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國內發生多起溺亡事故,而三亞本地也發生職工和游客溺亡事故。商報記者調查發現,三亞灣、大東海、亞龍灣成為游客或本地工作者游泳溺亡事故多發地點。
近兩年統計數據顯示,海棠灣石姆龍水庫、赤田水庫各發生3名學生溺亡事故,水庫與河道成為學生殞命之殤。三亞海景二支隊、三亞邊防支隊等搜救組成人員提醒,暑假正值汛期,游客應該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對學生更應加強監管。三亞高危水域
三亞灣、大東海、亞龍灣、赤田水庫、石姆龍水庫
各大海灣成游客溺亡多發點
6月12日,商報記者從三亞海上搜救分中心獲悉,截至6月11日,今年該中心接到關于海上遇險人數達70人,其中死亡失蹤人數達12人。據初步統計,死者大多是外來務工人員以及游客。
三亞海警二支隊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來,海南海警二支隊先后實施海上救助搜救50余次,成功救助海上落水、遇險群眾92人,為保障海上船舶及人員安全,最大限度地減少海上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作出了突出貢獻,去年12月參與搜救海上垂釣失蹤的5名東北游客。
長期參與搜救任務的海警官兵告訴記者,在海里溺亡主要是游客,他們不熟悉水性、水文等,一般情況被浪打暈,其次是被浪卷走。
海上娛樂增多更添危險
隨著海上娛樂活動的不斷增多,尤其三亞游艇業的迅猛發展,讓海上安全增添了新的變數。據了解,今年底,三亞某雙體游艇在三亞南山海域進水,幸好搜救人員及時趕到,將游艇上近10名游客救回。去年12月,海上垂釣失蹤的5名東北游客遇險。
從大東海海域、三亞灣海域發生的中外游客溺亡事故中記者發現,這些溺亡者大部分熟悉水性,因為喝酒或者發生突發疾病致使溺亡的占了很大比例。
近年來,三亞大東海經常發生游客溺水事件,熟悉這一海域的陳先生認為,大東海海域的特點是海水比較深,加上退潮時流速非常快,游客不熟悉水性會很危險,很容易發生溺水事故。
據當地一名市民介紹,在五月份前后,大海的浪會很大,民間有“龍攪水”的說法,尤其是傍晚的潮汐時間,海浪會來得很突然,一定要多加小心。
搜救措施不完善海域管理有漏洞
記者調查中發現,在亞龍灣、大東海以及三亞灣海域,大部分沙灘被酒店“承包”,酒店都配有專門的搜救、觀望人員,但救護專業人員非常少,大部分酒店只是把這項工作作為一個預防的措施,而非專業救護的角色,需要進一步完善。
警方提醒,三亞地區沿海風高浪大且暗流較多,在未采取保護措施的海邊玩耍極易發生溺水事故,希望廣大群眾提高自我安全保護意識。
當前南海進入汛期,潮汐變化較大,要注意潮水的時間,盡量不要在退潮時游泳,以免體力消耗過大發生意外。游客下海戲水時,務必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應選擇有救護措施的海域,風浪太大、海況不良、照明不佳的情況下,或飲酒過后都不要游泳,切莫疏忽安全防范,以免造成意外事故的發生。
警鐘長鳴
2011年8月12日,5名初中生結伴在赤田水庫劃船游玩時小船不慎側翻,2名學生成功游到岸邊,另3名學生都因溺水時間過久,不幸身亡。
2012年3月11日,因水庫水位較低,4名女童在淌水經過時其中3人被水面下近2米深的暗溝吞噬,幸存的小女孩跑回村里叫來村民救人,但落水的3名女童已死亡,最大的12歲,最小的僅有4歲。(駐三亞記者 柴彥明 通訊員 朱衛軍 劉強)
一務工人員海棠灣游泳被沖走獲救
27日,一湖南籍務工人員在海棠灣附近游泳時被海浪沖走600米,幸被邊防派出所救起。
6月27日中午12時,三亞海上搜救分中心值班室接到報警稱,一湖南籍務工人員在海棠灣附近游泳,被海浪沖至離海岸600米的水域,該人員手持塑料泡沫處于漂浮狀態,情況危急,請求救助。分中心值班員接到報警后立即對險情進行核實,同時啟動海上搜救應急預案。
12時40分左右,遇險人員被邊防派出所救起,救起時遇險者狀況表現良好,之后該人員被送往醫院進行身體狀況檢查。
三亞海上搜救分中心希望廣大市民多加注意安全,提高自身安全意識,不要以身涉險,以免造成無可挽回的局面。
(駐三亞記者 朱俊睿 通訊員 魯鳴強)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