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位海南黎錦傳統紡染織繡國家級傳承人劉香蘭和容亞美在中國館海南活動周上展示黎錦織造技藝。(南海網記者史莎攝)
黎錦成品。(南海網記者史莎攝)
南海網麗水7月16日消息(南海網特派記者史莎)15日,劉香蘭和容亞美這兩位黎錦傳統紡染織繡國家級傳承人在韓國麗水世博會中國館內擺開了織錦的“陣勢”。這兩位來自海南五指山和樂東的地道黎族婦女要在為期三天的中國館海南活動周上,向世界各國的觀眾展示海南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精髓——黎族織錦。
劉香蘭今年43歲,來自海南五指山黎族杞方言區,從13歲開始就跟隨母親學習織錦技藝。如今,她不僅自己掌握著出眾的織錦技藝,還自發帶出了五六十個學生,是當地有名的生產能手和生產帶頭人。在與記者聊天的過程中,劉香蘭顯得很健談,她告訴記者,前年在上海世博會就有很多觀眾圍著她們的織錦區看得不亦樂乎,加上近兩年時不時代表海南去外省交流演出,應對這種場合已經十分自在自如。但是出國對她來說還是頭一次,因此多了不少興奮感。
來自海南樂東黎族自治縣黎族哈方言區的容亞美。(南海網記者史莎攝)
“我倆趁著休息空隙就去逛世博會其它的館,不過去買紀念品的時候就比較麻煩,都是比劃來比劃去,好像小雞同小鴨講,哈哈哈。”劉香蘭逗趣地說著。
比起劉香蘭的善談,今年57歲的容亞美由于普通話較“蹩腳”而略顯靦腆。她來自海南省樂東黎族自治縣的黎族哈方言區,8歲起就學織黎織,至今已織了近50年,無論是正面織還是反面織,對她來講都熟練利索。在海南的非遺展區,一把“大刀”、一把“小刀”,還有31根長長的竹簽在她手中靈活穿梭移動,3種顏色的線在一穿一壓中漸漸形成了哈方言區獨特的符號——“萬字圖”。
據了解,如今在海南,像劉香蘭和容亞美這樣懂得手工織黎錦的共有9000多人,其中省級黎錦傳統紡染織繡傳承人有13人。這些勤勞而智慧的黎族婦女在用自己的雙手保護和維持著這項珍貴的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將它呈現給所有喜愛它的人們。
來自海南五指山黎族杞方言區的劉香蘭。(南海網記者史莎攝)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