有祭龍神、洗龍水、舞龍燈、賽龍舟等;在各種各樣的文字、圖案、地名中,更不乏龍的身影。
地處大海之南的海南島,自古以來沿續了與中原大陸一脈相承的龍文化,也有因地域特色而凸顯的海龍王信仰,及由此衍生的較為獨特的海神文化。千百年來,龍的符號在海南島無處不在,并在歷史長河中演繹得多姿多彩。
值龍年到來之際,本期海南周刊推出特別報道,溯源、梳理龍文化在海南民間的流傳、演繹及其留下的深深印記,并借此向廣大讀者道一聲:龍年大吉!
千百年來,中華龍的足跡已演化在天地之中。
“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降;大則興云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于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在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中,曹操在青梅煮酒論英雄一段里對龍進行了如此概括。寥寥數字,道出了龍能屈能伸、縱橫四海的性格,和中華民族龍騰虎躍的英勇氣慨。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是一種信仰觀念,是惟一能被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年齡、不同地位人們所共同崇敬的神物。在海南,同樣可以隨處追尋到龍的歷史印跡和文化符號。
民間信仰源自祭祀南海龍王
宛如一片綠色的葉瓣,漂浮于蔚藍浩緲的南海之中。從地圖上看,海南島總能予人翩躚遐想。那自天外滾滾而來的滄海,蘊藏著多少驚天動地的浮沉與滄桑,令人不解的深奧。不知從何時起,海南島上的原始先民,從海洋變幻莫測中萌發出一種樸素宗教觀念:相信海神的存在。
關于海神,先秦的典籍里即有記載。對海神祭祀的最早記錄出現在《禮記·月令》,提到了“四海海神”。在唐代,有東、西、南、北四個海神的傳說,每一個海神都有特定名號,如南海神就叫作廣利公。唐代文學家韓愈的名篇《南海神廟碑》說,四海海神中“南海神為貴”。大概因為這個原因,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進一步加封南海海神為洪圣廣利王。對海南海神文化有專門研究的海南大學教授周偉民認為,對南海海神的加封,不僅是在政治上國家對疆域控制范圍的象征,而且也是民間廣大老百姓精神追求的標幟。
“海南島的地理環境,尤其適合海神的傳播。”周偉民認為,正如唐胄在明代正德年間所修《瓊臺志》所描述的,海南島是“外匝大海”,要有“居安慮危之道,方稱保民”。人們要化險為夷,當時人們認為最有效的辦法即依靠自然力:祭祀海神。“聯系到中華民族的主流文化中的龍文化,于是南海廣利王在海南的民間即演變成海龍王。”
這種素樸的民間信仰,從島上先民逐漸向外擴散。歷代自中原渡海到海南來的人士,都要先祭祀海龍王,以祈求安全渡海。據載,唐朝貶官王義方,到儋州任吉安縣丞后,為黎族子弟講經授學,是島上傳播中原文化第一人。當他行至南海時,寫祭文與舟人一同祭祀海龍王。
清代學者屈大鈞在《廣東新語》卷六《海神》中進一步作了描述,“溟海吞吐百粵,崩波鼓舞百十丈,狀若雪山,嘗有海神臨海而射。……海神甚靈,(明)嘉靖間有渡海者,見海神特立水上,高可丈余,朱發長髯,冠劍偉麗,眾驚伏下拜,海神徐掠舟而過,有光經久不滅。次日有三舟復見,大噪拒之,風波大作,舟盡覆。語云:‘上海人,下海神。’蓋言以海神為命也。”
諸如此類的奇異傳說,錄于古籍中或廣泛傳于民間,足證海南民間信仰的海龍王祭祀之久遠普遍。這種拯救海上災難的傳說,在海南的海上航行中成為了一種信仰。于是,一代又一代出海人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系于海龍王的保護之中。
文化符號演繹多彩民俗風情
在海南島先民心目中,海龍王是一種護佑平安的海神形象,它不但是調節陰陽、潤濟民間萬物的正神,又是在時間移動中專事拯救災難的善神。于是,關于龍的文化符號在海南島無處不在,并在歷史長河中演繹得多姿多彩。
在長期的研究和田野調查中,周偉民和唐玲玲伉儷發現,龍王廟作為一種承載民間信仰和情感的具象載體廣泛存在,海南很多地方都有龍王廟,如鹿回頭半島南邊海路有龍王神州廟,崖城保平港有五龍大王廟,這些廟宇供奉的是五龍大王。每年的正月十五和四月初八,當地漁民會組織規模很大的祭祀活動,各家各戶放鞭炮,祈求龍王保佑一年平安。
而古代的陵水,就建有3座龍王廟。據道光《瓊州府志》(卷八)載,陵水縣“龍王廟有三:一在城南。康熙三十六年知縣李聘率邑人創建,乾隆五十七年知縣瞿云魁重修。一在洞樓港,一在赤嶺壁港。”成書于1935年的民國《儋縣志》(卷四)也記載,海南的古儋州即有龍王廟。該“龍王廟,在東門外觀音庵前。久圯。嘉慶十九年,知州言尚煒捐修。”
自宋朝開始,萬寧市港北港就保留著每年端陽節賽龍舟的傳統。農歷五月初五這天,港北沿海的漁
家兒女于初四破曉前便宰雞殺鵝、包粽子,酒足飯飽后,身著節日盛裝組隊賽龍舟。只見隊隊精壯虎將,身著統一服裝,跨上龍舟,在廣闊的海面上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斗志競渡。港北兩岸,幾里長灘,歡聲沸騰,十分壯觀。
從久遠的年代起,舞龍活動經久不衰,一代又一代也在海南各地流傳下來。儋州中和古鎮鬧元宵,十里長街燈火輝煌,鑼鼓喧天,人頭攢動,數十條舞龍騰云駕霧,有的昂首舞動噴吐烈焰,有的俯沖游弋追逐彩球,龍身游走飛動……
每年端午節這天,海南人可以不吃粽子,不賽龍舟,卻一定要洗龍水。據說,海南先民對屈原投江寄予了美好的愿望,認為屈原投江后變成了龍神,在端午節這一天會出來活動,這天所有的水也就變成龍水,人們洗龍水可以得到龍神的保護,一年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海龍王護佑平安的祈求,不僅在漢族流傳,在少數民族中也有著共同的民間信仰。周偉民說,海南的黎族,除了島上的原住民外,也有“百越”人遷移而來,而百越族的文身習俗,也與向海上龍王祈求護佑平安有關。他們在身體上紋上蛟龍圖案,寓意為倘若不小心落入水中,海中蛟龍見了文身,認為是同族便不會傷害他們。隨著紡織技術的提高、海南與中原聯系的日益緊密,黎錦的精華海南黎族龍被開始成為朝廷貢品,長驅直入皇城宮墻。
海南苗族的民間祭祀活動中,也有每年農歷正月元宵、七月十五和八月十五等時段跳招龍舞的習俗。舉行祭祀儀式時,他們設壇焚香,殺雞、宰豬祭拜祖先,祭拜完畢,由文、武大道公手持代表龍的長木劍,頭戴龍帽,身穿繡有龍圖案的長袍,帶著小道公以舞蹈為形式,手舞足蹈表演祭拜祖先招龍的各種動作,祈求龍保佑他們豐衣足食,風調雨順。
龍的精神蘊藏藍色國土使命
人們對于海龍王的信仰和崇拜,隨著唐代以后海上絲綢之路對外貿易的發達而日益興盛。
南海海神被封為廣利王,是“廣徠天下財利”之意,也為“廣利生民”之意。宋元以后,南海貿易日益繁榮。當海上絲綢之路的船舶頻頻來往于廣州、揚州、泉州等港口的時候,海南島是南海航行必經之地,一些港灣也成為往來商船避風的場所,宋代來海南貿易的外國商人顯著增加。宋代宰相李光貶海南后,曾寫下《阜通閣》詩,描繪宋時海南與海外通商情景。但他詩中也指出,要使經濟繁榮,老百姓得到實惠,必須“除國蠹”,“去民蟊”。“可惜在當時是無法實現的。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去祈求海南的龍王在‘廣利眾生’時必須做到的。”周偉民說。
“除了作為一種信仰觀念歷代傳承之外,海南人還將龍從一般動物形象中抽象出來,作為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名稱,而這又是多元的,如許多地名含有“龍”字,如龍昆路、龍舌坡;建造廟宇龍王廟供奉龍王;海南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黎錦中的精華龍被等。”周偉民認為,這些概括起來有三,一是龍的信仰廣泛運用日常生活中,并將這些經典傳統與民俗相對互動,展現出中國傳統文化固有的生命力,從而讓傳統文化潤澤人們的心靈,不至于陷入人與自然相對立的迷思;二是作為中華民族徽圖標志和文化象征,龍的精神在海南體現為八個字:寬合、奮進、福生、諧天,寬合即寬容、化合;奮進即與時俱進、奮發有為,福生即造福眾生;諧天就是與天和諧;三是龍帶來的是一種海洋意識和海洋環保觀念,捍衛藍色國土應該承擔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責任。
“二月二,龍抬頭。”自2005年農歷二月初二開始,三亞大小洞天旅游區每年都會舉辦中國三亞龍抬頭節。其核心活動是南海龍王暨南海祭祀典禮,將中國古代的四海之祭、現代海洋文化意識、海洋國土觀念融匯灌注于傳統祀典之中,并融入海南本土民俗祭海禮儀,從理論和形式上提升這一淵源有自卻長期以民俗形態傳承的文化傳統。
現今,日漸西化的商業生活沖淡了傳統的龍文化。周偉民建議,在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大背景下,應大力倡導龍文化,通過商業活動來恢復傳統的龍文化,如用龍來作為品牌標志,把龍文化拓展到品牌建設當中,讓龍文化走入千家萬戶,海南越來越豐厚的龍文化積淀,會在國際旅游島建設中越來越具有市場吸引力。 高 虹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