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事件源起
“到此一游”寫進埃及神廟 網友人肉嫌疑人引爭議
旅游編輯沈先生的“空游無依”昨天一下子就火了,截至昨晚8點,他已經接了30多個電話,全部是媒體的采訪,“說這件事情已經要起雞皮疙瘩了”,而家里還有一圈朋友,他就只能邊接電話邊開派對。沈先生說,他5月3日跟隨一個14人自駕游團前往埃及旅行,聘請了當地相當有名的中文導游“亞瑟王”。5月6日中午,他在盧克索神廟最里面一個圣殿發現的中文涂鴉。“當時導游正要向我們介紹我右手邊墻壁上圖畫和象形文字的故事,我往左手一看,這幾個中國字嚇了我一跳。”沈先生說,整個神廟很大,并沒有什么欄桿或者玻璃用來保護神像和浮雕,“感覺3500年的歷史觸手可及”。然而這也為涂鴉者提供了方便,沈先生說,涂鴉不是刻的,而像是用粉狀石塊類的東西隨手寫的。“用水應該能洗掉,但文物最怕水,我不敢,”他在中寫道。【詳細】
二、事件后續
國家旅游局發布中國公民旅游文明公約及出境行為指南
1、維護環境衛生。不隨地吐痰和口香糖,不亂扔廢棄物,不在禁煙場所吸煙。
2、遵守公共秩序。不喧嘩吵鬧,排隊遵守秩序,不并行擋道,不在公眾場所高聲交談。
3、保護生態環境。不踩踏綠地,不摘折花木和果實,不追捉、投打、亂喂動物。
4、保護文物古跡。不在文物古跡上涂刻,不攀爬觸摸文物,拍照攝像遵守規定。【詳細】
三、各方觀點
觀點1:熱衷到此一游最早可溯甲骨文 景區應擬設簽名墻
隨著刻字留名成為公共話題,不少網友在騰訊微博上展開了“隨手拍到此一游”的活動,曝光國內名勝景點的“傷疤”。有景區表示,正在策劃“到此一游簽名墻”,既滿足游客們“到此一游”的虛榮心,又保護名勝古跡不受污染。馬振華的微博引來了嶧山風景名勝區官方微博的回應:“我們正在策劃到此一游簽名墻。”隨后,“嶧山風景名勝區”接著賣萌:“孔子啊!您告訴他們您當年是怎么登上岱南奇觀嶧山的。”不少網友贊成景區開設簽名墻,認為這種做法值得推廣。【詳細】
觀點2:在埃及神廟刻“到此一游”不單是丟面子
我不是說,在埃及神廟刻“到此一游”無關緊要。不,這是違反文物保護法的行為,理所當然地要譴責。我們的旅游文明要提高,要反思。只是說,當我們為此憤慨、反思之時,應該是對這個行為憤慨,而不是對“在外丟臉”痛心。是是非問題,而不是面子問題。無論國內國外,都應該如此。如果有一天,我們能把是非看得比面子更重要,那么我們的文明程度又上升了一個層次。到時我們也許覺得,有很多問題比面子更重要。【詳細】
觀點3:若"到此一游"不是刻在埃及神廟
走到哪兒刻到哪兒、玩到哪兒寫到哪兒。有人說,中國游客出門都帶著一把刀,但凡能題字刻名的地方,都會隨時“潑墨揮毫”。這話雖然有些刻薄,卻也是近乎真實的現實。真正考量背后的原因,無非三個:一是“刻字族”缺乏公德意識,景區質保又偏偏遭遇公地悲劇,只顧自己高興、懶得管別人怎么想,因此,一旦有機會四處溜達,自然要像宣誓主權一樣宣揚自我存在感,既證明自己曾經到達過的“榮耀”,也借此提醒比后來者“更早”。二是法律問題道德化,有些涂鴉刻字,屬于無傷大雅的惡作劇,有些“到此一游”,恐怕就要歸屬于侵權破壞的范疇。如果損失是不可逆轉的,顯然就不是輕飄飄的“道歉”能了事。【詳細】
觀點4:責問埃及神廟“到此一游”也須自我審視
國人的“到此一游”刻在國外就是轟動性的大新聞,刻在國內則根本不算個事情,這種“選擇性譴責”的現狀如果不能得到改變,在國內亂刻亂畫慣了的游人,難免會將惡習帶到國外。作為一種現象,亂刻亂畫“到此一游”的參與者,絕不只是丁錦昊,而是非常龐大的一個群體。不是誰被曝光了誰被圍觀了,誰就最可恥最該被人肉;局限地談論作為個案的“到此一游”,并且使用人肉等手段隨意侵犯他人隱私,看似很有正義感,實則很暴力。【詳細】
四、微博熱議
旅游公約背后的道德教育尷尬
@waitsince:國家旅游局今天發布公民國內旅游文明行為公約,提出不在文物古跡上涂刻,不攀爬觸摸文物,排隊遵守秩序等。這些“不”,各種五講四美、道德教育中少嗎?至于不在文物古跡上涂刻,正如上班不得飲酒一樣,多為常識。為什么一個充斥道德教育的地方,卻在公共空間如此缺乏道德意識,這才是更值得關注的。【詳細】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