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地保存型的硅化木,硅化程度低,表面粗糙,樹木原有的紋理和年輪還清晰可見。
臨高南寶鎮硅化木保護站收藏了幾十塊硅化木。
硅化木,又稱木化石、石化木,是千萬年前的樹木因某種原因被迅速埋到地下,樹干周圍的化學物質如二氧化硅等,通過地下水滲透到樹木內部,替換了原來的木質成分,但保留了樹木的形態,后又經石化作用最終形成。
經過漫長的沉睡,如今它們又睜開眼睛,看到了一個新的時代,只是全身僵硬已化成石,而樹干、樹皮紋理甚至是年輪還那樣清晰可見。
如果它們有知覺,該如何定義“滄海桑田”?
踏進臨高縣南寶硅化木保護站,迎面即看到一塊樹根樣石頭矗在空曠的草地上,觸摸之下,表面或粗糙如父親勤勞的大手,蒼勁有力;或細膩光滑如那新生嬰兒的皮膚,溫潤如玉;輕輕敲上去,發出清脆的叮叮聲,仿佛在輕聲吟唱一則悠長的故事。這些就是見證地球滄海桑田的硅化木。
硅化木保留了樹木的木質結構和紋理,顏色有土黃、淡黃、黃褐、紅褐、灰白、淺白等多種顏色。與硅化木不同,形成煤的樹木是在樹木死亡后,未經瞬間掩埋,先出現腐化變質才被泥沙覆蓋。
埋了25年的秘密
黃計青老人最先使南寶硅化木進入公眾視野。黃老是南寶鎮古道村人,出生于1940年。
黃計青退休前在臨高總工會做美工工作,每個周末都從縣里回家探望父母,喜歡大自然的他時不時去山里轉轉。
1979年的一個周末,黃計青跟以往一樣回家探親,不同的是,這次他是去南寶區西北邊的一片山林,路過龍洞溪溝時,無意中看到一些像樹的石頭,對化石有些了解的他意識到這就是樹化石。
“樹的紋理和年輪很清晰,外形和樹相差無幾,但是用手一摸,堅硬無比,明顯是石頭。”黃老回憶說。黃老平常有看報紙和雜志的習慣,看過關于化石的報道,所以他判斷這應該是樹化石,但并不知道是硅化木。
發現樹化石后,他并沒有告訴其他人,一是考慮化石在山林里,山路難走,車不能進,化石無法搬運并得到妥善保存;二是擔心別人知道后化石有被挖走盜賣的危險。
這秘密一埋就是25年。
時間到了2003年,硅化木在南寶地區其他地點相繼被發現,但是了解樹化石的人寥寥無幾,更多的是把它當成一種“稀有寶貝”,著眼于它的經濟價值。
“當時大家都不知道這是什么東西,只覺得是好寶貝,能賣不少錢,挖出來賣到幾千元甚至幾萬元都有。”硅化木保護站的工作人員說。
2004年,黃老向南寶鎮政府告知樹化石之事,希望能對這些化石采取保護措施。“這么有研究價值的化石怎么能賣掉呢,這樹得多少年才能成化石啊,多可惜,該好好保護才是。”黃老心痛地說道。
也是從那時起,當地公眾開始對硅化木有了一定認知。隨后,南寶境內多處又發現了硅化木。其中,最先發現硅化木的地點在南寶鎮的龍洞溪溝,另一個大量挖出硅化木的地點在寶來橋,位于文瀾江上游。
為了保護并研究古木化石,2008年7月,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廳撥付資金建設了臨高縣南寶硅化木保護站,保護站位于南寶鄉村公園內,截至目前,共收藏35塊硅化木,都來自于南寶鎮博廉村委會的文士老村。已出土的硅化木中,最重的一塊兒重達一噸半,需要15個青壯年才能抬得動;最輕的只有10斤左右。
2009年12月20日,面積為51平方公里的臨高縣南寶硅化木地質遺跡縣級保護區正式成立,此后又樹立了保護區界碑4座。
根據海南省地質研究院已采集的硅化木實物研究分析,南寶硅化木分為兩種類型。
一種是原地保存型,化石初步形成后沒有經過水流搬運或搬運距離較短。原地保存型一般較完整,呈淺灰色、淺黃色,表面較粗糙、個體較大,直徑一般50~70cm,長度一般
50~150cm。此類硅化木被埋藏在水流較平穩、水深較深的湖泊之中。這類硅化木硅化程度不高,樹木被迅速掩埋之后,由于硅化作用時間較短,或者二氧化硅成分較少所致,保存了樹木的原生形態特征。
另一種屬異地保存型,即樹木被初步硅化后,經過水流搬運距離原地較遠。異地保存型個體直徑相對較小,一般20~50cm,產出層位在砂礫層。這類硅化木發現的數量較少,硅化木表面在水流搬運過程中被刮平、磨圓,呈淺黃色,表面較光滑,色澤較均勻,更為堅硬,但樹木紋理不明顯,僅保留樹木外形。
沉睡千萬年的“古樹木”
海南省地質研究院對硅化木埋藏的地層分析顯示,臨高縣南寶鎮的硅化木形成年代距今約為2303萬年—1160.8萬年,或更晚一些,埋藏在土或沙的地層中,分布密度不是很密集,有些分散。
“硅化木目前只在樂東、臨高和萬寧有發現,深度一般為地下2米左右,樂東硅化木埋藏在巖石中,萬寧出土的硅化木還在鑒定中,南寶硅化木是新近紀中比較年輕的木化石,對研究當時的地理環境有很大價值。”海南省地質研究院水環處工程師柳長柱說。
新近紀是新生代的第二個紀,人類的出現是這個時代的最突出的事件,哺乳動物和被子植物高度
發展,生物界的大部分面貌與現代更為接近。
根據海南省地質研究院的結果證明,臨高硅化木形成有三個地質條件,首先,樹木必須在水中;其次,其上要有泥土沙石掩蓋;第三,水中必須富含礦物質。
當時的南寶地區乃至更廣大區域屬于南亞熱帶氣候,潮濕多雨,植物茂盛。由于地勢較低,盆地中匯集
了大量流水,沉積了大量沖擊物。隨著氣候和地理環境的巨大變化,暴雨和長時間強降雨造成山坡土體垮塌,所形成的泥石流短時間內將盆地中的森林掩埋。
在隨后的千百萬年里,流水帶來的泥沙不斷覆蓋在死亡的樹木上方,樹體開始和周邊的介質發生一系列化學變化,最終被硅化成硅化木。“樹木在被二氧化硅等化學
物質硅化的過程中,木質中含有的鹽分和礦物質被析出,形成無色結晶,在壓力和溫度的作用下,硅與其分解時的雜質組合在一起再次結晶,硅再度結晶會將木的結構加以破壞,通常會導致新的礦物形式出現。”柳長柱解釋。
此后,隨著地殼緩慢抬升,原本位于地下深處的硅化木開始一點點接近地表,再經流水不斷侵蝕,覆蓋在硅化木上面的地層逐漸消失,“古樹木”才得以重見天日。
展示歷史的科普“讀本”
“就目前而言,只是偶爾有一些自駕游的旅客會順便來保護站看看。硅化木保護站免費開放,目前還在重新整修中,建一些展臺。硅化木不但對研究臨高的地理環境重要,而且也給游客展示了古臨高的演化歷史,讓世人看到一個不一樣的臨高。”保護站站長龐少寧說。
“一方面,南寶硅化木的旅游開發仍顯粗疏,應該加大宣傳,以硅化木為重點,開發文士老村硅化木產地保護點,其次為文士老村榕樹建文化長廊,再開發冷泉和溫泉。”海南省水文地質專家李福說,“另一方面,南寶硅化木有很高的科普價值,可以把它廣泛用于學校教材,讓更多不同專業的學生對硅化木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現在在龍洞溪溝深處還有不少硅化木,但是體積大、重量大,需要一定的搬運經費,目前還沒有能力完全將它們收集起來,需要政府多給予支持和幫助。”龐少寧遺憾地說。每天來保護站守護這些木化石成了他的樂趣。“沒事就來溜達溜達,看看它們,摸摸它們,就像看到了古代臨高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到現代的。”
“為避免外界環境大變化損害硅化木,它們的存放環境應保持一定的恒濕度,這個濕度目前還在研究中;除此之外,硅化木保護站還可作為科普教育基地,讓公眾對地球的演化歷史有一定的了解。”柳長柱說。
在硅化木地質遺跡保護硬件設施逐步完善的同時,為配合發掘的硅化木實物保護與科普展示活動,保護站購置了濕度平衡、溫度調節、多媒體投影儀等儀器,并制作了多媒體科普宣傳片、科普掛圖、導游詞和宣傳手冊等。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