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百年鳥類調查
命名孔雀雉的Walter Rothschild 單憬崗翻拍
發表海南柳鶯的作者之一Per 單憬崗翻拍
海南山鷓鴣
海南孔雀雉
海南柳鶯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島鳥類區系的特異性,較早時期的我國科學家就已經注意到了。這種特異性導致海南島有些鳥種是全國獨有的。迄今已發現的海南鳥類特有種包括海南山鷓鴣、海南孔雀雉和海南柳鶯3種,特有亞種53種。
“作為一個島嶼,海南島有著形成特有物種的絕佳條件,但海南是個年輕的島嶼,直到6500萬年左右才與大陸最后一次分離,所以特有鳥種并不多。”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科研監測科的李飛介紹說,由于海南島與大陸分離,千百萬年的漫長演化過程,讓海南島的鳥類區系有了自己一定的“個性”。
香港嘉道理駐海南保育主任盧剛表示,迄今已發現的海南鳥類特有種一共3種,包括海南山鷓鴣、海南孔雀雉、海南柳鶯,海南鳥類特有亞種一共53種,包括鷹雕、白鷴、綠皇鳩、領角鸮、夜蜂虎、粟啄木鳥等。
那么,這些海南特有鳥類究竟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被發現的呢?
鳥類區系:
受大陸影響又有獨特處
著名鳥類學家壽振黃、鄭作新和譚耀匡都對海南島的鳥類做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分析了海南鳥類區系的組成和特征。
他們提出,海南島的鳥類區系與廣東大陸和臺灣既有很大的相似性,又有特殊性。臺灣的特有種類較海南島的為多,說明海南島鳥類的分化不如臺灣突出,也說明海南島脫離大陸較臺灣島為晚。
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徐龍輝對此說表示贊同。他解釋:“海南島和臺灣島一樣是大陸島嶼,深受大陸影響,與孤立于海上的海洋島嶼不同,動植物與原來相鄰的大陸有密切聯系。但是在地形上由于海峽相隔,所以動植物又有獨特之處。”
海南的鳥類都是富于熱帶、亞熱帶雨林成分,以果、蟲或花蜜為主要食料,與兩廣、閩臺、滇南等地有很大的共同點。
1983年底,徐龍輝等人編著的第一本全面介紹海南島鳥、獸情況的 《海南島的鳥獸》 一書由科學出版社出版,被譚耀匡等人譽為“一本及時的好書”。
據徐龍輝介紹,截至寫作該書前,他們在海南島共采集到繁殖鳥類204種,其中有159種與福建、兩廣沿海區域相同,相似百分比為73.3%;與滇南有155種相同,相似百分比為53.2%;與臺灣有82種相同,相似百分比為44.6%。
海南島與臺灣島鳥類相似度相對較低有3個原因:一是臺灣島形成的時間比海南島長;二是瓊州海峽的深度和廣度都不如臺灣海峽,鳥類飛越的難度要低一些;三是臺灣處于較高緯度上,熱帶的自然條件減弱,與海南島有一定氣候差異。
“由于海南島與大陸隔離已有相當長時間,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海島,故此自然環境逐漸變化,成為一個獨立的亞區。”徐龍輝認為,海南島有一些特有鳥類,如海南山鷓鴣等未見分布于世界其他任何地方。而鳥類中的棕腹隼雕、橙胸綠鳩、盤尾樹鵲、灰喉針尾雨燕等全國也僅有海南存在。
此外,還有不少種類在海南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亞種。如鷹雕、蛇雕、白鷴、厚嘴綠鳩、綠皇鳩、珠頸斑鳩、噪鹛、領角鸮、斑頭鵂鹠、長尾夜鷹、紅頭咬鵑、夜蜂虎、粟啄木鳥等50多種。
“所有這些獨特的亞種,除極少數外,都是具有比其他地區體型小或羽毛顏色深、濃的特點,其中兩種條件同時具備的也幾乎有三分之一之多。”徐龍輝說。
海南山鷓鴣:
第一個被確認的特有鳥種
“山鷓鴣,爾本此鄉鳥。生不辭巢不別群……啼到曉……南人慣聞如不聞。”大詩人白居易一首《山鷓鴣》膾炙人口,也讓山鷓鴣這種鳥更加聞名遐邇。
海南深山還有一種養在深閨人少識的特有山鷓鴣:海南山鷓鴣。此鳥的棲息地主要在海南島的熱帶雨林和山地常綠林,包括尖峰嶺、霸王嶺、五指山和吊羅山等主要林區。
目前,有關海南山鷓鴣的野外種群數量僅有零星調查。海師大教授梁偉等人估計,其野外種群不超過1萬只,很可能比這一數量少得多。因此,海南山鷓鴣已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還是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國際自然保護同盟IUCN還把它列入保護行動計劃,并建議作為海南物種保護的旗艦種。
第一個采集到這種美麗鳥類的是Tetsu,這是一個典型的日文名字,但他的身份卻一直是個迷。
“我們甚至不知道他的國籍。”李飛說,Tetsu是海南鳥類發現史上的神秘人物,除姓名及采集的無數標本,他似乎什么也沒有留下。從他名字的發音以及采集標簽上的日文不難斷定他是一個日本人,但奇怪的是,20世紀很多對海南鳥類有過研究的日本學者卻統統認為他更可能是個中國人。
1868年,到訪海南的第一位鳥類學家史溫侯(Robert Swinhoe)來到黎母山腳下,或是時間有限或是公務纏身,他未能繼續深入考察海南的山地雨林,錯過了海南3個特有鳥種的發現。23年后,受雇于德國商人B.Schmacker的Tetsu來到海南島,為前者帶去了40余種鳥類標本,其中就包括海南山鷓鴣。
這件1891年12月采自黎母山的海南山鷓鴣雄性標本,輾轉到達了對中國鳥類頗有研究的英國鳥類學家F.W.Styan手上,Styan第二年便發表論文將海南山鷓鴣公布于世。就這樣,海南第一個特有鳥種誕生了。
海南孔雀雉:
海南科學家確認的特有鳥種
“海南孔雀雉是珍稀瀕危雉類之一,是海南特有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據海南師范大學汪繼超教授介紹,它們是熱帶雨林雉類,棲息于海拔150-1200米的山區,主要分布于霸王嶺、尖峰嶺和黎母山等林區。
據李飛介紹,海南孔雀雉的發現比海南山鷓鴣晚了12年。遺憾的是,第一個標本的采集者是個不折不扣的日本人,一個臭名昭著的日本間諜———勝間田善作。
1902年到1906年,勝間田善作受雇于英國博物學家Alan Owston,長住海南島收集各種動植物標本。5年間,這個日本人的足跡幾乎遍布整個海南島。1903年,就在他首次來到五指山時,就幸運地采集到了孔雀雉。這種海南最神秘的鳥類“避開”了山腳下的史溫侯、密林中采集蝸牛的Tetsu,以及先一步造訪五指山的年輕博物學者J.Whitehead,卻最終未能逃過勝間田的眼睛。
這個孔雀雉標本后來被Owston送達英國著名動物學家Rothschild手里,后者在1906年將其定為世界新種。
由于與中國大陸的灰孔雀雉在外型上極為相似,海南孔雀雉命名后不久就又被眾多鳥類學者們歸入灰孔雀雉的亞種。
2004年,原省林業局、海師大等單位合作,通過DNA測序和分子遺傳標記等科學手段,發現海南孔雀雉和灰孔雀雉的遺傳距離為3.1%,超過了鳥類種與種水平間的遺傳距離的范圍,應為獨立的物種。
這一研究成果于2008年被發表在國際動物學權威雜志《Zoological Science》(《動物科學》)上,得到國際公認。該論文提出,經過長期獨立進化,海南孔雀雉和灰孔雀雉的遺傳距離在過去數百萬年間差距越來越大,約于440-600萬年前分化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種類。
海南柳鶯:
中國人采集 外國人命名
海南柳鶯是一種非常漂亮的小鳥,黃橙橙的羽毛,脆生生的啼聲,惹人憐愛。這種鳥棲居在海拔600米以上的森林中,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是全球性易危物種。
“百年前的標本采集者也許和現在的觀鳥人面臨著共同的難題,那就是如何用自己的瞄準器鎖定樹上那些‘可惡’的柳鶯。”李飛說,也許正是由于它們的小巧活潑,外國采集者們在海南收集到的柳鶯標本并不多,雖然他們發現了黃梅柳鶯、淡腳柳鶯、雙斑綠柳鶯、華南冠紋柳鶯,卻沒有獵到海南柳鶯。
到了20世紀下半葉,海南迎來了中國鳥類學者的考察。1962年4月20日,第一只海南柳鶯在吊羅山被采集并保存于中科院動物所。“雖然標簽上沒有鳥種名稱以及采集者的姓名,但至少能確定采集者是位中國人。”李飛說。
可惜采集者并不代表發現者,26年后,這件“躺”在中科院的柳鶯標本被瑞典學者Per Alstrom與Urban Olsson注意到。他們通過對比多個標本館中產于海南的柳鶯,并且親自踏足尖峰嶺考察,最終在1993年將海南柳鶯確定為新種并發表,第三個海南特有鳥類終于誕生了。
“其實,海南島還演化出眾多其他地方見不到的特有亞種,它們也都具有繼續分化成獨立物種的潛力,同海南孔雀雉、海南山鷓鴣與海南柳鶯一樣,值得我們去特別關注與保護。”李飛如是說。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盧剛提供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