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跡約亭
澄邁縣大豐鎮大豐村的老人,總能講述一些約亭的往事。
澄邁縣大豐鎮大豐村封平約亭,是海南最有古味的約亭。
封平約亭所在的澄邁縣大豐村,還保存著完整的古代驛道。圖為古驛道上的石碑和排水溝。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 貢 圖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澄邁縣大豐鎮大豐村的“封平約亭”始建于將近300年前的清代康熙年間,150年前它又得到再次修繕,以至于今天還能看到它比較完整的樣子。
“封平約亭”不同于一般的約亭,功能不限于宣講古代法令和約條,由于它位于驛道之上,又是古時街市的所在,它的存在,著實是見證了那個地區曾經的繁華商貿,以及公平、公正的商業文明。
無論此前多少人前往澄邁縣大豐鎮大豐村封平約亭考察、采風,再一次接觸她,她依然孤寂而美麗地靜候在那里。
走進大豐村文化廣場,等運瓜菜的加長型大卡車夾著泥土灰塵散盡,一片古老、寧靜,看似斷垣殘壁,但規模不容小覷的火山石建筑群便呈現眼前。
在古驛道、老集鎮、老街道的延伸處,朱紅色“封平約亭”四字赫然出現在門額石匾上,“圣諭”二字則透露了她的尊貴意義與厚重歷史。石碑、長聯等有文字的記載,讓封平約亭生動起來,成為整片古街的靈魂。
始于康熙時代的遺跡
沿著石板古道靠近封平約亭時,總會有個別村民阿公、阿婆湊過來,聊上兩句。好似不失熱情地介紹,又好似察探一下我們的根底。荒棄的古跡干干凈凈地在我們眼前展開,足見村民對此地的重視,便忽然明白了封平約亭保存至今的原因。
封平約亭始建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清同治二年(1863年)重新修葺。
據海南歷史文化專家蒙樂生考證,自康熙以來,“圣諭宣講”成了有清一朝地方施政的要目之一。政府規定各級官員需于每月兩次舉行公開集會,對百姓進行宣講并解釋《圣諭》。在雍正頒布《廣訓》后,“圣諭宣講”則以該書為宣講的主要內容。這種宣講圣諭的活動,在海南,大多選擇在約亭舉行。
完整意義上,封平約亭是封平都的議事場所。現在的大豐村,古屬瓊州府澄邁縣恭貴鄉封平都,封平都轄十圖六十村,從保存的文獻看,封平都的治所就設在此地。
同行的熱衷挖掘海南歷史文化的鐘捷東指著一塊不起眼的石頭說這是“拜石”。約亭的甬道正中,前后各有三塊方正的拜石,每逢圣諭等重大禮節,聽訓者由大門起,在三塊拜石中依次而立,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禮。
“圣治攬乾綱封建平均披丹扆綸貴三章法約;諭條重巽命多士峰列聽黃堂梆鼓廿里長亭。”門聯之妙在于以“圣諭”二字頂格,鑲入了“封平約亭”,還將約亭與古縣治的距離以及約亭的功用曉喻于上,不禁讓人稱道。
封平約亭建筑為三開間、面闊10米,深進五間7.9米,檐滴離地2.2米;前有雨廊,深約2.2米;院子深約4.9米,闊10米。據說,原來在正堂前面有一座廊亭,現在只剩下兩邊山墻。院子東南側有紙字亭,石結構,六角形,塔狀。這種被稱為“敬字亭”或“紙字亭”的小規模建筑,是古人將不再需要的寫有文字的紙放在亭(塔)內焚燒,以示對文字的恭敬。鐘捷東介紹說,塔的粘合劑是糯米汁、貝殼粉等混合而成。湊近看,果然堅固無比。
約亭坐北朝南,木石結構,硬山頂,穿斗式梁架,筒板瓦,正脊有龍、魚及云朵等雕飾。有封火墻,廊東、西墻頭系“馬鞍墻”。總體看,封平約亭外觀尚好,但里面的部分柱、板等木構件已朽,廊的頂棚及柱已無存,最可惜的是大門內額的雕飾在文革時被毀壞。
[page]鄉紳驛馬商賈入夢來
村子里的屋檐下各家都堆著火山石,丁字路口一塊架空的石板顯得特別。垂著長長白眉的阿公說,那個下面是刻有字的,怕侵蝕,這樣翻過來保存。其實村子里寶貴的碑刻都被歷代村民們悉心保護起來。約亭大門內的兩側及正屋前墻和廊子里,分別豎立著珍貴的石碑刻八通,它們如實地記錄了封平約亭經歷的風雨滄桑和當地鄉村的鄉土俗情。
碑刻記錄年代最早的是清康熙六十一年( 1722 年)“封平都士民仝立四至立啟為界二”碑,最遲的是中華民國元年(1912 年)特立的有關完納糧稅實施辦法等內容的碑刻,其中還有清乾隆四十三年( 1778 年)的《正堂示禁》碑、乾隆四十九年(1784 年)的《當官牌禁》 碑、嘉慶十五年(1810 年)的《從議凡例》碑等。
碑刻內容廣泛,上奉皇帝御旨、官府諭示、完納糧稅等;下至市場管理、合都賓興、眾議凡例等等。所有諭示、宣告、商議、部署,形成法約,然后各圖貫徹執行。一點點辨認和閱讀碑文,舊時的“禮制”、“鄉約”,甚至集市交易條例后面,仿佛浮現出官員、商賈、鄉民、應試舉人(秀才)、傳遞書信郵人(傳令)走動的情景。
除約亭,這里還是古驛道、古街區、古市集所在地。由于地處當時交通要道,村莊密集,人口眾多,商貿物流繁盛而形成了“封平多峰鋪(市)”。
我們在青石板路邊費力地辨認當年的集市行界碑,如:肉、魚、米、油、鹽等。均分界買賣,依約交易,童叟無欺。多峰鋪古街道,店鋪舊址,大都斷垣殘壁,凄凄荒草蔓生在鋪內。
古街縱橫交錯,鐘捷東指著一段殘垣上的石凸處,告訴我們這里曾經是大戶人家,因為連門栓都如此之大。唯有一條街道比較完好,似乎不久前還有人住過。每家屋門前的電線暗示現代文明已經走進了古街,但終究是不見人煙。家家不閉戶,遺棄的農具、破敗的家什,甚至膜拜過的偶像還放置在屋內,默默述說它們留不住的繁華正消散云煙。
由于地處火山巖地區,古街青石板路時不時突出一塊黑黝黝的火山石。青草從青石板和火山石縫里鉆出來,瘋長,古街愈發滄桑。只有兩側“合墻”、“共墻”、“界至”等刻字,顯示出當年街道居住的管理,土地和屋舍建筑的規范。
留住封平都的歷史表情
封平約亭被認為是海南現今保存最完好的約亭,“多峰鋪(市)”也是海南不可多得的古建筑群。據說日軍侵略海南時,多峰鋪(市)的居民四處逃散,這個集鎮才變得凋零。
尋訪中,我們一直在思考封平都的保護和開發,相信這只人人看好的海南歷史文化旅游“潛力股”,如果措施得當,定會發出獨特的光芒。
盡管澄邁縣政府已有開發之意,但修繕保護,讓歷史表情重現,卻不是那么容易。從現存的遺跡來看,可分為封平約亭片(約亭文化)、古集市片、古驛道片、羊山人居片四大板塊。
蒙樂生認為,首先,此地可集中展現約亭文化,“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的鄉訓重拾現代人的道德。可增有“旌善坊”和“癉惡坊”。模仿“對有善行的民眾進行表彰,有不良行為者,則進行勸懲”實景,讓世人明白約亭在古代社會中擔負著的“彰善糾惡”教化作用。亦可重現清一朝地方施政的場景。如模擬舉行公開集會,宣講并解釋《圣諭》,宣講《廣訓》。
其次,修復集市店鋪,現場出售肉、魚、米、油、鹽。將本地土特產黑豬肉、馬鮫魚、火山米、花生油、老海鹽等等放置此旅游點銷售。復古的店鋪,安全的食品,一舉兩得。
古驛道上,可以由驛站、驛亭、驛丞、驛使、驛卒、驛馬組成的功能齊全的服務體系,在鋪舍里按照古代配置,稟給庫子、館夫、馬夫、馬槽等等。
但可持續發展的生態保護觀最是歷史遺址類旅游資源開發利用應遵從的主要觀念之一。不僅要利用封平約亭歷史遺址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還要實現一種可持續的、動態的保護模式。把歷史、現實、自然、人文等多種因素進行整合,從全局的觀念去研究、保護、開發和利用,而不是孤立靜止地看待歷史遺產。
當遺址本體及其載體實現可持續性保護的同時,遺址所處環境也得到可持續發展時,封平都的歷史表情就留住了。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