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多名當地村民聚集在馬亮村委會一棵百年榕樹下學習織黎錦。(南海網記者鄧松攝)
南海網三亞8月6日消息(南海網記者鄧松)“在鄉鎮開設培訓班,就是為了最大限度的方便群眾。”8月6日上午,在三亞市育才鎮馬亮村委會一棵百年榕樹下,80多名黎族學員在這里向黎錦傳承人學習織錦。據了解,將黎錦技藝培訓班開設到鄉鎮在三亞尚屬首次。
“培訓班以前都在市區辦學,但是效果不夠理想,很多黎村的農民,因為交通不便,都不愿意來。”據三亞市群眾藝術館館長楊威勝介紹,今年7月31日開始,由三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群總藝術館主辦的“三亞市2013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培訓班”在育才鎮舉行,共吸引了來自該鎮各村委會的80多名黎族學員,年齡最大的50多歲,最小的只有9歲。
37歲的藍琳燕告訴南海網記者,她雖是土生土長的黎族人,但年輕時并沒有學習織錦。“年輕的時候精力不在那里,老人教也不愿意學。”藍琳燕說,自己現在開始學習黎錦,是為了以后的老年生活做打算。“黎錦畢竟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年輕的時候沒時間織,以后抱孫子了,就有的是時間了。”
9歲的張琳兒在培訓班上課一周,已經可以進行初級的織繡。她的母親董海花告訴記者,小姑娘平時特別貪玩,但是對于織錦特別喜愛,一個多星期以來,除了在培訓班學習外,回家也時常擺弄織錦工具。
據楊威勝介紹,此次培訓班邀請了三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和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進行現場授課,內容包括黎錦技藝的歷史、發展歷程、保護工作規劃和現狀,以及紡紗、單面織錦、雙面織錦等操作。
在現場,除了參加培訓的黎族學員外,還有眾多群眾上前圍觀。
黎族織錦是集紡、染、織、繡四大工藝于一體,在黎族婦女中世代相傳,由于缺乏語言和文字,黎錦技藝的傳承都靠長者言傳身教給年輕一輩。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黎族年輕人走出村寨前往城市,加上黎錦工序繁雜,學習織錦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今后要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宣傳,開設培訓班,讓更多的黎族人,學習黎錦。”楊威勝稱。
此次培訓班中不乏年輕的女性。(南海網記者鄧松攝)
黎錦傳承人在教授一名婦女織錦,婦女的兒子站在一旁觀看。(南海網記者鄧松攝)
在育才鎮中心小學內,一名小女孩專心的觀看母親織錦。(南海網記者鄧松攝)
9歲的張琳兒學習織錦1周,已經可以織簡單的黎錦。(南海網記者鄧松攝)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