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于偉慧 李科洲 特約記者 高智 曾高文
船型屋承載了黎族優秀的建筑文化,但如何保護卻遇到了難題。專家們提出各種建議———
五年前,從高處向下俯瞰昌江縣王下鄉洪水村綠樹掩映下的船型屋群。(資料照片)本報記者宋國強攝
它們承載了黎族優秀的建筑文化,它們紀錄了黎族的一段歷史,它們代表著黎族的傳統文明。它們是掩映于大山綠林中的黎族民居——船型屋。
屋旁,檳榔樹挺立,菠蘿蜜掛果,紡車唧唧。屋頂上空,炊煙裊裊,夕陽斜照。墻上,掛著渡水葫蘆、插著砍刀、立著牛角。這是一種生活方式,對于久居城市的人,那是一種新奇的誘惑、一種鄉土的回歸。
但這樣的風景已經成為奢侈品。白查村、娥查村、洪水村,海南名氣頗大的、有連片船型屋的3個黎族村莊,在艱難地保存黎族這種古老又獨特的文化。
對此,專家學者們進行了深入探討。政府補貼、引進市場機制、建立森林公園、建立生態博物館……各種意見和建議,為留住海南碧山椰林中這道獨特的風景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新建船型屋受冷
東方市江邊鄉玉龍嶺腳下,有個黎族村莊,名叫白查村。這里,曾靜臥著81間完整的船型屋,一度吸引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學者、畫家和攝影師前來采風。
變化,從2008年開始。那一年,白查村船型屋的建造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少專家學者歡呼雀躍,認為船型屋保護的春天到了。
就在此時,東方市政府面臨著茅草房改造和茅草房保護的雙重壓力。最終,東方市選擇了異地建房安置的辦法,由政府補助,村民整體搬遷,在離村不遠的一處,另建平頂房。目的是要對這幾十間船型屋保護起來。
4年后的今天,記者再次來到白查村時看到,雜草淹沒了村間的小路,許多屋頂上露出了窟窿。以往炊煙繚繞、雞犬相聞、阿婆織錦的景象消失了。政府新建的8間船型屋,卻孤零零地立在村莊中。
同在江邊鄉,距離白查村不到兩公里處,是黎族村莊娥查村。2007年,這里保存完整的船型屋達100多間,如今,相對完整的船型屋只剩下不到30間,其余的因為無人居住打理,已經腐爛。
在我省,除了以上兩個村莊外,大面積擁有船型屋的就是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洪水村。當記者來到洪水村時,看到村莊的一隅,還保留著十幾間船型屋,其余的三四十間船型屋也因為無人居住,已經腐爛。
如何保護遇到困難
在東方市,船型屋保存得相對完整的只有白查、娥查兩個村莊,但因為民房改造,村民遷出,兩個村落的船型屋現在大部分開始腐爛。白查村船型屋建造技藝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還有一些保護經費。娥查村船型屋沒有列入非遺,沒有保護經費,保護起來捉襟見肘。兩地船型屋生存境地不容樂觀。
在白查村,東方市政府投入了資金,對該村的8間船型屋進行翻新和改造,并且雇當地8個人進行看管和維護。但并不是投入資金就地保護,沒有人氣的房子不僅是失去靈魂的空殼,還不利于維護。
一位黎族村民告訴記者,船型屋一定要有人居住才能保存,因為在里面生火做飯,炊煙對茅草能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一是干燥茅草防止受潮,二是能起到防蟲防鼠的作用。
專家:建立生態博物館
如何破解船型屋保護問題?專家學者紛紛提出建設性意見。
一是要讓船型屋充滿人氣。香港探險協會會員王健參與了洪水村船型屋的保護,他建議,對于自愿回遷的村民,政府可采取補貼等方式給予引導和鼓勵。
二是要引進市場機制。只有市場機制才能讓船型屋具有造血功能,最終使當地百姓在保護中受益,從而進入保護與發展的良性循環。
海南旅游研究所所長楊哲昆說,我國許多民族地區的民房改造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典范。像云南的傣族建筑,外表上看非常具有民族特色,還是傳統的竹樓,但內部已經進行了改造,村民用上了自來水,用上了現代的家用電器,卻不妨礙游客來此旅游觀光。
其實,洪水村也在往這方面努力。2008年開始,中國(香港)探險協會就陸續出資從洪水村民中買下15間船型屋進行改造和保護。外表上船型屋仍保持原樣,只是從里面進行了加固,裝飾房頂上加鋪了一層隔水草席,四周墻壁也抹上了涂料,最顯眼的是把原來船型屋的泥土地改為硬質水泥地面。房子里擺放著原木色家具,柜式空調,現代廚具、衛具一應俱全。協會還委托當地一對黎族夫婦看護這些船型屋。可惜的是,這還停留在民間慈善的角度,沒有引入市場機制,不能讓游客參觀、居住,缺乏保護與發展的后勁。
還有專家建議,可引進旅游公司,將白查村、娥查村、洪水村包裝成美術、攝影創作基地,在吸引畫家和攝影家前來采風、創作的同時,也會吸引游客前來觀光、住宿,其前景會更為樂觀。
三是建立森林公園。江邊鄉和王下鄉轄區內山岳、河流、森林、野生動物等自然條件優越,為此,海南大學教授周偉民和唐玲玲建議,可在這里設立國家森林公園,發展生態型的森林荒野旅游。在此基礎上,并入白查、娥查、洪水3村的人文資源,使之成為海南旅游的一個品牌。
四是建立生態博物館。隨著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日益被各國所關注,國際生態博物館運動日益興起。博物館也需要尋找一種擴大保護文化遺產以服務社會的新形式,生態博物館就是一種補償傳統博物館缺陷的新模式。
目前,我國已經在貴州黎平、廣西三江、云南勐海、內蒙古達茂旗等地建立起來的生態博物館有7座,它們正在保護著侗族、苗族、布依族、瑤族、蒙古族的多種文化活標本。
專家建議,白查村、娥查村、洪水村可實行三地聯保,建立生態博物館。這是一種新型的理念和有效的模式,突出強調保護和保存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原生性,其最緊迫的任務就是尊重村民的主人地位,在文化原生地保護傳統文化的精華。(本報八所8月31日訊)
三談保護和開發黎苗文化
海南日報評論員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加強搶救、挖掘、保護、開發黎苗文化,十分必要,刻不容緩。事實證明,海南發展到今天,是有力量、有條件辦好這件事的。我們要準確把握海南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抓住機遇,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黎苗民族文化資源的搶救和開發工作。
保護和發展黎苗文化,我們已經更有條件。去年海南人均GDP突破4400美元,標志著我們已經站上了新的歷史起點,進入更有條件推動和實現科學發展、文化繁榮的新階段。在這個新階段,我們能夠拿出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文化建設,為黎苗文化繁榮發展提供更好的環境和條件。在這樣的新階段,我們的生存和溫飽問題足以得到保障,人民群眾更有條件追求精神文化享受,文化需求日漸旺盛,文化消費能力逐步增強,為實現黎苗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在這樣的新階段,我們面臨著保護和發展黎苗文化的重要機遇。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作出加快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部署,我省也全力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給黎苗文化建設帶來極大利好。我們應該緊緊抓住和用好這一重要的戰略機遇期,乘勢而上,加速推動黎苗文化建設。
近年來,特別是國際旅游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我省的黎苗文化保護和發展
進入了快車道。文藝創作精彩紛呈,涌現出《黎族故事》、《中國黎族》(電子書)等一批以傳承、弘揚黎族苗族歷史、民族文化為主題的文藝精品。雖然我省黎苗文化建設步入了提速期,但總體而言,黎苗文化發展仍滯后于其他事業、黎苗文化保護水平不高等現狀沒有根本改變,與我省進入發展新階段的形勢還不相適應、不相匹配。這就要求我們應當本著“更加自覺”的態度進一步保護和發展黎苗文化。
更加自覺保護和發展黎苗文化,是國際旅游島建設的必然選擇。文化是旅游的靈魂。縱觀世界旅游度假勝地,無不民族特色鮮明、本土文化豐厚。沒有燦爛的黎苗文化,海南本土文化就少了重要組成部分,海南島的獨特文化魅力就會打折扣。要積極保護和發展黎苗文化,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征的文化品牌,打造文化軟實力,推進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
更加自覺保護和發展黎苗文化,是堅持科學發展、文化惠民的基本要求。文化建設也是民生事業。保障和改善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題中之義。在我省科學發展進入新階段的今天,我們應當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加快推進黎苗文化建設,讓老百姓享受到越來越多的黎苗文化盛宴。
更加自覺保護和發展黎苗文化,是我們肩負的歷史責任。少數民族在形成、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一些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搶救和保護瀕危的民族文化遺產,是我們這一代人必須肩負起的歷史重擔。
只要我們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加自覺的姿態、更加主動的作為,加強搶救、挖掘、保護、展示黎苗文化,大力推動海南文化建設,就一定能把海南打造成為獨具熱帶海島風情,充滿濃郁黎苗文化魅力的旅游島、文化島!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