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進行的珍珠球比賽 。孫清 攝
身著民族服裝對唱山歌 。 孫清 攝
昨日上午,2012年三亞市慶祝海南黎族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活動在鹿回頭廣場正式展開。除了文化韻味濃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外,民族傳統體育競技活動更受黎、苗族百姓和游客的歡迎。身著民族服裝的黎、苗族同胞,臉上洋溢著歡樂的笑容,在周圍群眾的歡呼鼓舞聲中,熱情高漲地參加民族體育競賽項目,喜迎海南黎族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的到來。
上午9點,趕豬、射弩、押加、挑擔過獨木橋、頂棍等體育競技項目同時展開激烈地角逐。據介紹,這些比賽皆來自于黎、苗族祖先們最早的生產、生活習慣。今天人們把這樣一種習慣演變為一種競技比賽,讓人們更好地體會黎家、苗家人的生活和生產。
比賽的擔子比生活中的輕很多
在“挑擔過獨木橋”的比賽區,黎苗族婦女扛起近60斤重的擔子輕快地、一路小跑地走過約75米長的賽道,然后越過獨木橋,用時最短者便贏得比賽。
看著比賽選手們輕而易舉就把擔子挑了個來回,記者和許多市民、游客也早已按捺不住想要嘗試一番的心情。
“您別說,這擔子還真沉,真挑不起來。”市民楊女士說到,“剛才工作人員告訴我這兩袋泥沙加起來將近有60斤重,婦女挑起來還真有點困難,但我們黎苗族同胞的農村婦女們卻能挑起擔子健步如飛。”
剛結束比賽的李月梅在比賽中不慎摔了一跤,她說:“因為地滑,加上光著腳跑,所以摔了一跤。但能夠參加我們自己的節日,即使沒有得獎,也沒有任何的遺憾。這個擔子要比我們平時干農活的擔子輕很多。”
比賽激烈地進行中,來三亞旅游的游客們也紛紛上前挑起擔子一試身手。
農民 “ 彎弓射大雕 ”
在射弩區,幾名手持自制弩具的“射手”準備開始一場射氣球比賽,參賽選手手拿精心準備的弩和箭不停比劃著,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指點著隊友。巾幗不讓須眉,瞧這位大姐那架勢完全不亞于專業選手。比賽規則為15分鐘內射發15支箭,射中氣球數越多則贏。
相傳,海南苗族的弩和箭是先人由大陸作為作戰武器而傳入的,箭尖涂抹毒藥,稱為“藥弩”。人或鳥獸中箭,即中毒而死,所謂“見血封喉”。因弩擊發無聲,射擊精度頗高而又可就地取材自行制作,用以打獵和射魚,所以苗族男子幾乎人人都備弩箭,男童自幼習射,還常常進行比試。
“頂棍”“趕豬”考技術
“頂棍”是一項鍛煉手腕和臂力的競賽。兩名選手各執一根木棍的一端,相互對推,比賽時,二人你來我往,互不相讓。直到其中一人把對方推過界,輸贏才見分曉。
“趕豬”所謂的“豬”就是一個個大大的椰子,平日里農民朋友在農閑時坐在田間地頭,拿上幾個椰子、畫上跑道,看誰能先用木棍把“豬”趕到終點,誰就是獲勝者。這是力量與智慧的較量,如果力道沒有掌握好,動作不協調,就非常容易將“豬”滾出跑道,取消比賽成績。
“押加”測你多剽悍
在押加現場,參賽選手腰系布,趴在中線的兩端,頭部向前,屁股相對。比賽一開始,雙方隊員將對方用力往自己的一邊猛拉,手腳不準離地,如將對方拉過中線者便判獲勝。
這些富于民族特色的運動既是美的象征,也是力的體現。吶喊的拉拉隊也是那樣的投入和熱烈。在高山云霧之間,在生產生活間歇,黎族鄉民經常舉行這樣的活動來休閑娛樂,鍛煉自己的體魄和毅力。
(余菁菁 梁麗春 林冬巧)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