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詩人在保亭檳榔谷采風,女詩人瀟瀟(左)和施施然(右)與黎族阿婆合影。 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攝
在“跨越海峽的呼喚”—2012兩岸音樂詩會上,央視主持人李紅朗誦了桂冠詩人潘維的代表作《立春》。 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攝
文海南日報記者 戎海
作為2012“兩岸詩會”的兩大主題活動,“跨越海峽的呼喚—2012兩岸音樂詩會”和海峽兩岸(保亭)合作交流基地采風活動。
如果說音樂詩會迸發的是詩歌與音樂的諧和,交流的是兩岸詩人的真實情感,那么,詩人們在保亭覽閱自然風光和黎苗風情,感受的又是另一番詩情畫意。
無論是吟詩還是采風,對于詩人來說,都是一次情感和文化碰撞所產生的靈感和激情的心靈之旅。
2012“兩岸詩會”舉辦期間,60余名海峽兩岸不同年齡、不同風格和文化背景的詩人們安靜地坐在臺下,共同聆聽漢語詩壇一首首經典佳作,回憶一段段不同時期的人生體驗,他們的內心會產生怎樣的情感沖動和感悟?而在保亭甘什嶺檳榔谷,面對著璀璨的黎族苗族特色文化,聆聽著充滿野趣的山歌,觀看著粗獷奔放的舞蹈,兩岸的詩人們除了得到藝術上的享受外,也油然產生了對于海峽兩岸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交流的深層思考。文化的力量在這一刻充分顯現。那一行行鏗鏘有力的詩句、一個個活潑跳動的音符、一串串遒勁激越的鼓點,匯聚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生生不息跳動的脈搏。
兩岸音樂詩會:
詩歌力量穿越時空
1月23日晚在海南省歌舞劇院舉行的兩岸音樂詩會上,參加詩會的60余名海峽兩岸詩人悉數出席,當主持人介紹到羅門、舒婷的時候,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其受歡迎的程度不亞于任何一個偶像明星。盡管羅門已年逾八旬,盡管當晚朗誦的舒婷的作品,仍然是她創作于1977年的《祖國,我親愛的祖國》,這些都絲毫沒有影響到人們、包括年輕的大學生們對他們的喜愛。一名來自海南大學的女生告訴記者,羅門和蓉子相濡以沫50多年的愛情佳話在校園里廣為流傳,而舒婷的《致橡樹》至今仍然是青年男女尋找理想愛情的目標和參照,經典的力量可以穿越時空,不斷對后人產生影響。
整場音樂詩會分為4個篇章,分別按照對祖國的熱愛、對海南的贊美、對家鄉的眷戀和對未來的期盼為脈絡,選擇了當代海峽兩岸漢語詩壇的經典名篇和部分與會嘉賓的代表作品來吟誦。對此,詩會總策劃、省文聯專職副主席、詩人李少君表示,當代漢語詩壇經典佳作浩如煙海,要從中選擇出一部分在90分鐘的詩會上朗誦,的確非常不易。以情感的類型來劃分,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于是,在這份節目單上,我們看到了《大堰河,我的保姆》、《鄉愁》、《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樣的經典名篇;也看到了《夜》、《這一片海域》、《海南之戀》等海南本土題材的作品;既感受到了《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飲九月九的酒》、《立春》、《那棵樹》等作品中所透出的對家鄉刻骨銘心的記憶和思念,也同樣被《雨說》、《春之舞》、《相信未來》等詩作中對未來美好期盼的情緒所感染。
在眾多的表演者中,來自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的主持人李紅的出現多少令人感到意外。據組委會負責人介紹,李紅這次是得知2012兩岸詩會舉辦的消息后,主動要求來參加演出的。該負責人說,作為央視國際頻道對臺節目的主持人,李紅在海峽兩岸有著很高的知名度,她主動請纓參加演出,也證明了本次詩會的影響力已經跨越瓊州海峽,成為大陸和臺灣文化交流的品牌活動。
或許,在這樣的一場音樂詩會上,朗誦什么樣的作品、朗誦者的情感表達已經是次要問題,讓美麗的漢字通過詩人們的排列組合,營造出不同的情緒和意象,以此來體現漢語之美,才是這場音樂詩會的意義所在。正如桂冠詩人獎獲得者潘維所言,任何一種風格的詩歌都是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必要的,它們的出現都是漢語力量的一種體現。詩人的集會,就是要為漢語賦予更多的創造力。
黎苗山區采風:
詩人之眼看民族文化
行駛在海南東線高速公路上,不僅可以領略海南的山海之美,也可以遠眺郁郁蒼蒼的熱帶雨林風貌。11月24日,參加2012兩岸詩會的40余名兩岸詩人就是沿著這條路,前往海峽兩岸(保亭)交流基地采風。
位于海南島南部山區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是瓊島少數民族黎族、苗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經兩岸少數民族專家學者考證,臺灣的阿美、泰雅、布農、排灣等少數民族和海南的黎族同胞有著共同的祖先,同屬古越人的后裔。2000年以來,瓊臺少數民族之間互訪、省親、交流活動多達20余次。其中,臺灣少數民族同胞每年都到海南參加黎族、苗族特色節日“三月三”和“嬉水節”活動。
甘什嶺檳榔谷原生態黎苗文化旅游區是此次采風的重點區域。在景區,兩岸詩人觀看了《檳榔古韻》大型原生態黎苗文化歌舞實景演出。黎族生產生活的場景在舞臺上藝術重現,舂米、織錦、對歌、釀酒等一個個極富民族特色的表演引起了兩岸詩人的濃厚興趣,許多人拿起相機手機,爭相拍下這一精彩時刻;而在苗族“揪耳朵”舞的表演中,嘉賓們被演員的情緒所感染,也互相揪起了耳朵,開心地笑成了一團。
而景區的圖騰藝術館、非物質遺產館、原甘什黎村、原生態苗寨、原神秘雨林等展館則讓兩岸的詩人們對黎苗祖先的生活環境和燦爛文化有了大致的了解,臺灣詩人楊小濱每到一處,都會四處觀看,還不時向講解員詢問有關的問題。來自內地的女詩人施施然對于黎族圖騰藝術、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統八音演奏技藝等似乎更感興趣,她不僅自己拿起相機拍攝,而且還讓別人幫她在這些景物前留影,不少詩人都邊參觀邊上網發微博、寫博客,把自己對于黎苗文化的感想心得第一時間和粉絲們分享。
獲得桂冠詩人獎的臺灣中生代代表女詩人顏艾琳坦言,海南的黎族和臺灣的原住民在生活習俗上有很多相似之處,瓊臺兩地的交流應該首先發展少數民族之間的來往。而在少數民族文化傳統的保護上,景區應該限制游客的數量,盡量保持甘什村原生態風貌,有序經營。她說,臺灣在經歷了經濟騰飛的階段后,更加注重人的生活品質和人文精神,希望海南島在建設國際旅游島的同時,也要建設成為樂活之島、慢活之島。
瓊臺兩地如何進一步開展交流、尤其是少數民族文化的交流,本次詩會臺灣代表團團長、臺灣新新聞報發行人兼社長陳萬好更加看重創意和規模。他覺得兩岸的少數民族文化都非常豐富,也很精彩,但是要想加強交流,除了現場展示和表演之外,還需要更好的策劃和創意。他建議瓊臺兩地擴大交流的規模和層面,讓老中青三代人都有機會交往。尤其是年輕人之間的交往更為重要,不但可以發掘優秀的人才,而且年輕人之間會產生很多好的想法,為將來瓊臺兩地的交流提供更多的模式和途徑。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