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媒體聚焦海南文明生態村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 譜寫綠色新章
從2000年9月至今,海南文明生態村建設已走過十多年的光輝歷程。一路走來,付出的是心血,收獲的是經驗,受惠的是群眾。日前,《人民日報》等多家中央媒體對我省文明生態村建設進行了集中報道,多角度、深層次地回顧和總結了我省文明生態村建設的探索過程和初步成就。本版擷其精要,以饗讀者。
人民日報
海南美村初“長”成
本報海口7月14日訊 (記者李冰)7月14日,《人民日報》04版刊發文章《連續13年創建近1.4萬個文明生態村 海南美村初“長”成》,以大篇幅報道海南文明生態村建設成就。
《人民日報》記者從海口出發,沿環島公路探尋文明生態村。綠樹掩映下的章塘村、美雅村、文通村、什進村,煙雨籠罩中的羅帥村、鐵匠村、樂豪村、龍鱗村,一地一景,一村一品,美輪美奐。
文章開頭首先描述了文明生態村里“舊貌換新顏”的美景。
在毗鄰博鰲亞洲論壇的瓊海市博鰲鎮美雅村,小路兩邊,檳榔樹、椰子樹、波羅蜜樹、楊桃樹遮云蔽日。檳榔樹下,有用汽車改裝的小酒吧、博鰲鄉村畫院的畫廊、國際青年旅舍和自行車營地。去年,瓊海市連片規劃包括美雅在內的5個村,形成一條鄉村風情旅游線。游客沿著村旁景觀小道,可以垂釣、采摘,可以喝咖啡,吃農家菜。海南省文明辦副主任符秀容介紹,海南從點上突破,到連片創建,海口‘九龍戲水’、文昌八門灣綠道、定安百里百村、萬寧興隆旅游區等鄉村游片區漸成氣候。
文章寫道,為了給文明生態村建設提供持續力,海南還注重開發“一村一品”的支撐產業。
在儋州市木棠鎮鐵匠村,村民從鐵匠轉型做木匠,專門加工花梨木、沉香。2009年,儋州市將其作為“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設。而今,全村有近300戶加工作坊,從業人員1900多人,去年全村總產值1.6億元。其實,海南不僅有“鐵匠村”,還有一大批“檳榔村”、“香蕉村”、“冬季瓜菜村”……148個農家樂和鄉村旅游點,年累計接待游客約300萬人次,全省文明生態村農民去年人均純收入達到6895元。
文中還提到,村民們的美德建設也成為海南文明生態村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
白沙黎族自治縣元門鄉羅帥村,一排排嶄新的小別墅坐落在青山翠綠之中。2012年,白沙投入財政資金4200萬元,整合涉農資金1.05億元,展開40個美麗鄉村建設,引進7家企業進駐開發,村村建起文化室、籃球場。以此為平臺,加強對農家樂經營者培訓,提高農民素質;組建農民文藝隊,把黨的富民政策、法律法規、文明新風等編成瓊劇、山歌,開展廣場匯演、村寨巡演,使之深入人心,日子久了,村風更加純樸。
《人民日報》還為此文配發了短評《美了村,潤了心》。
評論指出,一個文明生態村的“接力棒”,在海南傳了整整13年,秘訣何在?尊重群眾意愿,依靠群眾創建,是關鍵。
尊重群眾,不搞“一陣風”。海南堅持“有標準不搞達標,有要求但不強求”,鼓勵靠景區的村,發展鄉村游;有手藝的村,制作工藝品;基礎差的村,利用房前屋后,栽種苗木。避免了堂而皇之的“鄉村秀”,轟轟烈烈的“政績展”。
尊重群眾,不搞“齊步走”。從美化環境,到促農增收,再到公共服務均等化,梯次推進;從個人帶動,到整村創建,再到連片開發,協同開展……政府不下行政命令,而是靠典型示范,教育引導,更不會為了少數企業、個人的私利,圈占土地,強拆強建,損害群眾利益。
尊重群眾,付出真感情。創建活動直接面對農村、農民,不但要美化鄉村,還要浸潤人心。多年來,海南各級干部蹲基層、認窮親,想方設法,形成一股巨大的創建合力,成為群眾教育實踐活動的生動范例。
新華社
“綠色小康”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
本報海口7月14日訊 (記者李冰)7月7日,新華社以《“綠色小康”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海南省建設文明生態村紀實》為題,長篇報道了海南以文明生態村創建為載體、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歷程和成就。
1999年海南省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生態省的理念,2000年,加強農村環境建設,提高農民文明程度的文明生態村建設行動正式展開。截至2013年6月,海南文明生態村建設共投入資金54.2億元,累計建成文明生態村13988個,占全省自然村總數的60%。海南提出,到2016年,把全省75%的村莊建成文明生態村。
文章指出,海南文明生態村的建設標準以美化環境為主,同時因地制宜,充分尊重農民意愿。比如海口市美蘭區的建設標準是:村村通公路、戶戶喝上衛生水,每戶有衛生責任區,每個村有一個垃圾池、一個村規民約和衛生公約、一名保潔員、一臺垃圾車。
報道中還說,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不缺,才是新時代農民。地處革命老區母瑞山的定安縣天池村,依托文明生態村建設項目,政府出建筑材料和啟動資金,村民出人出力,建成了一條長8公里、連接5個居民片區的致富路。村民們也發展起檳榔、橡膠以及冬季瓜菜等熱帶高效農業,2012年全村人均純收入超過7000元。
在文明生態村創建活動中,海南還同時開展思想道德教育,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倡導移風易俗等活動,提高了農民素質、農村文明程度和農民保護生態的自覺性。
文章認為,獨具海南特色的文明生態村,已成為展示海南省新農村建設成就的最好窗口,為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模式探索作出了突出貢獻。
光明日報 海南文明生態村 譜寫綠色新篇章
本報海口7月14日訊 (記者李冰)7月7日,《光明日報》在一版刊發了關注海南文明生態村建設的報道《海南文明生態村 譜寫綠色新篇章》。
報道指出,海南文明生態村建設是一項順民意得民心的舉措。
海南農村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70%,過去農村臟亂差,人無廁、畜無圈,農村城鎮化水平低,農民收入少,與旅游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稱。直到2000年9月開始,海南省掀起了文明生態村創建活動。
第一批文明生態村示范點創建之后呈現出的勃勃生機,讓農村廣大干部和群眾備感振奮。村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從“要我建”變成“我要建”。到2001年底,全省就涌現出文明生態示范點近400個。
報道認為,海南文明生態村建設打造了一個新農村建設的響亮品牌。
截至2013年6月,海南累計建成文明生態村13988個,占全省自然村總數的60%。不少村莊憑借生態資源優勢,成為遠近聞名的生態景區和景點。據統計,近年來,先后到海南文明生態村參觀旅游的團隊有900多個,8萬多人次,其中還有來自日本、美國、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團隊。
海南文明生態村建設打響了一個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品牌,并得到了全國的廣泛認同。多位中央領導人先后到海南文明生態村考察,并給予了高度評價。
報道還認為,海南文明生態村建設探索出了一條創建和諧農村的成功經驗。
海南省文明辦主任張學泮說,海南文明生態村建設12年長盛不衰,關鍵在于探索出了以下幾條成功經驗:首先是各級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把文明生態村創建列為重點工作常抓不懈。其次,海南文明生態村在創建過程中,始終堅持從農民的切實需要入手,以示范村建設為切入點,使群眾迅速感受到看得見、得利益的實惠,從而激發了創建的積極性。最后是造血為主,激發活力,通過文明生態村建設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提升農民文化素質。
《光明日報》
在一版配發了評論員文章《美麗鄉村 美麗中國》。
評論指出,實踐證明,海南以“發展生態經濟、建設生態環境、培育生態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文明生態村創建活動是實現農村城鎮化的創新途徑之一,也是海南各級黨委政府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具體體現。
評論認為,海南創建文明生態村體現并貫穿了生態文明、新型城鎮化、美麗中國這三個重要概念,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載體和組織形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一是農民要富起來,二是農村環境要全面改善。海南通過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開展思想道德教育、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等活動,對全面改善農村環境進行了有益探索。
評論最后指出,建設美麗中國,關鍵是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態文明要求,通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真正實現經濟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幸福。
經濟日報
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
本報海口7月14日訊 (記者李冰)7月11日,《經濟日報》03版刊發了長篇通訊《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關注海南文明生態村建設。
文章從記者7月3日在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龍鱗文明生態村采訪時的見聞寫起,該村優美的生態環境盡現眼前。
在創建和推進文明生態村建設進程中,海南省委、省政府從治理農村“臟亂差”入手,利用海南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修路、植樹,美化綠化環境,改善農民生活環境和農村人居環境。同時,把經濟發展與生態優化融為一體,圍繞發展綠色種植業和生態養殖業,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同時,把文明生態村建設與開發鄉村旅游結合起來,目前全省已建成農家樂和鄉村旅游點148個,年累計接待游客約300萬人次,全省文明生態村農民2012年人均純收入達6895元。
《經濟日報》同時還配發了評論員文章《做好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大文章》。
評論中指出,近年來,海南因地制宜開展文明生態村創建活動,以“建設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培育生態文化”為主要內容,走出了一條既能保護生態環境,又能實現農村經濟、環境與資源協調發展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其經驗值得借鑒。
中國青年報
海南農民
家門口創業致富
本報海口7月14日訊(記者李冰)7月12日,《中國青年報》06版刊發了《創建文明生態村 解決農村空心化 海南農民家門口創業致富》一文,報道了海南文明生態村建設給群眾帶來的切身實惠,以及在解決農村空心化問題上取得的一些收獲。
文章寫道,在“生態立省”路線不變的前提下,海南各地紛紛創新思路,為文明生態村建設加入新的內涵。
比如瓊海市圍繞“發展生態經濟”,提出打造田園城市理念,充分保存農村原有樣貌,發揮農村生態環境優勢。而儋州市木棠鎮鐵匠村,10多年來利用村民的手藝優勢,成功轉型做花梨木、貝殼、海柳等手工藝品加工,成為海南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截至今年6月,海南文明生態村建設共投入資金54.2億元,已累計建成文明生態村1.39萬個,占全省自然村總數的60%,全省文明生態村農民2012年人均純收入達6895元。計劃到2016年,海南全省75%的村莊要建成文明生態村。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