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跡約亭
1988年重建,位于海榆中線??谑芥偤陀琅d鎮之間的山稼亭。
??诟嵌〈逯亟ǖ募s亭。
丁村約亭內的禁碑等碑刻。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 貢 圖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承載海南禁約文化的“約亭”,如今大多孤獨地矗立在荒草間。那些看似遙遠的約定,卻在我們一層層的尋訪中,發現了它植于海南本土文化的深根中,持久地生長著新芽。
海南約亭是否全國獨特的文化現象?我們不得而知,但至少可得出結論,如果不是時代變遷,管理制度的變更,約亭文化代代相傳、自覺自律的愿景一直鐫刻在海南人民心里。
帶著一點崇敬、一點探秘、一點嘆息,海南日報記者由??诔霭l,分西、中、東三路三次尋訪約亭。
海南歷史文化研究者王俞春沿途介紹,所謂“約亭”關鍵在一“約”字,舊時海南靠儒家的“禮制”和“鄉規民約”來維系鄉村秩序的有效運行,約亭便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尋訪海南約亭遺址,鄉規民約與國家法制、儒家思想慢慢浮出荒草與塵土,在耄耋老者守護的目光里,在日益現代化的喧囂里,約亭顯得古老而莊重,亦如她數百年來承載的品格。
約亭不一定是“亭”
王俞春稱,約亭不一定是“亭”,許多是民眾捐資所建的磚瓦房,雕梁畫棟,有的更像座廟。舊志記載,清時在州縣城內及各大鄉村設立講約之所,雍正時才專設約亭。因此,古時約亭幾乎在海南的許多鄉鎮均有分布。
據民國《瓊山縣志》記載:“清代順治九年,頒行六諭,令地方官責成鄉約人等,每月朔望(初一、十五)宣誦??滴蹙拍辏瑥皖C十六條;十八年,頒布《鄉約全書》,有司偕紳衿齊集公所,及軍民人等俱聽宣講。雍正二年,頒《圣諭廣訓》,又頒十二條附律,令鄉社設立約亭,每月朔望,紳衿耆民人等就各約亭宣講。”
宣講的內容如《圣諭廣訓》中《圣諭十六條》,包括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穆,和鄉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足衣食,尚節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以定民志,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善良,誡匿逃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聯保甲以弭盜賊,解讎忿以重身命等十六條。
由此可知,各鄉都及大的村落凡遇有大事小情,如奉皇帝御旨、官府諭示、旌善糾過、完納捐稅及賓興助學等地方公益,當地士紳商民都會聚一處,按照既定程式傳達官府諭示、進行告誡與獎懲、商議重大民事、達成有關約定,形成規條。凡此等等的固定場所統稱“約亭”。
僅以瓊山縣為例,清代所設立的約亭就有:郡城約所在萬壽宮,??诩s所在關帝廟,以及大林市、靈山市、茄苪市、新市、干橋市、龍塘市、道斐村(系大小偶都地方)、云道村(系永都地方)、邁涯村(系東洋一地方)、濱遶村(系振英地方)、西場村、烈樓市、石山市、雷虎市、西潭都、東山市、斌豪市(系遵都、鄭都二圖地方)、吳西村(在大挺都地方)、汛馬(在抱元都地方)、大坡市各約亭一所。
由于對瓊州地理稔熟于胸,王俞春說萬壽宮在府城,大林市在今天的靈山鎮,茄苪在三江鎮,新市也在靈山,干橋市是龍橋鎮,烈樓在長流,雷虎在永興,西潭都是遵譚鎮,斌豪在十字路(龍泉鎮)一帶,大坡市就是大坡鎮。
鄉老漢事的“民間法庭”
約亭內尚存的“禁約碑”提示著約亭存在的意義。為了將約亭議事后形成的鄉約“廣而告之”,將鄉約諭示勒石樹碑,讓人能經??匆?,世代相傳,力求民眾自覺遵守。如果說,禁約是當時當地的“法律文獻”,那么“約亭”就能算得上“民間法庭”了。但它與官府又有不同,官府代表國家意志,而約亭更多的是表達民意。
王俞春說,當時的禁約碑并不僅僅立于約亭之內,有立于街道集市上的、交通要道旁的,也有立在大山口、港口碼頭、村口、學校、祠堂、公廟等人員往來密集之地。這種開放性意在讓更多人看到、接觸到,從而深入人心,自覺遵守。
從海南現存不多的禁約碑所示內容,我們可以大致窺見約亭在當時鄉土社會所起的功能與作用。
王俞春每次重訪??诩爸苓吺锌h約亭時,總看到一些坍塌、毀壞或消失,因此我們每走一處約亭之前,王俞春都要感慨“不知道還在不在”。
如今的府城丁村已被椰海大道一分為二,從丁村小學“文昌閣”邊轉入小巷,一處飛檐的舊式樓進入眼簾。門楣“約亭”二字對面榕樹下,丁村的老人們正在打發時光。而這間排滿長條木椅、裝有電視的約亭,實際已成了老年活動中心。王俞春對老人們說:“你們在守著一個寶貝。”
2005年,在王俞春的呼吁下,丁村約亭重建。碑文記載:約亭,古為鄉老議事地,時光流逝,已破倒塌,今村民為弘揚前輩當年之精神,自愿捐獻,重建約亭。
丁村約亭有兩塊古碑。一塊光緒十一年(1885年)仲秋所立“重修約亭碑”的碑文曰:約亭之設何為?在于聚眾議之規條,以勸放蕩之輩,設約誡而懲之,為誡為懲,于是乎在一方之善良,有所觀感以為善,而少年子弟之不軌者必有所觸目,有約束而不致于為非。所以周禮春官太史掌邦國都圖及萬民之,有約劑藏焉,鄉村之所系豈淺鮮哉。至春秋亦以眾議之所用公論之。故約亭之設亦猶行古之道……簡而言之,即懲惡揚善。
另一塊清嘉慶六年(1801年)的“奉縣示禁”碑主要內容是,瓊山知縣鄭為,根據丁村冼性才等村民的呈請,勒碑嚴禁爛匪、游手棍徒擾害地方,擄掠田園,占毀籬界,縱畜殘害田業等行為。也警告鄰近鄉村有上述行為的人,必須遵守禁約,若被丁村人指名投訴,縣里將“以憑拿究,決不稍微寬待”。
海榆中線11公里處路邊有一六角涼亭,名“山稼亭”,碑文落款“一九八八年六月”。此時海南已經建省,十一條條例“經各村代表討論通過,永興鎮政府審批,凡觸犯者嚴懲不貸”。其中,有提到“特區開發建設”;針對周邊果樹多,要求“擁護政府各時期的政策法令……加快農業等各業發展步伐”,“愛護一切果樹和益鳥,保護自然環境生態平衡,嚴禁亂砍和捕殺”;除“正鄉風”“興文明之風”外,還提倡“科學……積極引進進步的新技術”。
海南約亭價值彌珍
約亭是否為海南獨特的文化現象?王俞春專門查閱過東北、華中、江浙一帶的縣志,沒有發現任何約亭記載。如今能在網上搜索出的,島外僅有“梅州約亭”一處。由于鄉規民約始終得到歷代官方認可和支持,其“立約所”因此得以保存。廣東、海南等南方地偏、氣候炎熱,“亭”的稱呼取代立約所不足為奇。據調查,海南有跡可尋的約亭主要集中在??凇⒊芜~等地,數量估計不會超過10座。
約亭的價值究竟何在?當下城鄉一體化的背景中極力保護、保留約亭,有何現實意義?
專家認為,約亭對研究古代海南的歷史人文、生產生活、社會治安、民風民情、風俗習慣等都有很大價值和意義。但最值得探討的,一是約亭是封建王朝對地方灌輸儒家思想、道德倫理的“觸角”所在;二是世人對道德、對正氣的推崇,約亭是海南舊時法制社會管理的“活標本”。
而兩者相輔相成,一方面,正因為中央政府通過約亭這種集會和聚點形式,令地方官責成鄉約人或鄉紳族老,向軍民宣講、施政,此法形成傳統,歷經朝代更迭,根植為推崇教化、弘揚倫理道德的固定模式,成為每一位子民與中央政府相聯系的“末梢神經系統”;另一方面,但凡鄉村、地方出現社會治安等不穩定現象,鄉民們通行的做法是“自治”。又為了保障自治內容的合法有效性,背靠的乃是政府公權力。如丁村約亭在嘉慶六年建造時,經瓊山知縣鄭為批準;山稼亭1988年立碑時,所有“條例經各村代表討論通過,永興鎮政府審批”。
從圣諭宣講到與鄉約制度相結合,約亭在地方彰善糾惡、諭示教化,維持地方秩序,維護中央政府公權的使命中,完成了政府意志與地方自治的對接。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