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像顆顆明珠分布在煙波浩渺的南海上,它們與東沙群島一起總稱南海諸島,共有200多個島嶼、沙洲、暗礁、暗沙和暗灘,分布范圍廣闊,資源富饒,風光綺麗,位置重要,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領土。中國南海諸島主權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通過最早發現、最早命名、最早經營開發,并由歷代中國政府行使連續不斷的行政管轄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這一發展過程有充分、確鑿的歷史依據,國際社會也是長期予以承認的。
上篇 歷史典籍記載南海為我國所擁有
從漢代開始中國擁有南海及南海諸島主權
我國南海及南海諸島從無名到有名,以及歷代沿革,經歷了漫長的歷史。
早在4000多年前,我國人民就在南海之濱勞動和生息。春秋時期,楚國的轄境到達南海。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就在嶺南境內設南海、象郡、桂林三郡,促進了我國南方的開發。到了漢代,南海已成為我國重要的海上航線。隨著航海事業的不斷發展,長期航行于南海的實踐使我國人民最早發現了南海諸島,并隨之成為開發和經營這些島嶼的主人,終于使這些島嶼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部分。
《前漢書·地理志》記載,自漢武帝劉徹開始,西漢皇朝多次派使者偕翻譯人員乘坐中國制造的海船,經南海前往南亞各國進行國際交往和貿易活動。漢朝使者和航海家在航行南海過程中,逐漸發現了南海諸島。
東漢楊孚《異物志》載:“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繳外大舟,錮以鐵葉,值之多拔。”此處的“崎頭”指島嶼,“磁石”之意即隱沒水下的礁灘。《異物志》記載有南海諸島產海龜和玳瑁。三國時期萬震《南州異物志》記錄了從馬來半島到中國的航程,其載:“句椎去典遨游八百里,有江口,西南向,東北行,極大崎頭,出漲海,中淺而多磁石。”
公元226年至231年,康泰奉吳大帝孫權之遣,前往扶南(今柬埔寨),航經南海,著有《扶南傳》,寫道:“漲海中,倒(到)珊瑚洲,洲底有盤石,珊瑚生其上。”此處“珊瑚洲”指珊瑚礁形成的島嶼。這些史料的記述十分一致,其中所言“崎頭”是我國古人對礁嶼和淺灘的稱呼;“漲海”即我國古代對南海最早的稱謂。在古時,人們根據南海潮水漲退的自然現象,稱南海為“漲海”。“漲海”、“崎頭”、“珊湖洲”等,都是中國人最早期為所發現的南海及南海諸島的命名,已經初步掌握到南海的基本特點。
按國際慣例,南海及南海諸島自漢代開始,已由中國官員及航海者發現和命名。因此,南海及南海諸島的主權也就從漢代開始為中國所擁有。
宋代以“石塘”“長沙”等 名稱明確指稱南海諸島
中國早期史籍中關于“漲海”的記錄頻繁出現,可以確定,以“漲海”泛稱南海在當時已被人們普遍接受和采用。至隋唐兩代,“焦石山”、“象石”、“七洲洋”等地名的出現,更加表明中國人民在南海的生產經營活動范圍。《舊唐書·地理志》有記載所指包括南海諸島,這是我國從唐代起南海諸島正式歸入中國又一證據,從此確立主權,加快海洋開發。
至宋代,始以“石塘”、“長沙”等專用名稱明確指稱南海諸島。石塘又作石堂、千里石塘、萬里石塘;長沙又作千里長沙、萬里長沙、萬里長堤。經考證,史籍中所載“長沙”大多指今西沙群島,而“石塘”大多指今南沙群島。《宋會要輯稿》的《真理宣國》條載,自其國出發至中國來,“十日過洋,傍東南有石塘,名曰‘萬里’”,首次出現“石塘”之名,這是南沙群島命名的開始。南宋周去非在嶺南為官多年,晚年寫的《嶺外代答》載,南海有“長沙、石塘、數萬里”,首次以“長沙”、“石塘”分指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
宋代將南海諸島列入“瓊管”范圍,即“千里長沙”、“萬里石塘”屬于當時廣南西路瓊州的管轄范圍,這標志著南海諸島納入中國版圖已現端倪。至明清兩代,中央政府繼續將南海諸島明確列入中國版圖并置于廣東省瓊州府萬州轄下,行使了有效管轄。
《四海總圖》是現在見到關于南海諸島較早地圖
值得注意的是,從宋代起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不僅成為中國人民生產、經營活動的傳統區域,而且更成為水師巡防的重要海域。宋太祖在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平定南漢劉倀后,建立巡海水師,巡管范圍即包括西沙群島。
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敕派郭守敬到西沙群島進行天文測量,也是中國政府行使主權的一種行動。
明、清王朝均將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視為所轄之地,中國水師巡衛海防、行使管轄成為慣例。當時,海南漁民到西沙、南沙群島進行捕撈的人數逐漸增多,活動范圍也日益擴大。除了捕撈海產之外,還在島上種植樹木,開墾旱地,以辛勤的勞動開發西沙、南沙群島。
明朝萬歷《廣東通志》(1602年前成書)用“長沙海、石塘海”統稱南海諸島及其鄰近海域。清初徐葆光《中山傳信錄》(1710年)首次稱南海中屬于我國的島礁為“南海諸島”。1755年繪制的乾隆《皇清省直分圖》及此后我國繪制、出版的地圖都繪出了南海諸島。清朝雍正時高涼總兵陳倫炯所著的《海國聞見錄》,內附有《四海總圖》,是現在能見到的關于南海諸島較早的地圖,開始明確把南海諸島劃分為四大群島,為以后各類著作所轉載,在清康熙《瓊州府志》中已將南沙群島別入中國版圖,中國已獲得“管轄權”。
晚清至近代以來,中國政府繼承了歷代南海范圍的傳統疆域觀,一方面抵御外來侵擾、維護南海主權權益,另一方面著力從地名、地圖等方面加以規范,從而使中國在南海的主權地位更加牢固。(國際旅游島商報)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