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口網1月3日消息(記者湘竹)省文體廳近日出臺《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明確到2015年,建成系統全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和數據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礎設施網絡進一步完善,建立起比較完備的、符合海南實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
認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萬多個
2004年以來,我省認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萬多個,建檔2000多個,較為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了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問題。
目前,我省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三級保護名錄,其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1項,國家級名錄項目25項,省級名錄項目86項,市縣級名錄項目206項。認定各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55名,其中國家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1名,省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86名。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已立項并啟動建設。市縣建成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館(陳列館、博物館)10個、傳習所10個。
2015年前實現全省建庫聯網
《規劃》明確,該項工作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屬地保護,分級管理;長遠規劃,分步實施;保護第一,合理利用。將建立系統全面的非遺檔案和數據庫。2013年前建成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數據庫;2014年前建成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2015年前完成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實現全省建庫聯網。
爭取建成2~3個文化生態保護區
到2015年,全省推薦申報國家級代表性項目不少于5個,新增省級代表性項目不少于8個,市縣級不少于100個。
探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集中、特色鮮明、形式和內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區域,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和文化生態公園,實行區域性整體保護。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市縣和區域開展黎族文化、疍家文化、海洋文化、軍坡文化等生態保護區(文化生態公園)建設,爭取建成2~3個文化生態保護區(文化生態公園),并創造條件爭取申報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開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村認定命名工作,命名一批傳承村。到2015年,命名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村不少于20個。
對瀕臨消失非遺實施搶救性保護
對僅存活于個別地區、不可再生的,或面臨人亡藝絕瀕危狀態的項目,實施搶救性保護;對已采取措施且發展較為穩定的項目,實施扶持性保護;對具有重大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能集中反映原生態民族民間文化特色的項目,實施系統性、整體性保護;對已基本消亡的項目,深入開展調查發掘,進行搶救性記錄和研究。
進一步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機制。到2015年,全省新增各級代表性傳承人不少于50人。
建成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到2015年,全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市縣建有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傳習館),全省60%以上的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充分展示。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