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儋州鐵匠村“人人會手藝、家家有作坊”,人均年收入高達1萬余元
將注冊國家地理標志商標
□南島晚報記者許爾生攝影報道
自從在央視《新聞聯播》亮相后,海南省儋州市木棠鎮鐵匠村熱鬧了起來,如今這里已經成為省內外游人及客商爭相參觀考察的手工藝村。經過村里聰慧能干的年輕人不斷學習創新,手工藝品加工已形成一定規模,有的產品甚至賣到了日本和韓國,全村年產值達1.3個億,人均年收入高達1萬余元。8日,南島晚報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為了保護知識產權,鐵匠村將向國家工商總局申請注冊“儋州鐵匠村”的國家地理標志商標,同時計劃在本村規劃一個集手工藝品加工與銷售為一體的全省首家村級工藝品加工市場。
鐵匠村:從“人人會打鐵、戶戶有高爐”到“人人會手藝、家家有作坊”
據介紹,儋州木棠鎮鐵匠村原名北岸李村,建村已有600多年歷史,村委會下轄6個自然村,面積約4平方公里。
明清時期,鐵匠村的村民以打鐵為生,全村“人人會打鐵、戶戶有高爐”,“鐵匠村”因此得名。據鐵匠村村委會主任李巨川介紹,上個世紀80年代,由于打鐵工藝逐漸被現代工藝所取代,鐵匠村人的打鐵產品慢慢被市場淘汰。雖然面臨著巨大的困難,但鐵匠人打鐵積累的拼搏精神還在,鐵匠村人沒有放棄手工藝品這條道路,他們開始轉變思想,與時俱進,外出學習先進工藝,由打鐵轉變到加工牛角、黃花梨、雞翅木、海鐵樹、海柳等多種工藝品。
經過20多年的發展和積累,鐵匠村人手工藝品加工由最初的幾戶發展到全村“人人會手藝、家家有作坊”。目前,全村已有近300戶加工作坊,1800多名工人,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手工藝品加工基地。一村一品:大力發展手工藝品加工吸引全國客商到訪
多年來,鐵匠村按照“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手工藝品加工,家家戶戶都種了花梨木。利用花梨木作原材料,大力加工花梨木手工藝品。2011年,全村手工藝總產值1.3億元,農民人均年收入1.3萬元。
鐵匠村人的手工藝品加工帶動了周邊村民前來學藝,吸納了鄰村的閑散勞動力,鎮外的一些青年也來拜師學藝。據統計,在整個儋州市約有700多家手工藝加工作坊,其中木棠鎮就有500多戶,占一半還多。
李巨川告訴記者,鐵匠村的手工藝品經營模式為星期一到星期五在家里加工產品,星期六、星期日把加工好的產品拿到??跂|湖附近的黃花梨批發市場銷售。每到周末,市場上大部分都是鐵匠村人的身影,顧客來自全國各地的實體店老板。上個月,鐵匠村11位村民首次走出國門考察學習了印尼巴厘島的木雕村、石雕村和蠟染村。如今,村學習室變成展覽室,擺放著村民自制的各類木雕,以及從巴厘島帶回來的數十件貝殼工藝品、椰雕工藝品。村民定期在學習室交流技藝,探討發展之路。
打造品牌:“儋州鐵匠村”即將申請注冊國家地理標志商標
村民李運全1998年從浙江林業學院畢業,是村里最早從事木制工藝品制造的大學生。日前,他向儋州市委書記張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前村民們每周末去??诮灰仔枰脑S多人力、財力、物力?,F在時機已經成熟,鐵匠村工藝品靠著自身的規模效應,可在本村規劃一個集手工藝品加工與銷售為一體的工藝品加工市場,讓村民們在本村加工產品、銷售產品,節約成本,同時以規模效應把全國各地客商引導到村里來批發產品,從而帶動本地運輸、餐飲、住宿、購物等行業發展。”目前,儋州市委市政府已同意扶持鐵匠村建設工藝品集市。據悉,鐵匠村將在村路兩邊規劃建設(第一期)40間集手工藝品加工和銷售為一體的多功能鋪面,建設成本為每間6萬元,總投資為240萬元。鋪面建成后低價出租給村里的加工作坊,吸引顧客前來鐵匠村參觀和購買工藝品,逐漸增加人氣,打造工藝品旅游景點。同時,為了保護知識產權,鐵匠村不久將向國家工商總局申請注冊“儋州鐵匠村”的國家地理標志商標,在將作坊式加工變成工藝品集市的同時,力求打造出海南獨有的特色品牌。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谑薪鸨P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