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續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應從兒童做起。
古代過端午的場景
■ 塵客(北京)
無論民俗專家、學術界對端午的起源爭論得如何火熱,也無論媒體上關于端午節的文章如何繁多,在剛剛過去的端午節中,吃粽子、看龍舟比賽依然成為了大多數人的“傳統節目”,同樣,大多數人也感覺到了意猶未盡和單調乏味。當人們的生活逐漸邁向小康,當“吃”不再成為國人過節最期待的事情,如何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如何用更加現代科學的方式去賦予傳統節日新的習俗?這成為廣大民眾所追求的目標,也為民俗專家和相關部門提出了新的課題。
6月12日,人們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從2008年起,這一節日已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五年來,這一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發揚的情況到底如何?端午節給社會帶來了哪些新的習俗?
南京大學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所副所長陳竟表示,除了傳統的吃粽子、賽龍舟,端午節還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據互聯網上關于對節日喜歡程度的調查數據顯示,許多中老年人,還在堅持著給小孩準備香囊、七彩錢一類的小物件,堅持著親自上山采艾蒿、親自包粽子的習俗。
文化的內核—“愛國、衛生”
端午節,為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其名稱超過二十個,如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
“端午”二字最早見于晉代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烹烏角黍。”據考證,作為節日,端午節形成于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義》中就有農歷五月五日人們防避兵役鬼魅、防病防疫的記載。
關于端午節的起源,自古有“辟邪說”“祭龍說”“紀念屈原說”“紀念勾踐操演水師說”“紀念伍子胥或曹娥說”等多種說法。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民俗學家黃濤認同民俗學界的看法,即“辟邪說”。因為在其他傳說產生之前端午節就已經存在了。用現代科學的眼光來看,古代端午節習俗的核心主題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他認為,有著悠久歷史的端午節,之所以具有強大生命力,成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在于其適應現代社會的文化內涵:首先是關愛生命,講求衛生,端午習俗大多有防疾除疫、衛生保健之效,故有人將端午節稱為“衛生節”。其次是強民愛國,龍舟競渡是一項很有氣勢、極具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有益身體強健和民眾團結。加上紀念屈原愛國主義精神的內容,節日成為中國人傳遞愛國主義情感和精神的重要儀式。第三,和其他中國民俗節日一樣,端午節具有增進親情友情、密切人際關系的功能。
忽略了節日自身的文化內涵,節日也就喪失了傳承和發揚下去的生命力。那么,端午節的文化內涵到底是什么呢?全國政協委員、知名人文學家李漢秋先生認為:“關于端午節的人文精神,有很多故事,伍子胥的故事,曹娥的故事,各種各樣的說法,最后大家越來越多傾向到紀念屈原。因為屈原這種高潔的品性,愛國主義的精神,符合大家的心理需求。其實端午節的核心就是防病、健身。兩個方面,正好是愛國、衛生,所以確實端午節應當可以成為愛國衛生日,把這個提倡起來,對提高我們全民族的健康水平,心理素質,精神品格,都是有好處的。我們一定要讓這個假日發揮作用。”
習俗的精髓—“寄情、狂歡”
要讓端午節熱鬧起來,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節日,并非“無米之炊”。 端午節習俗很多,其中比較類同的有采插菖蒲、懸艾蒿、纏掛端午索、符圖驅邪、飲用藥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黃酒)、吃粽子、賽龍舟、姻親交往、掛香袋、戴香包、比武、擊球、采草藥、斗百草、蕩秋千、熙游避災、吃五毒餅、咸蛋和時令鮮果等。但這些習俗很多都被人們忽視了,眼下的端午節,最為大眾熟知的只有兩件事情:吃粽子、龍舟比賽。
端午節吃粽子,原是端午節的重頭戲之一,但眼下的吃粽子,已很少尋見傳統習俗的味道了。
李漢秋介紹,小時候家里都是自己包粽子,包粽子看起來是一個很慢的動作,其實在包粽子的過程中間,就像慈母手中線在縫游子衣的過程之間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包粽子在包的過程中間,融入自己的情感,一種文化,包的粽子不光是自己家人吃,還要給親戚朋友送去,把過節的氣氛熏染起來了,烘托起來了。我們要享受節日文化,弘揚節日精神,使節日成為凝聚人心的巨大力量。歷史上北京曾有一棗之粽表示一心一意;二棗之粽寓朋友之間如二箸相交那樣配合默契;三棗之粽是祝福祿壽三星照戶;四棗粽表四季平安;五棗粽是祝五子登科,高考得中……粽子傳的是情!而端午節傳承的則是一種精神,一種文化。
龍舟比賽,是端午節的又一項標志性活動。眼下的龍舟比賽,鋪天蓋地地大肆宣傳、高調招商,比賽看似鬧熱,實則越來越成了地方政府和商人們自娛自樂的“獨角戲”。從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健身項目日漸發展成了一種專業的賽事,這本無可厚非,然而如果忽略了民間的大眾參與,則讓原本起源于民間的龍舟少了一份韻味。
“我自己家鄉老百姓就在河兩面,一邊龍舟比賽,這邊是人山人海,跟著龍舟在跑,一邊跑,一邊喊加油,這個是一種群體性的活動……”或許我們能從李漢秋先生對兒時家鄉龍舟比賽的描述中,找到如今的龍舟比賽越來越“曲高和寡”的答案。
節日的精神—“科學、時代”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很多,發展至今有些可能不宜傳承了,比如喝雄黃酒(含毒)。但其他一些習俗,還是具有很強的生命力的。比如在民間,一直有“端午節期間,百草為藥”的說法,在家里掛菖蒲、香艾等,縫制各種內裝草藥的香囊、佩飾,婦女兒童身上掛的佩飾最多,因此,端午節也是婦女兒童打扮得十分美麗的日子。商家和藥店也會配置“香囊”、香扇之類的物品,懸掛叫賣。這樣的佩飾,既時髦新穎,又有醒腦清神的功能,深得民眾的喜愛。即便是當下,這些節日項目無論是從科學養生的角度,還是從節日娛樂方面看,依然具備很強的可操作性。把端午節的傳統習俗集中到一起,不就成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端午節廟會嗎?!
如何讓端午節成為一個延續民族精神的節日?首要的還是要豐富其內涵,推廣其具有生命力的民俗內容,吸引年輕人參與,用新的形式呈現其文化內核,這一點,還需要社會各界達成共識。
既有數千年文化傳統打底,又有現實的防病、健身的核心搭臺,如果我們能多花心思把這些千年文化底蘊重新挖掘、開發,何愁端午節過得不鬧熱?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