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生態村建設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三道鎮什進村面貌煥然一新,圖為統一修建的村民住宅。 本報記者 張杰 攝
■ 本報記者 胡續發
“剛開始村民熱情不是很高,有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想法。后來村里環境好了,游客多了,農家樂越來越紅火,大家建設文明生態村的熱情也就越來越高。”
海口龍鱗村村民梁其壯昨天對記者說的這番大實話,引人深思:創建文明生態村,只有立足于農民切身利益,才能真正調動農民積極性,把這一利國利民的好事做好。
從2000年起步,我省文明生態村創建歷經試點、推廣、全面建設階段的轟轟烈烈之后,漸漸踏上轉型升級之旅———
由一味依靠“外在輸血”向“自我造血”轉變,由以整治環境為主向發展生態經濟為主轉變,由一村一地單打獨斗向連片規模創建轉變,文明生態村創建內涵不斷豐富,創建水平和品位不斷提升,廣大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產業升級:
讓大批農民嘗甜頭
文明生態村建設初期,我省從治理“臟亂差”入手,以生態環境整治、村容村貌改善為主要內容,依靠政府資金的大量投入實現自上而下的創建。
這種帶有幫扶意味的創建,一下子改變沿襲多年的陳風陋俗,迅速讓成千上萬個村莊面貌一新,(下轉A03版)
(上接A01版)在廣大鄉村刮起陣陣清風。
然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由于缺乏后續資金的支撐和有效的制度管理,一些文明生態村在創建后不久,臟亂差現象時有反彈,農民維護創建成果積極性不高。
究其根源,單純依賴于外在輸血的創建模式,不能適應農村實際和農民愿望。我省文明生態村建設資金主要靠政府投入,全省共有2萬多個自然村,政府有限的財力無法保證持續投入,客觀要求文明生態村能夠自我造血,讓廣大農民增收、農業增產,自覺投入到文明生態村建設中去。
“以農家樂為例,一個農家樂一般由好多戶人家合資共建,為了招攬生意,這些農民當然要把村里搞得漂漂亮亮的。”省文明辦有關負責人說。
而如何才能夠實現自我造血?
在10多年的文明生態村建設中,我省逐步推進農村產業結構升級,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促成農民就地城鎮化。
在博鰲水城開發前,瓊海博鰲鎮南強村村民的收入主要靠農田耕作,生活貧困的人們無心整治周邊環境。隨著博鰲水城的開發,村民們掀起創建文明生態村熱潮,整治臟亂差,完善基礎設施,還引進公司合作開發萬泉河竹排旅游項目,使村莊建成為博鰲新的旅游景點。如今,大部分村民成為公司員工,人均年純收入近2萬元。
“從傳統的靠田吃飯,到現在當起旅游景點員工,和南強村人一樣,博鰲周邊許多村莊嘗到了產業升級的甜頭。”博鰲鎮委書記陳傳武說,現在博鰲很多農民過上了城鎮化的生活,和市民已經沒有兩樣。
依靠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稟賦,全省許多村莊結合各自實際,發展綠色種植業和生態養殖業等特色農業產業,推動農民致富,涌現出一批“檳榔村”、“香蕉村”、“冬季瓜菜村”等等;許多村莊把文明生態村建設與開發鄉村旅游相結合,開展農業觀光、紅色旅游、古村鎮游覽、生態休閑鄉村游、農事體驗、民族風情等旅游項目,出現了一批特色旅游村。
據統計,目前全省已建成農家樂和鄉村旅游點148個,年累計接待游客約300萬人次,全省文明生態村農民2012年人均純收入達到6895元。
產業升級,讓一大批農民過上了好日子。而過上好日子的農民,又推進了文明生態村建設不斷鞏固提高。
品位升級:
連片創建打造精品
過去我省建設文明生態村,追求創建面的不斷擴大,先鋪開再提升,努力讓更多村莊盡快受益。
根據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要求,各市縣跳出以往選擇個別條件較好的自然村進行零散式創建的思路,變為成百數十個村莊的“連片創建”,在沿公路干線、旅游景點、重點項目區周邊打造一批精品村、鎮,從生態環境好的村莊向“問題村”、“難點村”延伸,重點打造示范片區、示范村、示范鎮。
海口市秀英區美孝片區擁有交通、旅游、熱帶水果基地等優勢。該片區以美孝村為中心,向南北兩個方向拓展,將多個村連為一體成片創建。重點突出海洋文化特色、民俗文化特色、僑鄉文化特色及美食文化特色,依托演豐鎮獨特的紅樹林景觀、海底村莊遺跡和豐富的特色熱作植物景觀及歷史文化資源,沿東寨港紅樹林景區的海岸線,結合慢行系統總體規劃,開發瓜果采摘、農家旅館、捕撈垂釣、特色餐飲、鄉村文化體驗等旅游產品,打造文明生態村沿海片區。
各富特色旅游資源的有機組合,發揮了單一資源無法比擬的優勢,吸引來越來越多游客。
“連片創建的好處很明顯,有利于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有利于涉農資金的捆綁集中使用,達到資源共享、節省資金、規模推進的效果。”省文明辦有關負責人認為。
各市縣結合實際,把聯片創建作為重點,推動文明生態村建設深入發展,上規模上檔次。如今,這樣的連片文明生態村已經遍布全省,如海口“九龍戲水”生態文化休閑區、萬寧福塘文明生態村片區、白沙羅帥天涯驛站旅游片區等等,我省文明生態村片區已漸成氣候。
從面上推開到精品塑造,從重數量到重質量,文明生態村建設品位升級正如火如荼。
文明升級:
更新觀念適應發展
7月6日上午,白沙羅帥村,40多歲的王愛家正在自家的小樓里,很投入地唱著卡拉OK。
羅帥村引入公司開發鄉村休閑旅游項目后,以前靠割膠、種檳榔為生的王愛家,從一撥一撥游客身上看到了商機,買來音響設備,在家里開了個簡易的KTV,和游客們唱起了幸福的民謠。現在,她對自己的生活品質很滿意:“我們每家每戶都受過培訓,我們得講文明話,做文明村民,吸引更多游客來。”
在海南全力加快國際旅游島建設的大環境下,隨著文明生態村建設內涵不斷豐富和提升,我省努力謀求農民文明素質大升級。
創建文明生態村,給農村政治文明建設帶來新鮮空氣。創建中,農村基層組織認真落實各項惠農政策,為農民辦實事、辦好事,調動了群眾創建的積極性,使基層黨組織貼近了民心,凝聚力明顯增強。
創建文明生態村,提升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水平。創建中,我省不斷加大農村文化建設投入力度,興建各種文化設施,實施文化共享、送書下鄉等一系列文化項目,活躍了農民文化生活。引導農民移風易俗,開展殯葬改革,文明過公期,開展各種健康文化活動,滿足農民多樣精神文化需求。
昔日,陌生人走進農村,很多村民也許只是笑笑。如今,再走進農村,總會有迎面而來的村民熱情打招呼———我省廣大農民的精神面貌正悄然變化。
一次創建,就是一次創新。12年來,我省堅持不斷創新,走出了一條創新發展、不斷深入的文明生態村建設之路。
文明生態村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本報海口7月9日訊)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