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隆!”當游人走進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甘什嶺檳榔谷原生態黎苗文化旅游區,黎族阿婆會豎著大拇指用黎語熱情地打招呼。席地而坐織黎錦,口吹鼻奏竹樂器……當地原汁原味的生活生產狀態,讓人真切而新奇地感受到黎村苗寨的別樣魅力。
檳榔谷位于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甘什嶺自然保護區內。1998年,檳榔谷剛運營時,只有一個歌舞廳、幾間小商鋪和幾條羊腸小道,外地來客買點工藝品,看場演出,就算逛完了黎村苗寨。
“當時盲目跟著商業潮流走。”檳榔谷原生態黎苗文化旅游區副總經理陳國東說,“后來認識到沒有文化就沒有靈魂。這是發展旅游業的根本,也是一種社會責任。”
如今的檳榔谷依托黎村苗寨原生態的山地、水田、村莊而建,由居民黎村、原蚩尤苗寨、原神秘雨林和原生態黎苗實景演出四大板塊構成。陳國東介紹,由于黎族苗族沒有文字,隨著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化,黎苗傳統習俗、文化面臨斷層的危險。他們以強烈的使命感,一點一滴收集黎族苗族的歷史照片、服飾、器皿、工具等,對海南黎族苗族傳統技藝、文化進行細致系統挖掘,把檳榔谷建設成為黎族苗族文化集中展示、傳播、傳承基地。
檳榔谷現有2個黎族村寨,村民仍按原有的習慣生活勞作。自家的土地自己種,自家的果實自己收。村民還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在景區內織黎錦、吹奏器樂、唱歌跳舞,全天班的月工資可拿1000多元。70歲的黎族阿婆吉桂花在船形屋里幽默地告訴記者:“坐在這里就是上班,閑了就織織布,見的人又多,熱鬧!在家待著還跟老頭吵架呢。”甘什上村的村民蘇英麗和伙伴們則在檳榔樹下悠閑地織黎錦。“在這里織黎錦能領工資,黎錦還可以賣給游客賺錢。”蘇英麗說。
除了當地村民,檳榔谷還從其他地方招募了一些有技藝的黎族苗族同胞。他們都把檳榔谷當作自己的家,在怡然自得中悠閑地坐在船形屋前,游客爭相與她們合影。興之所至,阿婆唱起了悠揚的黎族歌曲,為了“爭”誰先唱、誰唱得好,這兩位淳樸的阿婆還拌起嘴來,引來游人的陣陣笑聲和掌聲。
海南省20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目前檳榔谷就原汁原味地展示了10多項,如紡染織錦、竹木樂器演奏技法、打柴舞、黎族婦女的文身繡面等。
越來越多的外地人被檳榔谷的黎族苗族文化所吸引。有的“背包客”來到檳榔谷,與黎族阿婆一起住船形屋、吃黎族飯、喝山蘭酒,感受和體驗這里獨特的文明。“檳榔谷展示了最原汁原味的黎苗族文化,這也是我們游客最希望體驗和看到的。”河南游客王麗萍說。(記者王進業、王暉余)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