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苗文化保護山區行系列報道
黎苗非遺活力重現
本報記者于偉慧 李科洲 特約記者曾高文 陳志強
近幾年,一些黎苗非遺技藝在政府、民間和市場力量的推動下,找到了新的生存土壤———
黎錦已經找到一條在市場化中保護之路圖為國家級黎錦紡織技藝傳承人劉香蘭正在指導兒子織黎錦本報記者于偉慧攝
8月22日,在五指山市通什鎮番茅村,國家級黎錦紡織技藝傳承人劉香蘭和20多位女子早早地來到了五指山黎族織錦傳習所,拿出腰織機,又開始了一天的織錦生活。就在幾年前,這20多位黎族婦女的主要收入還是靠種水稻、種木薯,但自從組建了黎錦公司后,生活變了樣,去年一年,公司靠黎錦編織和出售就有200多萬元的收入。
黎錦,海南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專家學者還在為它的保護大聲疾呼,如今人們欣喜地發現,它已經在市場中開拓出一片生存空間。
連日來,記者深入保亭、五指山、瓊中、白沙、昌江等民族地區采訪時發現,我省的黎苗非遺項目黎錦、黎族制陶、黎族竹木器樂、黎族民歌等,都已漸漸找到新的生存土壤,非遺傳承生態環境慢慢生成,一些黎苗非遺在政府、民間和市場的力量推動下,開始顯現勃勃生機。
輸血:黎苗非遺基因得保存
非遺常被喻為民間文化歷史的“活化石”,非遺傳承人則被稱為漫漫歲月長河中的“提燈人”,傳統文化在他們的手中被傳承和發揚。2006年,我國啟動非遺申報和保護工作。截至目前,海南共將27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保護名錄,其中有13項分布于黎苗民族市縣。
8月21日,在五指山黎族紡染織繡黎錦傳習館里,幾位上了年紀的老人正在教年輕人織黎錦,每逢周二、周四,這里都會有黎錦專門課。來這里學習織黎錦的有附近的村民,也有大中專學生。在這里,不但有黎錦的活態教學,也有黎錦展覽。
據五指山市文化館館長黃翠玲介紹,該館由國家、省、市三級政府共同出資建設。市里還劃撥了200多畝地,開發黎錦紡染織繡原料基地。政府在黎錦保護上下了很大功夫,目前成效顯著,了解黎錦的人越來越多,學織黎錦的人越來越多,黎錦銷售市場也越做越大。
據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鄧景華介紹,搶救、保護是非遺保護工作的基礎內容,要實現對非遺的活態保護,使其得到傳承和發展,首先要做好搶救性保護工作,保存文化基因。
在我省眾多的非遺項目之中,黎錦是保護和傳承得最好的。鄧景華告訴記者,在黎錦保護上,政府多個部門聯手挖掘、搶救、整理、記錄,在保持其傳統技藝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生產、開發,促進傳統技藝的傳承、利用和發展。如今,在保亭、五指山、瓊中、白沙、東方、樂東、昌江等市縣,都建立了黎錦傳習館。
黎族民歌,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王妚大,黎族民歌的傳承人。2007年,鑒于王妚大對瓊中民族文化的杰出貢獻和重大影響,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政府授予老人“瓊中民族終身成就獎”和“瓊中民間藝術大師獎”,同時開始對王妚大的民歌進行挖掘整理。瓊中文化館館長何丕杰介紹,通過近一年多的搶救,王妚大的民歌整理挖掘基本結束,許多民歌已經被歌舞團搬上舞臺,得到了很好的傳承。
而在昌江黎族自治縣石碌鎮大坡村,黎族制陶的傳習館也已建立起來。制陶傳承人羊拜亮不但把技藝傳給了女兒,還傳給了孫媳婦、曾孫女。在政府的指導下,黎族制陶完成了4代傳承。在此基礎上,昌江文體局還組織該縣職業中學把制陶設為課外課,引導學生到傳習館學習。
鄧景華介紹,我省在非遺的傳承上建立起了很好的文化生態環境。政府在其中不但投入資金,而且還營造了很好的生存環境和文化氛圍,非遺有望一代接一代傳承下去。
拾柴:黎苗非遺傳承添薪火
“非遺傳承,政府主導力量必不可少,社會和民間的力量同樣十分重要。”省民族博物館館長李華權認為。
8月19日,記者在昌江王下鄉的洪水村,遇到了給洪水村茅草房做測繪的一組師生,學生們拿著測繪儀、米尺,精確地測量茅草屋的朝向、尺寸,老師正在茅草屋里制圖,這12位來自三亞學院的師生,正在用自己的力量去踐行對海南非遺的保護。
該校藝術學院環藝專業主任陳琳已經是第四次到洪水村。她一邊畫圖一邊說:“這個村的茅草房太典型了,我們利用暑期學生的社會實踐,盡量去為茅草房保護盡一點力量,最重要的是,通過我們的行動,想讓村民知道這些茅草房已經不是房子,而是文化,是遺產,希望他們都加入到保護隊伍中來。”
據其介紹,對洪水村測繪建檔之后,他們還打算對東方市江邊鄉的白查村、五指山的初保村等特色民居,作類似的保護。
“一種文化形式得以保存,不能離開人民這片廣闊而厚重的土壤,在民眾的關注支持下形成的文化環境,是我省民族地區非遺得以薪火相傳的重要因素,可喜的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加入到保護之中。”我省非遺保護專家王海昌說。
非遺的保護,除了民間力量外,我省許多民族地區還為其找到了一個很好的保護載體。
8月20日晚,在保亭七仙溫泉嬉水節上,來自我省各個地區的黎族民歌手歡聚一堂,用最歡快的心情,唱著各自地區的黎族方言民歌。而在黎錦大賽上,古老的黎錦工藝得以呈現,優秀織女有了展示技藝和交流的舞臺。
何丕杰介紹,每年瓊中舉辦三月三節,是一次真正的黎苗聚會,這樣的節日中,瓊中各項非遺得到展示。在瓊中,唱黎族民歌的人越來越多。在黎母山鎮的一個村莊,就有6支民歌隊。
黎苗非遺正在獲得一個立體的生存空間。
開疆:黎苗非遺市場謀生路
王海昌說,保護非遺就是保護一個地區的文脈,不僅要靠政府部門對其“輸血”,更需要找到自己的生存市場。
記者連日來在少數民族地區采訪發現,我省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找到了屬于自己生存的市場。
五指山番茅村被稱為我省黎錦第一村,劉香蘭和村里的十幾位婦女辦起了黎錦公司,走進文化室,一群婦女正在忙著織錦。在現場,村民黃忠英告訴記者,村里有20多位婦女都加入到織錦行列,靠織錦,她們人均有2000多元的月收入,而且還不耽誤家里的農活。
在昌江石碌鎮水頭村,村里一些中老年婦女,拿出了塵封已久的織機,閑余時間開始織錦,織出的筒裙,一條可以賣到1500元。
非遺的市場化之路,是非遺的有機土壤,鄧景華說,“在非遺項目走向市場之初,我們還擔心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市場化會變為精髓盡失的‘轉基因’產品,弱化甚至異化了其傳統文化內涵,但是現在看來我們是多慮了。”
鄧景華介紹說,在我省民族地區的黎苗非遺保護,無論是昌江的原始制陶,白沙的雙面繡,保亭的竹木器樂,在走向市場的同時,都保留著原汁原味的文化印記。
在五指山,劉香蘭除了織錦公司之外,還組建了黎族舞蹈隊,舞蹈隊每天到農家樂去為游客演出,直接把跳黎族舞蹈變成了一項工作。
在瓊中,黎族民歌、舞蹈和苗族民歌借助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借助“奔格內”山村客棧,已經傳播到游客之中,讓游客齊唱共跳黎苗歌舞。
當然,黎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還有很多困難需要克服。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各級政府對非遺日漸重視,但是進入保護名錄之后,保護計劃老套、雷同,具體的保護措施思路并不清晰。另外,一些已經找到市場出路的非遺項目發展良好,但是沒有找到市場出路的非遺項目保護仍有困境,像東方市江邊鄉白查村的茅草房,在進行民房改造、村民遷出后,目前處于單純依靠政府投資保護的狀態,境地十分尷尬。(本報牙叉8月24日電)
評論:文化與旅游融合的”探路先鋒“
——二談保護和開發黎苗文化
本報評論員
美麗風景的觀感可能因人而異,但獨特文化的魅力絕對不可阻擋。在當代旅游業發展中,人們深刻認識到,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沒有文化的旅游就沒有魅力。因此,旅游業的文化色彩越來越濃、文化對旅游業的影響越來越大。以旅游為載體,以文化為靈魂,已經成為當前旅游業發展的基本方向。
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發展旅游業,同樣少不了文化的支撐。旅游島也是文化島,文化的作用不可或缺。但是,當前海南旅游業的文化底色還不夠濃厚,文化的支撐作用尚不明顯。如何讓文化與旅游結合得更緊密,讓海南的山山水水煥發出更大的文化魅力,是海南旅游業面臨的重大挑戰。而具有獨特魅力的黎苗文化,就是破解這一難題的一個關鍵。
推動文化與旅游結合,黎苗文化是最好的“探路先鋒”。綜合考察海南的各類文化資源,最有地方特色、最具文化魅力、最能吸引游客、最具開發條件的,非黎苗文化莫屬。黎族是海南獨有的少數民族,海南苗族也是獨具海南特色,黎苗文化堪稱海南少數民族文化的代表,黎族、苗族的歷史、舞蹈、習俗、建筑、衣飾、手工業品等等,都是獨一無二的,也是最有“海南味”的,這一點對中外游客具有莫大的吸引力,這是其一。黎苗文化歷史悠久,傳承有序,文物、遺跡眾多,文化底蘊深厚,可以挖掘、開發利用的資源非常豐富,是一座文化的“富礦”,這是其二。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發展,黎苗文化資源初步得到開發利用,一些黎苗文化題材被挖掘出來,變身為旅游產品走向市場并被市場認可,讓中外游客初步見識了黎苗文化的魅力。黎苗文化初露真容,通過了市場的檢驗,有關方面也因此積累了一定的開發經驗,為今后大規模開發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是其三。由此可見,黎苗文化融入海南旅游業,條件已經具備,基礎也已經打好,只要我們進一步重視,進一步推動,就有可能很快收到成效。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以開發黎苗文化為楔入點,進一步推動文化與旅游的融合。海南文化有各種各樣的豐富資源,如何將這些文化資源更好地融入旅游業中,是一個亟待破題的難題。以保護和開發黎苗文化為抓手,推動文化與旅游融合,不失為一種可行的思路。如果我們把黎苗文化好好開發、利用起來,讓黎苗文化因素更多地滲入海南旅游業,更好地與自然風光相結合,那么,不僅可以大大提升海南旅游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品位,大大提高海南旅游的魅力指數,讓海南旅游躍升到更高的檔次,還可以借此摸索、試驗文化與旅游融合的方向、思路和路徑,為進一步挖掘、開發更多的文化資源積累經驗。這個“引路人”角色,讓黎苗文化來擔當無疑是最恰當的。
黎苗文化之于海南旅游,猶如玻利尼西亞文化之于夏威夷旅游,又如巴厘文化之于巴厘島旅游,重要性不言而喻。讓我們以保護和開發黎苗文化為抓手,為文化與旅游融合闖出一條新路,為海南旅游增添更多的文化魅力。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