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加速推進城鎮化過程中,弘揚黎族苗族文化匠心獨運
保亭:處處炫動民族風
-本報記者孫慧 特約記者黃青文
隨手摘一片樹葉,可吹出一首動聽的歌曲,彎腰撿幾根木頭,可敲出和諧的音符……
當親眼目睹了保亭檳榔谷內黎族苗族同胞的即興表演后,湖北游客王銘大開眼界:“在他們手中,葉子和木頭這些東西好像有了生命一樣,少數民族文化真的是太神奇了!”
集大自然萬千寵愛于一身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擁有著黎族、苗族文化、仙安石林、熱帶雨林、雨林溫泉等豐富資源。多彩多姿的黎族服裝、船型茅草頂的建筑、神秘的民族圖騰,民族風情濃郁是許多游客來到保亭后的第一印象。
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建設中,保亭在突出黎族苗族文化上匠心獨運。漫步小城鎮,感覺就是十個字:“人在畫中游、處處民族風”。
以民族文化創新城
每天早晨與傍晚,是保城鎮“七仙廣場”最熱鬧的時候,市民們散步、休閑、練太極、學跳舞的人群,一群群,一撥撥,歌聲起處,人舞劍影,情侶錯落,燈光斑駁,群情悠然,其樂融融。這座坐落在七仙河畔的公共廣場,以其獨特建筑的亭閣和圖騰圓柱吸引著該縣居民前往休閑娛樂,成為保亭縣保城鎮一道亮麗的風景。
行走在保城鎮,青磚白墻的建筑描繪著栩栩如生的圖案,蜿蜒環繞的七仙河畔兩岸樹立著的燈柱上雕刻著黎族苗族圖騰,依山傍水的七仙閣,高然聳立的七仙圖騰柱……無論是公共建筑還是市井小巷,隨處可見的黎族苗族文化元素,讓人感受到保亭人對他們源遠流長的黎族、苗族文化發自內心的自豪感和傳承民族文化的自覺性。
以文化建城,是保亭發展城鎮化所提倡的創建觀念。近幾年來,保亭縣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建設,先后改造七仙河、拓寬城市道路、美化、亮化路面路燈,并邀請了省內研究黎族文化的專家,把黎族、苗族文化元素融入到縣城的改造創建中去,建設一個具有濃郁黎苗風情的城鎮。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推進城鎮化建設中,保亭不盲目照搬或是模仿其他城市的建設,而是十分注意突出保亭的民族特色,讓廣大游客、商務人士及到保亭置業者了解黎族、苗族文化,同時激發少數民族同胞們的民族自豪感,豐富人民群眾的生活,促進民族團結,社會和諧。
保城鎮的文化改造,也成為了保亭縣創建新型城鎮化的一個示范點。依托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和歷史,結合先進的建筑理念,保亭在其各鄉鎮建設以及農村危房改造中都融入了民族文化特色,打造出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情的生態文明鄉鎮和村莊。
景區景點亮出“最炫民族風”
今天上午,湖北游客李先生攜妻兒在呀諾達景區參加了“踏瀑戲水”拓展活動,在幽深的熱帶雨林里,他們要穿越一個河流落差200米,急流、怪石、瀑布、巨樹等構成的神秘地帶。
“這里山奇、水秀、谷深,可以稱得上是海南的‘香格里拉’!”在導游的指導下,李先生穿上草鞋,戴上頭盔,和大家一起溯溪而上,在經歷了穿越急流險灘、深潭飛瀑的驚險后,李先生對記者感慨道。
“不做第一,只做唯一。”這是保亭人在創建新型農村家園時的指導思想。和其他市縣相比較,保亭地處山區,人口較少,在以工業為主的城鎮化發展熱潮中并不占優勢。
推進城鎮化,保亭的優勢是什么?既有聞名海南的青山綠水,又有豐富獨特的民族文化,何不在少數民族特色上做足文章?保亭人揚長避短,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以三道鎮為例,距離縣城31公里的三道鎮,近年來以“綠色生態旅游文化”為發展主題,努力打造一個充分展示“綠色生態宜民”和以表現“海南黎族苗族傳統文化”為品牌的海南名鎮。
毗鄰三亞的三道鎮,依托豐富的地理、民風民俗資源吸引了一批企業入駐,打造出了民族特色旅游品牌。“呀諾達”的雨林溫泉、“檳榔谷”的黎音苗韻、“布隆賽”的黎鄉田園……吸引了大江南北游客源源不斷。
根據統計,2011年,三道鎮接待游客113萬人次,財政收入2624萬元,2012年旅游接待人數246萬人次,財政收入達到了4134萬元。依托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景區發展,周邊村莊開始由傳統農業向具有附加值旅游產品加工的延伸,從而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
景入村來村如畫
聽著蛙聲入眠,被鳥鳴叫醒,和黎族村民下田插秧,摘菜做飯,唱黎歌、織黎錦……這個春節黃金周,游客王小姐卸下繁忙工作,在保亭三道鎮什進村享受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愜意田園生活。
站在什進村的村口,遠處青峰迭起,綠浪粼粼,近處花香撲鼻,綠樹成蔭,造型別致的船型別墅掩映其中,村道阡陌相通,游客、村民往來種作,怡然自樂。
村民吉秀美去年把自家的三間客房騰出來改造成了客棧,這個春節黃金周接待了不下20位客人。客人們到菜地去摘菜,幫吉秀美喂雞,還自己動手做飯吃,在鄉村體驗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勞作生活。
吉秀美感慨:“我們現在住別墅,有熱水器,有電腦寬帶,條件跟城里沒什么差別啦,這要在幾年前,我們連想都不敢想。”
而在2009年前,什進村還是個僅有一條沙泥路,垃圾污水隨處可見,大部分村民居住在低矮破舊的磚房、茅草房里的貧困村莊。區區5年時間,這座僅有40戶人家的黎族村莊,在“大區小鎮”這股春風吹拂下,變成了一個現代化、景區化、田園化的世外桃源。
長期以來,國內很多旅游重鎮常常陷入一個怪圈:一邊景區內風景如畫,而景區周邊村莊卻破爛不堪,很多農民在失地以后,也陷入了生計困境,以至于作出了一些有損景區利益的事情。如何讓景區與周邊農民共享旅游經濟發展成果?
2009年,保亭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大區小鎮”發展模式,“大區”是指復合型的旅游景區和旅游度假區,“小鎮”是指依托“大區”形成有地方少數民族風情和文化特色的原居型旅游村鎮,將少數民族的原著生活與旅游產業有機結合,把居住性、行政性的原著村莊變成“經營型”的旅游新村,村村相連,構成多功能、綜合配套的風情小鎮,從而帶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負責“大區小鎮”項目建設的北京春光集團董事長宋倫說,保亭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旅游資源是發展“大區小鎮”發展模式的前提。鄉村雖然沒有旅游景區那樣統一整合旅游資源,卻也以其自然、原始、靜謐的田園生活對生活在車水馬龍、高樓大廈下的城市游客來說,有著非常大的誘惑力。
宋倫認為,大區小鎮發展模式,在保持農村有效資源的同時,把土地為主的城鎮化建設轉為以人為本。在規劃、建設新型農村面貌時又保留農民的傳統生產生活,讓村莊面貌、農民生產生活也成為景區的一部分,讓農村的生產效益和旅游效益雙豐收。
(本報保城3月2日電)
短評
文化建城破解千城一面
在城鎮化進程中,一些地方通過簡單地蓋樓房,修馬路,發展工業,建設項目,從而實現城鎮的擴張。如果僅僅局限于此,則是粗放型的城鎮化,很容易造成千城一面。雖然一段時間內經濟指標上去了,但城鎮的內涵丟失了,家鄉的味道沒有了,城鎮發展的后勁并不充足,也無法對農業現代化發揮持續有效的帶動作用。
為了破解千城一面的城鎮化發展模式,保亭樹立了文化建城的觀念,走出了自己的城鎮化道路。在綜合分析當地人口、產業、區位、文化等各方面資源情況之后,當地避開了工業帶動的發展模式,通過保護和弘揚少數民族文化,依托獨具魅力的自然和文化資源,整合旅游資源,發展旅游產業,實現城鎮化。
如此一來,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沒有遭到破壞,民俗風情得到了保留和發揚,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了就地轉移,農民也獲得了實惠。可以說,保亭走出的城鎮化道路,成為一個頗具特色的成功范本。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