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亭嬉水節的品牌效應
■ 本報記者 孫慧 特約記者 黃青文
通訊員 張勸勸
“七仙河畔,七夕之約”。8月12日至14日,2013海南七仙溫泉嬉水節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舉行,這個連續舉辦了14屆的民俗節慶,吸引了數以萬計的賓朋齊聚七仙河畔,共享節日歡樂。
14年來,保亭七仙溫泉嬉水節走出一條從鄉村節慶向民俗文化品牌的演變之路,成為了海南民俗文化最耀眼的名片,帶來了一系列的品牌效應,成為保亭對外宣傳和文化、經貿交流往來的一大平臺。
培育特色民俗文化
每年的嬉水節期間,是保亭最熱鬧的時候。
8月13日上午9時,身著七彩服飾的7位“七仙女”,肩挑竹筒、葫蘆等容器,將圣水潑灑向眾人,寓意給大家送去吉祥、平安。
從這一刻起,整座保亭縣城開始沸騰。開幕式結束后,人們紛紛拿起裝滿清水的水盆、舀勺、水桶,向身邊的人潑灑。一時間,七仙河畔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
節日期間,保亭的男女老少紛紛身著節日盛裝,載歌載舞,舉行黎族八音傳統比賽、傳統體育競賽、織錦技藝展示、民俗風情大巡游等活動來歡迎八方來客。14年來,無論活動的內容如何調整,但展示弘揚民族文化的旗幟始終高揚。
“民俗節慶在全國各地都有,但是像保亭這樣將一個節慶辦了14年,能越辦越好,是基于它本身獨特的民俗文化。”已經跟拍了將近10年嬉水節的旅游衛視記者劉移山說。
“嬉水節就如同一棵樹,只有植根于黎族苗族文化的沃土,才能茁壯成長。”保亭縣文體局局長林孟地如此闡釋民族文化挖掘的重要性。
民族文化搭建瓊臺交流橋梁
“我的家在海南島,你的家在臺灣島,從前是一家人,現在還是一家人……”8月12日中午,在保亭加茂鎮南沖村,黎家同胞們唱著熱情洋溢的歌曲,手捧甜甜的糯米酒歡迎遠方而來的臺灣少數民族代表團。
從嬉水節舉辦之初,臺灣少數民族代表團每年前來與黎苗同胞共慶佳節,拉近了兩岸少數民族同胞間的文化交流。保亭還為此獲批成為大陸地區首個“瓊臺少數民族交流基地”。
“來到海南就如同回家一般,沒有什么區別。”臺灣同胞郭美珍從2005年參加保亭嬉水節瓊臺交流活動,深深感受到了兩地“姊妹”情誼,從此她并致力于瓊臺兩地之間的文化、經貿交流,被稱作為熱心的“愛國媽媽”。
嬉水節日漸成為瓊臺文化交流不可缺少的活動項目和文化品牌。而隨著交流的加深,雙方之間的往來也從文化延伸至旅游、經貿等方面。
在保亭民族博物館展廳里,一批做工精致優美的布制工藝品吸引了很多游客參觀。“我希望兩岸同胞之間交流能夠更進一步,延伸至旅游、經貿、農業技術等方面進行往來合作。”泰雅族商人游榮進說,這次他攜帶了自己作坊制作的織錦工藝品前來,希望能在海南覓得合作商機。
名片效應推動經濟發展
嬉水節是保亭提升自己知名度和美譽度的絕佳舞臺。每年嬉水節期間,國內外幾十家媒體蜂擁而至前來報道節日盛況,更有上萬名游客齊聚保亭,對提升保亭影響力有很大作用,也吸引了眾多投資企業前來尋覓商機。
3年前, 響水鎮什洞村村民吉金妹來參加嬉水節織錦技藝大賽,展示的作品受到了很多客戶青睞,并留下聯系方式,從此建立起合作關系。“我現在每個月都能織1至2幅黎錦,掙的錢不算太多,可也夠買些生活用品了。”吉金妹說。
“以前出去招商,別人都不知道保亭在哪里,我們總是打三亞的‘擦邊球’,現在不用再愁別人不知道了。”保亭縣委招商辦有關負責人說。隨著保亭的知名度提高,很多投資商主動前來保亭考察投資。
投資商多了,保亭可選擇的余地也大了。保亭縣委有關負責人表示,隨著保亭經濟發展,“低碳、環保、拉動就業”成為了保亭選擇投資的重要因素,能夠為保亭旅游和文化注入新活力、為保亭持續創造稅收和帶動就業的項目最受青睞。
“七仙河畔,七夕之約”。華燈初上,小城益顯迷人。隨著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持續推進,七仙溫泉嬉水節必將吸引越來越多的中外游人年年赴約。
(本報保城8月14日電)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