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峰觀臺灣5#從阿里山下來,車駛進高雄市時已華燈初上。
或許是對島南這座由藍轉綠的城市有太多的期待,總以為能在一個湛藍如洗的天空下,我能如愿以償地游覽這座有點神秘的城市,去讀讀這座城市的色彩,去掃掃街與這座城市的原住民來聊聊天,然而,理想與現實總是難以吻合,團隊的旅游總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地方,讓原來的行程改變方向。
意外,有時卻伴著驚喜,車停下來,我抬頭一望,竟然是在一個名叫香蕉港的地方吃晚餐!我大為驚詫,因為,早在網絡上就知道,在高雄港有一個文創碼頭,取材于早年的運輸香蕉的舊倉庫,因打造成文化旅游景區而聞名,而成為我一直希望考察的目標。想不到我竟然與與目標不期而遇!
團員們都進二樓吃飯了,我對前來歡迎的歌舞藝員及周邊附近文創商鋪、碼頭進行拍照。或許是一個偶然,抑或是一種必然,碼頭周邊的街道很干凈卻有點靜。靜靜的這個文創碼頭讓人有點惆悵,燈光在昏暗中有點滄桑。漁人碼頭靠海邊的酒吧更顯得有點冷淡,我返回倉庫與一老板聊著天,老板滿頭白發卻依然激揚向我敘說五十多年前,在這個港口發生的一些歷史故事。
其實,這個故事的敘述比較簡單,50年代臺灣香蕉大量出口日本,賺進大筆外匯,當時自各地運來的香蕉幾乎全由高雄港包辦。初期沒有任何特殊設備以供存放,將香蕉露天堆置,任其日曬雨淋,為提升香蕉質量及因應香蕉生產數量居增,于民國52年,在三號碼頭擴建了一棟雙層香蕉棚,其為配合早期裝置香蕉竹簍之堆棧方式,主體建筑的柱距較一般倉庫來的密集,又因香蕉存放空間講究通風,則以露天方式建造,為高雄港唯一一座開放式的倉庫。
這種倉庫就叫香蕉柵,碼頭也被民間戲稱為香蕉港。
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香蕉柵漸漸地被遺棄了,遺棄在人們記憶的眼線中。但當年的歷史卻依然還被許多人憶起,因為,高雄港堆集的香蕉不僅為當時的臺灣爭取了大量的創匯,而且是,當年臺灣人在特殊年代下團結一致奮力打拼,將收獲的香蕉從全島各地匯聚在這個碼頭,匯聚的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曾鼓勵了一代人,并被譽為“臺灣精神”!
高雄人將這種精神保存下來,將香蕉柵及周邊改造成為一個景區。
如今的香蕉碼頭,依山傍海。海的正面對高雄港第一港口,夜晚對岸燈火通明,煞是好看。香蕉港與旗津為鄰,北有西子灣、壽山,東有西臨港線自行車道及鹽埕老街,交通四通八達。碼頭內部空間一樓為臺灣特色伴手禮、香蕉故事館、主題式商店及國際郵輪進出關口,二樓則為獨一無二的海景宴會用地,并備有免費停車場,在先天的優勢及多元的規劃下,如今成為高雄觀光碼頭的新亮點!只可惜綠地的政策拘束了它的優勢!
且不管高雄的藍天或綠地。其實,高雄的這種文創還是值得海南借鑒。
海南除了一些老碼頭老船廠外,還有許多五六十年遺留在各市縣的榨糖廠或其它工廠。那一段特殊的歷史總會成為人們的一種記憶或懷念!懷念其實就是一種旅游元素,可惜,許多歷史遺跡總是被漠視,總是有人喜歡做成房地產,將老廠房拆遷將地賣了,為何不能換個思路,做成一種旅游元素?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