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展活動的火熱,帶動了海口旅游、商貿、物流、文化、體育、地產等行業的發展,形成了相互促進和并行發展的態勢。 本報記者 李幸璜 攝
從長期“吃不飽”到數量激增會展不斷,并帶動創意產業、倉儲物流、商貿、旅游等現代服務業發展
海口會展經濟
集聚效應凸顯
本報記者 張中寶 實習生 鐘瑜
“現在舉辦的展會活動就已超過180個,大大超過了去年全年100個的數量,今年內達200個,沒問題。”海口市會展局局長吳家宏今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信心十足。
進入11月之后,海口各種展會呈現“你方唱罷我登場”之火熱局面。從2002年的7個展會到去年的100個,再到今年有望突破200個,海口會展業正以平均每年超過30%的速度增長,而且各種品牌展會也不斷涌現,整個海口會展業“吃不飽”的局面正逐漸打破,呈現出迅猛發展勢頭,迎來了發展黃金期。
會展量激增
剛剛結束今年第八屆泛珠大會,海口游艇展、中國國際葡萄酒及烈酒展覽會等一批展覽即將展開。記者在海口會展中心和海南國際會展中心安排表上看到,兩個會展中心已排滿了展會,年底前幾乎每天都有展會在這里進行。
自從海南國際會展中心建成開館后,增加了海口會展的場館設施,辦展面積也大大擴大,告別了海口不能辦大型會展的歷史,各種展會隨之接踵而來。
不僅如此,去年以來,海口市會展局掛牌成立,海口中展國際展覽有限公司等多個會展企業也接連開業運營,再加上一系列有關會展業扶持政策的出臺,海口會展業呈現了蓬勃發展的態勢。
今年以來,該市已舉辦的各種會展活動實現新突破,會展數量超過180個,而隨著年底各種展會集中在海口登場,預計全年的展會突破200個,年均增長達30%。
國際上公認的會展產業拉動效果在1∶9左右。“在海口不敢說達到1∶9,至少達1∶5的效益以上。”吳家宏說。
會展活動的火熱,帶動了海口旅游、商貿、物流、文化、體育、地產等行業的發展,形成了相互促進和并行發展的態勢。記者采訪發現,進入11月后,海口多個酒店接待率節節攀升,海口喜來登、黃金海岸、明光國際等一些酒店最近甚至出現了天天爆滿的局面,而且預訂量也已達70%以上。
“隨著這樣加速發展的趨勢,海口會展業未來也將進一步帶動創意產業、倉儲物流、商貿、旅游等現代服務業態的發展,而形成會展經濟的集聚效應。”海南大學旅游學院副院長陳揚樂說。
規模檔次有所提升
“隨著海口會展業發展逐漸成熟,不僅會展數量不斷增多,一些知名的國內國際展會也得到引進并落戶海口。”吳家宏說。
在海南國際會展中心,已成功舉辦了第八屆中國會展經濟國際合作論壇、海南東盟國家旅游產品巡回展、世界鄭氏宗親聯誼會、國際時尚聯誼會等大型知名展會。
其實,不僅僅是這些,去年以來,在海口舉辦的還有國際熱帶農產品冬季交易會、海洋漁業博覽會、高爾夫博覽會、旅游商品交易會等,已成為國內外具有重要地位和廣泛影響力的品牌展會。
“目前海口正形成以品牌帶動會展與相關產業發展,與旅游相結合的發展新路子,發揮會展業在國際旅游島中的作用,同時,具有海南特色的會展品牌也越來越多,展會數量、質量均同步提高。” 海口九愚會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鄭菲如此認為。
據悉,明年海口市將引進舉辦第十屆中國國際物流節、國際動漫產業博覽會、第四屆基因產業大會、第二十三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等大型品牌展會活動。
人才瓶頸亟待打破
“盡管海口舉辦會展的數量在增加,但是相對其他省會城市來說,會展活動規模仍然很小,品牌展會少,尤其是會展人才缺乏,會展企業規模較小,舉辦大型展會經驗尚淺。”陳揚樂認為。
規模是品牌展覽形成的基本條件,海口會展業的明顯不足就是規模偏小,而規模及與會展相適應的策劃營銷、會議接待、公關禮儀、展覽裝修、廣告宣傳、交通物流等相關產業配套有待提高。
“這些問題的存在歸根到底是人才,會展業需要人才,包括會展、語言、公關、營運服務、展示工程等人才,而海口會展經濟最缺乏的是管理人才,其中具有系統思維和系統籌劃能力的策劃者、經營過大型項目的展覽展示操作者,是目前海口會展業最缺乏的人力資源,嚴重制約著會展業務的開展及服務質量的提高。” 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陳澤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
吳家宏表示,今后海口市會展部門還將建立海口會展信息數據庫和人才庫,將所有大型會展信息和人才及時入庫,對展會進行調查、統計、評估,在此基礎上再建立由展館、酒店、會展企業、會展服務企業等組成的涵蓋全產業鏈的會展業聯盟,吸引更多的會展業人才,并通過整合資源,培育會展主體,建立各種各樣的服務平臺、服務活動載體等,引導有產業支撐、有發展潛力的重要會展向品牌化、國際化發展,培育一批自有品牌會展。 (本報海口12月12日訊)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