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亞市相關部門負責人為傳習所揭牌。(南海網記者鄧松攝)
黑土村一位老人在制陶。(南海網記者鄧松攝)
南海網三亞11月8日消息(南海網記者鄧松)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2012年3月,三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正式掛牌成立。在該中心及有關部門的充分調研和努力下,11月8日,“黎族原始制陶技藝展示館”、“黎族原始制陶技藝傳習所”和“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習所”,在該市天涯鎮黑土村正式揭牌。
三亞故稱崖州,有著悠久的歷史。黎族打柴舞、黎族織錦、黎族原始制陶技藝等是在這片熱土上人民的智慧結晶。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隨著掌握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老人逐漸老去,這些智慧結晶面臨失傳。
據黑土村50歲的胡美麗介紹,該村地勢較高,且土地不夠肥沃,為了維持生計,祖先們就地取材,用當地適合制陶的土制作出一件件陶器,以此換取糧食等生活必需品。此后,制陶技藝在黑土村一代代村民中傳承。如今,當地的經濟收入早已不靠販賣陶器,許多年輕人外出謀生。“一件陶器要做一天,也賺不到錢,年輕人都不在村里,這樣下去手藝肯定會失傳。”胡美麗一邊制作陶陶瓶一邊對記者說。
三亞市群眾藝術館館長楊威勝介紹稱,黑土村很多村民都掌握制陶、織錦等非遺技藝,且村民學習氛圍較好。“要讓年輕人學習,就要為他們提供便利,同時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助。”楊威勝說,為了讓更多年輕人傳承這些非遺技藝,便將黎族原始制陶技藝傳習所、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習所建在黑土村旁,同時也給予參加學習村民一定經濟補助。
目前兩個傳習所有織錦技師7人,實習生20人,制陶技師5人,實習生20人。
黑土村村長董福生告訴記者,傳習所的建立能夠有效幫助傳統技藝得以傳承,而村民們也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一件件精美的陶制品能夠走向市場,為村民帶來經濟效益。
[page]精美的陶器。(南海網記者鄧松攝)
一位小女孩跟著母親學習制陶。(南海網記者鄧松攝)
當地一名小朋友在觀看老人織錦。(南海網記者鄧松攝)
排放在傳習所廣場中心立柱上的陶器。(南海網記者鄧松攝)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