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人們在景區合影
本報保亭11月24日訊(記者 敖坤 攝影報道)24日,以“體驗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為主題,參加“2012年兩岸詩會”的60余名著名詩人、詩評家、翻譯家、學者,赴保亭海峽兩岸交流基地辦公樓、檳榔谷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示范項目等地開展采風活動。
在來自臺灣詩人、學者們的眼光中,他們看到了兩岸文化的一脈相承,看到了文化的包容,并對“2012兩岸詩會”的成功舉辦給予了高度評價。
臺灣詩人汪啟疆:
來海南是在“尋根”
走進檳榔谷,現代詩文名家汪啟疆不時被檳榔谷內獨特的生態環境,以及展現出的民族元素所吸引,不時掏出相機拍照留念。
汪啟疆說,在臺灣的少數民族村落,也能看到這樣的少數民族文化,“他們很相似,同樣都表達了對豐收、慶典、男女之愛、種族緣起等的歌頌,對上天的敬畏,這些都是一樣的。”汪啟疆說,中華民族雖然地域差別很大,但是兩岸卻有著共同的文化認知,這也就鑄就了海峽兩岸一衣帶水的深情,“他是割不斷的!”
汪啟疆告訴記者,當年在他五歲的時候,就曾跟隨父親來過海南,并在海南度過了一段愉快的日子,這次回來仿佛就有了尋根的感覺。
對于海南的發展,汪啟疆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海南是一個文化旅游島,但是文化沒有普遍的東西,他得找到自己的獨特的聚焦點,挖掘他的特質,有了特質才能有深度,才能被更好的理解。
臺灣媒體人陳萬好:
兩岸的交流非常必要
作為臺灣新新聞報發行人兼社長、中華文學藝術交流協會理事長的陳萬好,并不是第一次來到海南。“今年我都第四次來到海南了。海南很多地方我都去過,我第一次來海南的時候,就被海南的綠色吸引住了,他就像東方的夏威夷一樣。”
對于這次兩岸詩會活動,陳萬好說,海南島和臺灣有著很強的文化共通性,他們是一脈相承的,大家很容易就能夠結合在一起,很容易就能融入到一起。
臺灣詩人李長青:
瓊臺文化有諸多相似
臺灣著名詩人李長青告訴記者,雖然他是第一來到海南,但是他并不感到陌生,反而感到親切。“這里就像我們臺灣的九族文化村,兩個地方的少數民族文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說,在臺灣也有類似于檳榔谷這樣的少數民族村落,他們有著共同的文化特質。看著檳榔谷的一切,他說感到很舒適、自然。
陜西作家閻安:
海南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走在檳榔谷里,閻安說,很有感觸。“這里是比較原生態的,這里的人跟自然、跟生命渾然一體,從他們的狀態中,你能感受到一種原始的生命的活力。”
對于海南的未來建設,閻安充滿了希望,“目前,正是屬于海南發展的機會,海南的明天一定會越來越好。”
浙江詩人潘維:
挖掘特色 立體展示海南魅力
潘維,這位才氣畢露的“江南詩人”,在這次“兩岸詩會”榮獲了“2012兩岸詩會桂冠詩人獎”。在擯榔谷,看著少數民族小伙的民俗表演,聽著他們的情歌對唱,潘維甚至忍不住拿出了隨身攜帶的平板電腦拍照留戀。
對于海南如何更好挖掘民族文化元素,擴大影響力,潘維也提出了他自己的意見,“這些文化元素,在節目中都得到了展示,但是他還是一個零散的展示,沒有形成系統的,有故事、有情節,如果能夠更好的,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來深入開掘,給海南的文化資源一個立體的展示。讓這些獨有的文化元素,迸發出更大的吸引力。這對于海南經濟的發展,也避讓起到更大的促進作用。”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