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鬧元宵各有習俗
海南民間有這么一句話:“年三十的煙火,正月十五的燈”。對于海南人來說,年未過正月十五,是不算結束的,并且這一天可謂“壓軸大戲”。和內地過元宵的形式一樣,海南各地元宵習俗也是圍繞一個“鬧”字。正月十五鬧紅火,這一晚,海南各地到處張燈結彩,燈火輝煌,到處人山人海,喜慶萬分。其實細分起來,海南各地的元宵習俗,有很多相似但又各具特色,有道是“三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元宵將近,
讓我們一起來挨個數海南各地的元宵民俗吧。
-本報記者陳敏王君
府城換花節(記者陳敏攝)
海口府城:昔日換香祈福今日換花求愛
把正月十五的府城比喻為花的海洋一點也不為過,這一天,海口府城就變成了一個大花園,到處花團錦簇,賣花的攤位一家連著一家延綿好幾百米。隨著夜幕的降臨,換花節的高潮也即將開始了,人們如潮水般涌到府城各個空地,在各種“擦肩而過”中尋找自己喜歡的人并換花祝賀。在府城年輕人看來,“換花節”其實就是一場坦開心扉的交流盛會,有點類似電視相親節目“非誠勿擾”,男女之間的花朵就代表著一盞燈。運氣好的,真有可能換出個男女朋友來哦,也難怪不少人將府城換花節稱呼為海南的“情人節”。
如今,“換花節”已被列為海南五大民間藝術活動之一。據了解,換花節是黎族和漢族習俗的融合,是從傳統的生活習慣中演化而來。有史料說它始于唐代的貞觀元年,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盛行于宋元時期。當然,最早的府城居民換的并不是花,而是香,時稱為“換香節”,意味著香火不絕,象征真實、祥和、喜慶、友好、興旺和愛慕。
隨著社會的發展,香的地位在元宵節這一天逐漸動搖。香火已經成了一種高危險的物品,于是高雅、輕便、危險性低且漂亮迷人的花朵就取而代之了。1984年起,當時的瓊山縣政府就下文把“換香”改成“換花”。從此,府城這一具有近千年歷史的民間換香習俗就更改為換花了。
定安元宵吃艾粑本報讀者攝
文昌:元宵夜偷菜傳情敲鑼鼓送燈求子
元宵節這天如果你在文昌某個鄉下過節,如果你晚上在誰家的菜地外面看到有人正在悄悄的采摘蔬菜,你可不要大呼小叫。其實,這是當地流傳多年的元宵習俗“偷青”。
家住文昌市會文鎮上昌村的李先生向記者介紹,在文昌一些盛產瓜果蔬菜的地區,每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鄉鎮里的年輕男女便結伴到村外田園里“偷青”,他們采摘蘿卜、黃瓜、青菜等一些新鮮的蔬菜,即使被菜園主人遇到了,也絕不會挨罵。有些菜地的主人還會幫你采摘分量更大的蔬菜以分給年輕人,還有一些會唱歌的主人還會送你祝福的文昌歌謠:“小姐姐,摘棵蔥,保你聰明又伶俐;小哥哥,拔把芹,祝你勤勞又快活;小弟弟,來拿菜,愿你明朝發大財。青年將采摘的菜帶回家,意味著新的一年中好運常有,萬事順意。
記者從省博物館了解到,清宣統《瓊山縣志》一書中有介紹:“元宵溝城婦女盡到總鎮衙前折取榕葉謂之偷青”,《瓊山鄉情》一書也提到,數百年來,府城地區一直盛行元宵換香和摘青的活動。文昌當地一些鄉下老人還告訴記者,“偷青”早在民國時期就在文昌、瓊海、澄邁等地就較為流行。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年輕人打著燈籠走上山坡去“偷青(情)”。在年輕人看來,這一天的行動可以偷來一年的好運,偷來桃花的運、姑娘的情。如果小伙子喜歡誰家的姑娘,平日里又害羞不敢表白,就會抓住這個晚上去她家的菜地偷幾把菜。這樣,這一家姑娘就知道有小伙子愛上她了。而小伙子回家把偷來的菜交到媽媽手里,告訴媽媽這是誰家的,媽媽也會知道兒子喜歡上誰了,然后不動聲色拿偷來的菜做一頓美味大餐給姑娘家送去,一方面是表達節日的祝福,另一方面也是對女方家做的一個表態。
除了文昌之外,瓊海毗鄰文昌的一些鄉鎮以及澄邁白蓮一帶目前還保留著這一風俗習慣,不過現在一般以蒜苗或者蔥代替了。
文昌人喜歡在鬧元宵時掛燈籠,據一些研究海南民俗的專家介紹,這是因為在海南話里“燈”與“丁”同音,送燈就是想“人丁興旺”的意思。而至今當地不少人還保留一種說法,即生多少男孩就在元宵節這天掛多少彩燈。
介紹海南元宵燈籠,就不得不提及文昌市譚牛鎮上山村。每年元宵節來臨之際,村里家家戶戶都要掛上紙燈籠,殺雞宰羊,祭拜祖先,然后敲鑼打鼓舉行送燈儀式。這掛燈籠也十分講究,各家各戶所掛彩燈,是以當年這一家所生幾個男孩為準,一般是生多少男孩掛多少彩燈。所以,外面的人一看,哪家掛了多少個彩燈,就知道這家有幾個男孩。到了晚上,村里還請來戲班,演木偶戲,敲鑼打鼓,熱鬧非凡。
[page]萬寧舞龍大賽本報記者陳敏攝
萬寧:
花樣繁多元宵燈精彩紛呈舞大龍
“元宵燈會”同樣也是萬寧市傳統的元宵佳節的節目,人們在燈會上可以觀賞到各式各樣的花燈,如十八羅漢、雄雞起舞、觀音座蓮、孔雀開屏等,同時更能欣賞到精彩的舞龍表演。每年的萬寧元宵燈會上,總有兩條長達幾十米的巨龍翻飛。一條是出自萬城鎮西門社區的西門青龍,一條是出自萬城鎮賓王村的賓王紅龍,相傳西門青龍為龍母,賓王紅龍為龍公,兩條龍一雌一雄,一青一紅,青龍比紅龍體形稍大。萬寧的舞龍文化在海南享有盛名,萬城鎮賓王村被譽為“海南龍鄉”,西門青龍和賓王紅龍也經常受邀出行,深受人們的喜愛和歡迎。
疍家人元宵祈福記者陳敏攝
疍家:
神洲廟中請“五神”游燈游海祈幸福
疍家人鬧元宵的方式可謂是非比尋常的熱鬧,由上千名世代靠打漁為生的疍家人自發組織的正月十五廟會,吸引著眾多中外游客及本地市民觀看。疍家人穿著各式各樣的節日盛裝,歡唱濃郁的民歌,扭起喜慶的舞蹈。他們還將神洲廟中的“五神”:五龍大王、港口大皇、水尾圣娘、港口婆婆及儋州二公依次請出,沿著三亞大街小巷“游燈”,而13艘漁船也依次“游海”祈求人壽年豐。
臨高人偶戲(資料圖,來自南海網)
臨高:人偶同臺演大戲兩年一次唱漁歌
素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之稱的臨高縣在元宵節這天又是怎么度過的呢?據記者走訪了解到,臨高人喜歡在元宵節這天看戲,當地人稱之為人偶戲,和人偶戲同時放映的還有臨高劇,這些民俗節目都是臨高當地特有的戲種。過去很長的時間里,元宵節這天,臨高縣多個村莊都會舉一起出錢請木偶劇團來村里演出。如2011年的元宵節,臨城鎮美臺華興村就請當地較有名氣的百花木偶劇團。據了解,該村今年還會繼續邀請百花木偶劇團進村表演,并且是連續上演三個晚上,想看木偶戲表演的讀者朋友,可到華興村去。
家住臨城鎮的許先生向記者介紹,臨高木偶戲又叫“公仔戲”(諧音),在臨高當地已有四百年歷史,以瓊劇唱腔與表演為基調,在人物上與瓊劇一樣也有生、旦、雜、丑等角色之分。其特點是“人偶同演”。舞臺不設布幛,演員化裝與木偶同時登臺合演,演員擎仗頭木偶化妝登臺,互為一體,合扮同一角色,人偶交叉表演,自古至今,自成一派,成為我國木偶藝術園地稀有的劇種。
除了看戲,臨高縣每隔兩年會在正月十二至十五舉辦民間文化活動,活動期間可以欣賞到臨高著名漁歌“哩哩美”,對山歌“嚨么哩”,還有各種舞龍舞獅,敲鑼打鼓的表演。臨高今年春節期間正在文化公園舉行全縣劇團匯演,從大年初二開演至正月十二結束。現在演出活動已從縣城轉到農村,全縣10個木偶劇團從大年初二開始,就在全縣內馬不停蹄地四處演出,一直到正月下旬才結束。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