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沙“光伏海洋”謀劃大發展
商報特派記者 李興民 通訊員 郭紅彥 攝影報道
前言
三沙是一個美麗的巨大的“聚寶盆”。西、南、中沙群島海域的海水鹽度高,發展海水制鹽業前景廣闊;海水中含有多種化學元素,利用海水提取鉀、鈉、鈣、鎳等元素和化學物質大有可為;群島海底蘊藏著大量礦產,是極富經濟開發價值的海底礦床。三沙又是中國最年輕的地級市,也是中國管轄海洋面積最大的城市。三沙市從成立至今的一舉一動都備受矚目,從而也創造了沒有哪一座城市像三沙一樣,從設立之日起就備受世界的高度關注,盡管距離有些遙遠、名字也有些陌生,卻讓公眾無比向往。
2012年6月,黨中央國務院英明決策,設地級三沙市。海南省委、省政府緊鑼密鼓籌備,三沙市7月24日掛牌成立,再過一個月,三沙就迎來滿歲之日。商報記者了解到,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25年來,這個千萬年的邊陲海島,喜逢新生,蝶變連連,喜悅多多。
七連嶼
西沙生命之船———瓊沙3號輪
西沙將軍林
沙永興島主權碑
資源篇
蘊藏中國80%海底油氣資源 三沙是一個美麗的巨大的“聚寶盆”
三沙市委書記、市長肖杰說:“三沙幅員遼闊,戰略位置重要,20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里,蘊藏著中國80%的海底油氣資源,中國30%的進出口貨物必經三沙水域運輸。這里是中國固有領土,是先民生活的地方,維護好、開發好三沙,是中國夢的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復興的組成部分。”
位于南海南部的南沙群島及其海域面積82萬多平方公里,漁業資源豐富,自古以來一直是我國的神圣領土和我國漁民世代作業的傳統漁場。據初步調查,這一海域漁業資源蘊藏量約180萬噸,年可捕量約50萬-60萬噸,名貴和經濟價值較高的魚類有20多種。這里全年高溫,熱量和氣溫均為全國之冠,可謂“光伏海洋”。油氣資源也極豐富,南海是世界上主要的沉積盆地之一,已發現有37個沉積盆地都具有聚油的良好地質條件。海水中含有多種化學元素,利用海水提取鉀、鈉、鈣、鎳等元素和化學物質大有可為。
建設篇
處處可見它的蝶變和發展
走進中國這個最年輕、最特殊的地級城市,你處處可感受到它的蝶變和發展,讓人心動,讓人心悅。肖杰說:“三沙市是我國最年輕的地級市,成立以來工作千頭萬緒,情況紛繁復雜,我們將傾盡全力,先謀后動,主動作為。在民生設施建設中,要抓緊三沙漁民定居點、三沙市人民醫院、永興島公用住房等項目建設。在環保設施方面,要加快污水處理、垃圾轉運、趙述島海島修復等項目建設。同時,要抓緊完成永興島重點區域建設、道路及供排水、漁民定居點等一批專項規劃。重點做好晉卿島等綜合補給基地及三沙后方戰略腹地等研究規劃,爭取加快建設。”
交通:設市后交通更方便了
“設市以后交通更方便了。”這是永興島漁民普遍的感受:家與三沙的距離近了!黃耀堅最大的夢想是能實現“島島通”,“每個島礁之間都有交通船往來,就像串門一樣方便!”
“從三沙市的地位作用和肩負的責任看,現在的困難首先是交通等基礎設施薄弱。西沙群島除永興島等七個島礁外,其它有漁民居住的島礁沒有碼頭、交通船只、水、電、環保等基本生存條件設施,幾乎處于自發原始狀態,在美濟礁做養殖的漁民只能生活在船上。其次是補給保障能力弱,三沙南北縱深2000多公里,東西橫跨1400多公里,各島礁的補給只能靠自己帶或者收購船補。”肖杰說,三沙設市后獲得了國家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港口、機場、碼頭等一批基礎設施重點項目已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
戶籍:鼓勵更多人來居住
肖杰說:“三沙市人口不多,但宣誓國家主權,不在于人口多少,在于戶籍管理的有效性、合法性和永久性。到去年年底,三沙市有常住人口833人,登記在冊的戶籍人口是233人。今后,應該通過戶籍管理的創新來改變一下戶籍人口的結構,除了漁民為主之外,應該有更多種形式的戶籍政策,吸引人在三沙落戶、工作”。他建議,希望給予三沙市公安機關制定準予遷入政策的自主權,在全國戶籍管理系統中開辟三沙市戶籍管理業務通道,為異地辦理三沙戶籍業務做好鋪墊。
在具體操作層面,肖杰建議,“希望通過特殊的政策吸引一些有志于到三沙的人也能夠得到戶籍。比如說一年內在三沙市居住一定時間,等同于擁有戶籍,也保留原有的身份證。通過戶籍‘移民’鼓勵更多的人來居住、開發”,使三沙市居民證實現預期的使用效果,達到宣誓國家主權的目的。
投資:深水網箱數量極速擴張
根據三沙市深水網箱養殖發展規劃,今年海南已有臨高澤業公司、臨高思遠公司、儋州翔泰公司、瓊海時達公司等先后獲批在西沙永樂群島、南沙美濟礁、渚碧礁等島礁,利用自籌資金開展深水網箱試養工作。
張東海是海南最早在三沙開展養殖的漁老大,2007年即在南沙美濟礁投資千萬元進行深水網箱養殖,目前在美濟礁有62口深水網箱。張東海今年計劃在渚碧礁新建800口網箱。瓊海漁民盧傳安去年已在永樂群島的晉卿島建設近100口深水網箱,今年隨著多家海南漁業公司的進駐,永樂群島的深水網箱年內有望突破千口。
據了解,今年截至3月,海南已有臨高、儋州、瓊海等地漁民在三沙多個島礁上獲批開展深水網箱養殖項目,深水網箱數量正以年10倍以上的速度擴張。
肖杰說,發展三沙特色經濟,除大家討論較多的海洋油氣、海洋旅游、海洋漁業等實體經濟之外,還應從三沙陸海矛盾突出的實際來考慮產業的選擇。肖杰認為,三沙土地緊缺,不能像其他城市那樣建更多的總部大樓,但卻可以考慮發展虛擬經濟。例如,開曼、維京群島等就通過工商注冊、免稅等辦法,帶動了許多世界富豪和財富集中到這些地方去。
電力:獲得相關部門大力支持
根據《規劃》,南方電網以建設“智能、高效、可靠、綠色”的島嶼型多能互補微網為目標,高起點規劃永興島智能微網。預計未來五年,南方電網公司投資超過3億元,逐步將三沙市打造成節能低碳示范城市,為國家海洋戰略的實施提供堅強支撐。電力規劃范圍包括永興島和趙述島,其余島嶼暫未納入電力規劃范圍。
2012年8月28日,海南電網公司三沙供電局在永興島正式揭牌成立。作為我國最年輕、地處最南端的供電局,該局積極穩妥推進各項工作。組織編制的三沙市電力發展總體規劃,去年底已通過專家評審,目前正在進行修編。根據規劃,永興島遠期將形成10千伏單環網結構,供電能力明顯增強。
三沙市政府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全國都關注三沙建設,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就是由英利集團捐建。今年3月,該集團派技術人員到三沙各島礁為漁民完成安裝調試,每年可為三沙生產近7萬度太陽能電力,可保障島上居民日常用電。
肖杰說,三沙設市后,國家有關部委對三沙市基礎設施、海洋漁業、綜合財力等方面的投資和補助力度空前加大,一批重點項目陸續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
生態篇
“保護優先、有序開發”
三沙,有著迷人的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生態景觀、地質地貌等,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旅游勝地。據了解,三沙海洋及島礁資源豐富多樣,但島礁陸地面積小,且都由珊瑚礁組成。因此,生物多樣性指數少、生物鏈短、穩定性差、缺少天然屏障、生態系統脆弱,必須堅持“保護優先、有序開發”的原則。
肖杰說,三沙市成立后的第一號文件,就是對三沙生態環境保護的各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2012年11月出臺的《關于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這是三沙市的首個環保宣言。
《意見》對三沙的自然資源利用、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等方面都有具體規定和規劃,所有工作實行環評一票否決。設市以來,三沙市還非常重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放流近830只海龜及方斑東風螺100萬粒、麒麟菜3噸,提高南沙漁民保護環境意識,保護南沙珍稀瀕危水生生物。
三沙第一個項目就是永興島垃圾處理和污水處理,緊接著開工建設的海水淡化工程、三沙市文物保護修復、西沙各島礁綠化植樹大行動、漁業增殖放流、趙述島修復與保護工程、海南三沙群島熱帶海洋動物保護區、規劃成立北礁保護站等項目,都是生態保護工作。到2015年,三沙可停止采用地下水。
永興島過去沒有成規模的污水處理廠,沒有系統的污水收集管網,污水主要靠自然滲透排放,垃圾靠人工收集,遠遠不能適應三沙市建設和發展的需要,也不利于保護永興島及其周邊的海洋生態環境。目前投資近8000萬元、日處理污水1800噸的永興島污水處理廠,包括污水處理廠和污水收集管網工程設計,截至今年4月底,各項主體工程建設均完成計劃的30%以上。屆時將成為發展島嶼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前提保障。
為保護好三沙生態,減少人為垃圾對三沙島嶼和海洋環境的污染,三沙市一艘排水量380噸的垃圾轉運船已開工建造。有關部門還在今年1月為環衛部門配備了垃圾轉運站鉤臂垃圾車、起重吊車、電動垃圾轉運車等垃圾清運設備,同時還增加配備了5名環衛工人。為了保護生態環境,三沙市在海洋保護方面開展增殖放流活動,在趙述島等有居民的島礁開展植樹綠化活動。目前,三沙市永興島空白多年的環衛工作進入常態化管理,島嶼衛生狀況得到了較大改觀。
文化篇
申請國家大遺址保護區
“建市幾個月,我們馬不停蹄做的就是‘補課’:建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中心、海水淡化廠、太陽能發電、一期碼頭改造、島際交通建設、植樹造林、文物保護……”
從考古發現來看,在西沙沉船遺址中,永樂環礁、玉琢礁、北礁和華光礁這片地區的沉船集中,數量多,出水文物品種豐富,有望成為我省首個國家大遺址保護區。未來甚至可以在此建設水下遺址公園,這對于西沙的文化保護和開發以及三沙市的經濟發展和旅游開發等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目前我省文物管理部門已經委托三沙市有關部門,將這四個地區列為省級保護區。并以此為基礎,申請國家大遺址保護區,填補我省的空白。肖杰建議,將甘泉島唐宋遺址和北礁古代沉船遺址列為全國重點文化建設項目。
5月19日發行的《美麗中國》普通郵票1套6枚,其中一枚為“三沙七連嶼”。這是繼2004年《祖國邊陲風光—西沙島嶼》特種郵票后,三沙市地方特色風光第二次登上郵票這一“國家名片”。
該郵票主要選用了海南省攝影家協會蘭建瓊副主席創作的七連嶼航拍作品,將七連嶼的神韻濃縮在方寸之中的普通郵票,具有發行量大、使用范圍廣、用郵人數多、面值實用性強、使用周期長等特點。它的出籠,對于宣傳、推介、展示三沙市,推動三沙市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提高三沙市乃至海南國際旅游島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三沙還實現了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推動學校、住房等民生項目建設,千方百計改善民生條件。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