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博會上海南展示“非遺”項目
10位傳承人生動演繹六項技藝
本報深圳5月18日電(記者杜穎 通訊員陳甜甜)一針一線、絲絲入扣,一幅黎族雙面繡《雙龍圖》在傳承人符玉琴的手中,一點點透露著黎族織繡技藝的文化真髓。在深圳舉辦的第九屆文博會上,我省10位“非遺”傳承人集體對外展示“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黎族服飾”、“黎族原始制陶技藝(泥條制陶技藝)”、“黎族泥片制陶技藝”、“海南椰雕”、“海南貝雕”六個代表性項目,引發了現場參觀者的濃厚興趣。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館海南展區,俗稱“條筑法”的泥條制陶技藝傳承人、年近70歲的符亞鳳在木板上把泥團打成圓形的泥餅做成陶器底,之后搓出一根泥條,圍在圓形的泥餅四周,再搓第二根泥條置于上面,用小木板抹平,如此反復疊加之后,拿沾著水的小木板將陶器抹平。“抹平器皿的內外壁尤其要細致有耐心,這可以讓陶器看起來內外平而滑。”符亞鳳老人說。幾個小時后,酒壇、米罐、盆碗一件件陶器土坯就此呈現了出來。
傳承人容亞美、符林早、胡春芳坐成了一排,現場飛梭走線令觀眾驚嘆。一張席子,每人一套織錦的腰機,坐在展區古樸風格的背景板前,生動演繹著高超織錦技藝。58歲的容亞美笑說:“花紋花樣的設計都在自己的腦子里,只是近幾年眼睛有點花,否則織錦的速度還會更快。”在傳承人的身旁,花朵、鳳凰、大力神、雙龍、蝙蝠等已織好的圖紋應有盡有,絢麗的色彩為展覽增輝。
看到黎錦織繡技藝,深圳市民趙先生感慨:“剛剛從海南旅游歸來,這些亮麗的黎錦特別能體現當地民俗文化,而傳承人又能專注于這份稀缺的技藝,感覺在織錦的過程里,她們本人也樂在其中,這真是難能可貴。”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