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歲的林喜結在背誦東坡詩詞。海南日報記者 況昌勛 攝
比賽現場。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修梓馨 攝
古鎮中和,琴聲悠悠,詩聲瑯瑯。9月8日,以“吟東坡詩,做文明人”為主題的首屆東坡詩詞背誦擂臺賽決賽在此敲響激情的戰鼓。選手們不分童叟,他們聲情并茂的朗誦,令在場觀眾沉浸在詩詞的情境之中。這場“高手”云集的擂臺賽,聲聲呼喚東坡精神的回歸,東坡精神和傳統文化的魅力將在這方熱土留下永久的影響———
儋州中和古鎮,信手拈來的開頭:飛檐翹角的紅墻綠瓦,玄武石鋪就的街巷,仰首大海的古城門……
當時鐘飛轉到千年之后,中和古鎮的輝煌也隱入歷史幕后,顯得有點老態龍鐘。留下來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鄉夫野老,抑揚頓挫地吟誦,“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9月8日,東坡書院,書聲瑯瑯,由海南省作協和儋州市委宣傳部聯合舉辦的首屆東坡詩詞背誦擂臺賽決賽在這里舉行。伴著擂臺咚咚鼓聲,東坡先生留下的豐厚遺產再次煥發光芒。中和人無論老少,誦讀東坡,走近東坡,“我本儋耳人,寄身西蜀州”,“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東坡先生,你聽到了嗎?聽到了嗎?中和人越過千年的時光,與東坡先生再度相會。
載酒堂里的擂臺賽
東坡書院,塌過。東坡詩詞,在古鎮卻從沒塌過。不論是黃口小兒,還是耄耋老人,猶如信手拈來古鎮故事一樣,信手拈來詩詞聯賦。
9月8日,東坡書院載酒堂,從中和鎮12個村委會(居委會)海選出來的20名“高手”一決雌雄。載酒堂前的載酒亭內,聚集了從各村趕來的數百名鄉親。
900多年前,蘇東坡與軍使張中同訪當地文人黎子云,“坐客欲為醵錢作屋”,東坡“欣然同之”,并取《漢書·楊雄傳》“載酒問字”的典故,名其屋曰“載酒堂”。之后,“載酒堂”便成蘇東坡在儋州傳播中原文化之所。后代文人增修了東坡祠、載酒亭、蓮花池等。明清之世,為弘揚東坡遺風,學者相繼設帳講學于此,遂稱“東坡書院”。
如今,東坡書院是中和人逢年過節必拜之地,東坡祠也成為中和鎮香火最為鼎盛的祠堂。林喜結,今年10歲,是這次比賽入圍決賽年齡最小的選手。她說,懂事時父母就帶她來過這里。林喜結的父親林啟順是中和鎮的農民,先為莊稼人,后為鐵匠,沒有讀過書,卻對東坡在儋州的故事爛熟于心,從小就給女兒將東坡故事。
林喜珠,是林喜結的姐姐,也入圍了決賽。“姐妹倆在家,總是你一句,我一句的背誦東坡詩詞。”林啟順說。他不知道讀蘇東坡的詩詞有何用,“只是覺得蘇東坡被貶中和,是中和人的幸運,子女們也應該沾上這幸運!”
62歲的丁衍祿,只讀過小學4年半的書,要是論背誦東坡詩詞,大學生也未必能勝他。他不僅能夠背詩,還能寫對聯。在比賽現場,他還給大家展示了一副毛筆書法。逢年過節,他都會把加丹紙鋪在八仙桌上,拿起泡軟的羊毫筆,飽蘸墨汁,點橫豎撇捺,給自家寫上一副對聯。
“88歲高齡的父親,曾在桄榔書院念過私塾,對蘇東坡感情很深,每每空閑,就捧著東坡詩詞,吟誦一番。”丁衍祿說,自己的成績歸功于父親的熏陶。桄榔書院,是清朝時期中和鄉紳在桄榔庵舊址上建立的一所書院。
中和古鎮的東坡風
“瓊之有士始于儋”。生于悠悠北門江畔的中和人,大多嗜文如命,賦詩作對,結社唱和。大凡建屋喬遷、參軍升學、賀喜迎春、祝壽吊喪,中和鎮人均離不開和詩吟聯志慶的活動。事畢,當事者喜歡將志慶的詩聯或以鉛印或以油印編成精致的集子,贈予文友。儋州人,把這一現象稱為“東坡遺風”。
中和鎮文人韓國強就經常與文友切磋詩詞,然后結集出版,如今他與文友的詩詞集———《同道集》已經出版到了第四編。“孩提時代就常常聆聽長輩們講蘇東坡的故事。”韓國強說。
故事聽得多了,就把故事一一記下,并逐一進行考證。韓國強60歲時把“這本故事”出版了,取名《蘇東坡在儋州》,書中介紹了蘇東坡在儋州的社交、生活、遺址等,得到了許多研究蘇軾的專家學者的好評。“之所以
這樣做,目的在于,讓國內外一切熱愛和崇敬蘇軾的人對蘇軾居儋期間的方方面面有一個了解,借此進一步弘揚東坡遺風。”
韓國強說,像他這樣的文人,“中和多的去了”,中和人之所以喜歡弄點文筆,都是心里那股情愫揮之不去。
俗話說,“男讀書求做官,女讀書又何妨”。但是在中和古鎮,因著蘇東坡之功,功名利祿并非讀書唯一的追求,吟誦蘇東坡詩詞已經成為一種傳統。
80歲的丁三妹,生于中和,長于中和。“祖父是清朝的秀才,父親念過私塾。”丁三妹說,家里也算是書香門第,但是到了自己這代,因為家境困難,沒錢念書。“但是,小時候經常會跟著父親到東坡書院的蓮花池旁,聽父親誦東坡詩詞。”
耳濡目染,丁三妹慢慢地就記住了蘇東坡許多詩詞還有故事,到現在她還能用中和方言背誦數十首詩詞。“東坡書院里的每一個故事,我都知道。”她指了指院內一株花說,這花叫五狗花,有一個典故說,王安石曾有詩“明月當空叫,五狗臥花心”,蘇東坡覺得不通,便將“叫”字改為“照”,“心”改為“蔭”。后來蘇軾到海南后,聽到有鳥叫“明月鳥”,有花叫“五狗花”,才發現自己錯了。
丁三妹說,25年前,儋州重建東坡書院,東坡銅像運回中和的那天,父老鄉親們高興地奔走相告:蘇東坡又回儋州了!
文化儋州的大理念
900多年前,蘇東坡給中和帶來了文化,也帶來了輝煌。他走后的數百年里,中和鎮作為州府,繁榮一時。然而伴隨著歷史變遷,中和鎮雄厚的城墻,只剩斷墻殘垣。不過,東坡留下的精髓,依然保留著。
2010年,海南省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決定》,確定了“一區三帶九重點”的文化發展戰略。
同時,儋州也提出了“打造一個園區、形成一個中心、建設七大特色文化產業區、振興八大行業”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一個園區就是東坡文化園區。
如今,東坡文化園區已經列入《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規劃綱要》中的17個全省重點開發建設的旅游景區和度假區之一。計劃投資50億元,重建或改造中和古鎮,讓其恢復州城的雄姿。
據悉,儋州市將建設中和歷史文化街區,積聚海南儋州民俗、飲食、調聲等特色文化元素,豐富儋州旅游品牌,發展教育修學旅游、生態旅游、休閑旅游,構造獨特的文化旅游新內涵,打造成國家5A級文化旅游度假區。
“東坡文化是中和鎮的精髓,也是東坡文化園區的精髓。”儋州市副市長鄭鋼說,重建后的古鎮,不僅有儋州故城和東坡書院等實物載體,也應該有相應地文化活動,而東坡遺風的保留,讓儋州有做大做強東坡文化活動的基礎。
現在,儋州市與湖北黃州、廣東惠州輪辦東坡節,已經形成一個文化品牌。在北門江畔舉行的“東坡詩詞擂臺賽”將成為儋州市另一個名副其實的文化名片。
北門江,從沙帽嶺奔流而來,幾經迂回曲折,終將奔入大海!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谑薪鸨P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