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塔洋地區盛產優質大米,“塔洋粑炒”也因原料好成當地知名美食
塔洋鎮位于瓊海境內。“塔洋粑炒”是海南六大特色名粉之一。所用的粉與其它海南五粉不同,不是滾圓的粉條。塔洋粑炒的主要原料就是河粉,不過塔洋鎮人習慣稱河粉為“白粑”,所以炒河粉也就被叫作“白粑炒”或者“粑炒”。將“白粑”下鍋煮成湯叫“粑湯”,用油炒叫“粑炒”。塔洋地區盛產優質大米,因而成為塔洋知名美食。近日,記者專程驅車來到塔洋感受塔洋粑炒的不同魅
資料圖片
“塔洋粑炒”
圖/文記者徐培培
大鍋干柴燒出來的好味道
一口直徑達一米的大鍋,下面的干柴冒出歡跳的火焰……最初的塔洋粑炒就是從這里端上桌。盡管現在農村可燒的柴火也不多了,但是傳統的塔洋百姓最為懷念的,還是兒時的大鐵鍋。
據上年紀的老人回憶,“粑炒”就是炒河粉,是上個世紀初從廣東傳入嘉積,后又傳入塔洋的一種小吃,因塔洋地區盛產優質大米,因而成為塔洋知名美食。
塔洋粑炒名聲大振的黃金時期,應該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因為塔洋鎮產的大米品質好,做出來的粑條透明、白亮、有韌性。再加上那個年代,缺衣少吃,“白粑條”成了特別稀罕的東西。在塔洋農村,紅白喜事上,白粑炒往往是第一道菜;祝壽、起屋、孩子滿月、女兒回娘家等一些拜會親朋好友的場合,客人都會拎一把白粑條作賀禮。
十余配料勾芡成就“粑炒”
白粑即人們常說的“粉條”,以前是用塔洋本地產的優質大米,現在多用大路鎮的大米制作,因這兩地的米質較好,做出來的粑條堅韌,耐炒不爛,口感特好。制作的時候,要先把挑選的優質大米,浸泡一兩日發酵,磨成米漿。然后,將米漿均勻地攤薄在抹上油的平盤中,放入鐵鍋猛火蒸熟,形成一張雪白粉皮,將粉皮切成絲即成粑條。
如果您以為做好了粑條再把它炒熟就是塔洋粑炒了,那就大錯特錯了。在塔洋一家比較紅火的“大眾茶店”掌勺的阿標師傅對記者說,塔洋粑炒之所以出名,關鍵是其勾芡的配料。
阿標師傅向記者介紹說,炒粑條時要急火快炒,先是用上好的花生油將蒜泥、姜末爆鍋后,將白軟細嫩的粑放入鍋里,掌勺師傅左手持筷子,右手拿鍋鏟,左右開弓,很快粑條變得金燦燦熱騰騰滑溜溜香噴噴,然后才進入勾芡程序。而勾芡原料則非常講究。他在掌勺的10多年間,自己摸索出來一條“秘方”,其中有瘦肉、魷魚絲、蒜蓉、八角、腐乳、黃豆醬、十三香等10多種配料,剛從高溫大鍋入盤的粑條,澆上一大勺秘制配料后,塔洋粑炒才正式上桌。
60歲“粑炒春”的粑炒夢
“塔洋粑炒三十間,間間各不同。”與記者同行的當地村干部說了這樣一句話。據稱,每個粑炒師傅都會根據個人喜好,在傳統粑炒做法的基礎上,增加或刪減配料,才鑄就了上述說法,如今在塔洋的30多家粑炒店,每家味道都不同,但每家都有自己的固定客源。
60歲左右的“粑炒春”,大名符少春,因為其“粑炒”為當地一絕,被塔洋鎮人戲稱為“粑炒春”,他在鎮上開的“春記食品店”至今已有20多個年頭。
記者來到他店里時,“粑炒春”正站在一口大鐵鍋邊,一手拿把大鏟,一手拿雙筷子,熟練老道地翻炒著鍋里的白粑條。他說,小時候,到供銷社吃粑炒時,他常在粑炒師傅跟前鉆來鉆去,看得久了,做粑炒的方法也就爛熟于心了。
在“粑炒春”的童年,塔洋鎮上只有供銷社在賣“粑炒”,買粑炒要同時有糧票和錢。每逢趕集,附近鄉鎮的人都涌來塔洋鎮吃粑炒,供銷社門口就排著長長的買粑炒的隊伍。符少春那時的夢想之一就是長大開個“粑炒”店,以滿足天天吃粑炒的愿望。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