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亭“農樂樂”休閑金招牌 資本涌動人才匯集業態紛呈
■本報記者郭嘉軒邵長春
特約記者黃青文
溫泉雨林、黎苗風情、宜人氣候、毗鄰三亞……近年來,越來越多厭倦了在熱門景區“看人頭”的游客,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找到了尋覓已久的自然之美,休閑之樂。伴隨這股熱潮,保亭以“農家樂”(當地稱“農樂樂”)為代表的休閑旅游異軍突起。“民資涌動、人才聚集、業態多樣”,特色鮮明的保亭“農樂樂”,已成為拉動當地旅游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成為傳承黎苗文化的生動載體。
“農樂樂”牽頭七成游客休閑游
依托奇幻的雨林特色、深厚的黎苗文化、豐盛的熱帶瓜果、多彩的田園風光,近年來保亭逐漸在游客中樹立起“鄉村旅游勝地”的口碑。
順應這一趨勢,從2009年開始,保亭縣不僅每年專項撥款200萬元扶持“農樂樂”項目建設,還請專家調研并制定了涵蓋項目選址、市場準入、餐飲衛生各個方面的一系列規范標準。
“‘農樂樂’不等于低檔服務和混亂標準,而是一種充滿天然野趣的新型休閑度假形式。”保亭縣旅游局總策劃師雷慶海告訴記者:“基于這一理念,我們對全縣‘農樂樂’制定了一整套行業規范:大到建筑風格,小到桌椅、臺布、餐具、菜籃,所有器具的設計、制作都要求突出黎苗文化特色,甚至具體要以木、竹、藤、椰為原料制作。主推的農家菜肴、綠色餐飲,也統一制作標準和工藝。通過高質量、高標準的服務,讓游客于不經意間感受濃郁的自然風情和黎苗文化,達到放松身心愉悅消費的目的。”
經過近4年的不斷培育,目前保亭“農樂樂”不僅成為我省中部綠色旅游的一大品牌,更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全縣已建成的16家各具特色的“農樂樂”示范項目,總投資逾2000萬元,待建在建的還有7家。全縣“農樂樂”累計接待游客逾20萬人,旅游收入突破5000萬元,并呈逐年遞增趨勢。在“農樂樂”項目中就業的農民,年人均可增收1萬多元。
在“農樂樂”示范項目的帶動下,保亭休閑旅游呈爆發式增長:2012年接待游客275.16萬人次,其中入境游客5.62萬人次,旅游收入當年激增31.1%,創歷史新高。據當地旅游部門統計,目前以休閑旅游為主的家庭游、自助游、自駕游散客,已占到保亭全部過夜游客的73%以上,成為絕對的客源主力軍。
多元參與“農樂樂”業態紛呈
記者日前在保亭實地采訪時了解到,多種形式的“農樂樂”在當地“百花齊放”:既有農戶利用閑置房屋經營,家庭成員參與的“家庭餐館”;又有農業企業利用果園、魚塘開發的“休閑觀光農莊”;更有省外境外資本,按照高端景區標準打造的“會所型”莊園。高中低檔結合,各自特色分明,充分滿足了不同階層消費者的需求。
在距離七仙嶺入口約3公里的排寮村,保亭首家“農樂樂”——“阿清嫂黎苗農樂樂”老板黃明奇,向記者聊起了他的創業經:夫妻倆自1999年下崗后就開始打零工,愛人阿清嫂在君瀾酒店打工時,每月只有400多元收入。從2006年開始,老黃發現游客經常向他打聽,周圍有沒有特色農家飯吃,“我覺得這是個商機,就湊了40多萬元把家里房子改造一下辦起了‘農樂樂’,做些‘會游泳的魚’‘會上樹的雞’等本地特色菜給游客吃,沒想到大受歡迎。”
由于地理位置好、菜肴特色實惠,老黃一家現在“守在家門口每年有10多萬收入”。但老黃也知道,隨著保亭“農樂樂”標準日益提高,目前“15張餐桌4間房”的規模已顯簡陋。于是他把兒子專門送去學習酒店管理,準備擴大規模提升檔次。
而占地14畝的“周道農樂樂”,則是中型投資的代表。步入農家小院,籬笆外小河潺潺,院內膠林翠綠,檳榔飄香,雞奔兔走田園成趣。一間間船型屋風格的包房內,黎歌悠揚笑語歡天。游客在這里既能欣賞優美的田園風光,又可體驗獨特的黎苗風情,學黎語、聽民歌、看民族舞,還可以垂釣、娛樂、飽食地道的民族美食。
讓人意外的是,這家“農樂樂”的老板董曼倩,是位年輕的黎家女孩。大學畢業后,她看準家鄉旅游業蓬勃發展的趨勢,抓住當地扶持“農樂樂”的機遇,放棄城市高薪工作,多方籌資400萬元創辦了擁有12間客房的田園型“農樂樂”。兩年不到就接待游客4000人次,還吸納了10名當地農民就業,為4名貧困生提供了暑期崗位。
擴資提檔發展“三農”重要抓手
不斷擴大的投資規模,不斷提高的設施檔次,不斷聚集的管理人才,折射出投資者和從業人員對保亭縣旅游發展的信心,以及對休閑農業這一旅游產業模式的認可。
以“農樂樂”為切入點,保亭縣“四兩撥千斤”打造起休閑旅游品牌,更推動了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
“七仙門農樂樂”總經理鄭德師,曾在上海、海口、三亞、保亭的多家高星級酒店從事過經營管理。當初朋友介紹他來管理“農樂樂”項目時,他以為是開玩笑:“‘農樂樂’還需要我這樣的五星級酒店管理人才?”然而在具體考察項目后,鄭德師果斷決定接手這個有挑戰性的工作。
鄭德師表示,在傳承地方特色文化方面,“農樂樂”比酒店更具優勢,因此他們在這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建筑式樣上極力突出民族風格,裝飾各種圖騰,專門請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專家設計了民族服裝讓服務員穿戴,吃飯時表演黎歌苗曲,讓游客們獲得與星級酒店完全不同的休閑體驗。與此同時,“農樂樂”打造的文化特色經營,對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客觀上需要引入大量專業人才參與管理。
保亭“農樂樂”協會秘書長陳曉告訴記者,保亭“農樂樂”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代“農樂樂”主要吃景區飯,為游客提供特色、平價的餐飲住宿服務。第二代則更傾向于迎合深度游、休閑游旅客親近自然的需求。而以緣真雨林谷為代表的第三代“農樂樂”,則是向景區化轉型的一次探索,可以吸納更多的資金、人才,打造海南休閑旅游的高端品牌。
保亭縣旅游局局長高淑蘭告訴記者,小小“農樂樂”成為撬動保亭“大三農”的重要切入。保亭縣委縣政府已決定,將每年的“農樂樂”扶持專項經費增加到500萬元,同時啟動“農樂樂”星級評定和準入退出機制,通過這些措施,把保亭“農樂樂”這一品牌打造得更加響亮。(本報海口5月11日訊)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