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新近完成“海南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指,我國面積最大的“海底草原”——海南海草床面積呈縮減趨勢。7日,海南省海洋開發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關技術人員接受媒體采訪,介紹該省海草床現狀,并建議通過立法手段加大保護力度。
海南省海洋開發規劃設計研究院生態中心博士涂志剛介紹,海草床與紅樹林、珊瑚礁并稱三大典型海洋生態系統,海南島海草共有6屬10種,包括泰萊藻、海菖蒲、海神藻等主要品種。海草生長于潮間帶低潮區至低潮帶上部,退潮時大部分可裸露于空氣中,漲潮時分布最深水深為4米。海草床具有四大基本功能:穩定近海海床,固碳進行光合作用,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以及凈化水質,“有多種魚類、螺類、貝殼以海草為生,其中珍稀動物儒艮就以海草中的二藥藻為食,一旦其遭到破壞,儒艮將會離開此水域。”
據了解,海南島是我國海草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地區,曾經有大片海草床分布。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海南島萬寧小海及洋浦等地有大片海草生存,但隨著圍填海、養殖污染、陸源排污等人類不當活動,上述海域海草生長環境惡化、目前海草已基本消失。據2009年統計數據,海南島海草分布面積約為55.34平方公里,其中主要分布于文昌、瓊海、陵水、三亞、澄邁及萬寧5個縣市,其中04—09年該省海草床面積減少0.43平方公里,全部位于陵水縣黎安港,減少面積約占該地海草面積的17.2%。
“海草主要生長于海水清潔,陽光充足,水動力良好的海域中,最有效的保護‘就是不動’,” 涂志剛說,漁民養殖、捕撈、船只停泊及海洋工程對海草具有影響,其在自然狀態下如果不被破壞,有一定的生長擴散能力。
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海洋環境保護處處長陳遷憶介紹,海南省2007年已在陵水黎族自治縣建立我國首個以海草床為保護對象的海洋特別保護區,保護區海域面積2320公頃。“但特別保護區保護水平低于自然保護區,目前僅有生態監測、管理漁民等初期措施。”
涂志剛表示,“我國沒有專門法律法規保護海草床,建議通過立法來限制和禁止保護區內的人類活動。”
王子謙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