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瓊海創建國家農業公園促進農民增收紀實
-本報記者吳清雄 李科洲 符王潤 特約記者王儀
三江浩蕩田園翠,魚躍荷香白鷺閑,稻浪千重逢喜雨,蛙聲一片報豐年。
沿著萬泉河順流而下,你會發現一幅幅這樣美麗的畫卷。
這里是瓊海正在描繪的一幅藍圖——以龍壽洋、博鰲和萬泉河兩岸這3個片區為中心面積近5萬畝3個國家農業公園正在開工建設。龍壽洋國家農業公園包括嘉積鎮的5萬畝田野、塔洋鎮的萬畝魚塘、養殖基地以及潭門鎮的瓜菜種植基地等;博鰲國家農業公園,涉及博鰲、潭門、中原鎮;萬泉河國家農業公園,涉及萬泉、龍江、陽江等鎮。
國家農業公園是瓊海田園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創建國家農業公園,就是在充分保護和尊重現有農村地形村貌、田園風光、農業業態和生態本底的基礎上,對連片的大田洋及周邊農村的基礎設施、產業結構、農業經濟進行優化提升,形成“人在園中”的自然、樸素、生態、和諧之美。農業公園又是一種全新的旅游業態,集新農村建設、農村旅游、農產品銷售為一體,以解決三農問題為目標的現代新型農業旅游區。
在這個理念的推動下,瓊海以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品牌農業和培育農村新業態為抓手,讓農民嘗到了真真切切的實惠。
加工龍頭:
讓農產品銷路得到保障
8月14日早上9時,在位于中原鎮的瓊海市群鑫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工廠里,一瓶瓶辣椒醬順著流水線有序地裝填、密封、貼牌。
“這是我們海南特色的菜頭脯、辣椒醬、脆爽醬瓜……”公司負責人翁文俊拿起公司的產品向記者如數家珍。
為了保證工廠原材料的來源,翁文俊發動工廠周邊農民成立了6個農民合作社,實現訂單式種植。“農民以土地入股,我們為他們提供種子、肥料和技術指導。”翁文俊說。
這樣的合作方式是一種雙贏:既讓工廠的原材料獲取得到保障,又讓農民的農產品銷售有了保證。
“價格低的時候,我們有個保底的收購價,讓農民肯定有錢賺。”翁文俊說。
“待工廠步入正軌后,一年的產值預計能夠達到兩三億元,那時候對原材料的需求將會相當大。而且對工人的需求也會增加很多,應該會是現在的10倍以上。”目前,翁文俊的工廠的50多名工人全部來自周邊的村莊。
“政府對我們的支持力度很大,工廠的建設也獲得了政府200多萬元的資金扶持。”翁文俊說,從工廠的投建到后期的產品包裝設計、銷售環節,瓊海市政府都在積極為公司出謀劃策。
瓊海市市長寧虹雯認為,農產品加工產業的發展,不但能夠大大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同時能夠有力地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農民收入的提高。
品牌農業:
讓農業走精品路線
“來,嘗嘗我們家種的有機火龍果。”8月14日上午,在利試考村村支書盧業鋒的家里,女主人熱情地端上一盤切好的火龍果招待記者一行。
2005年,盧業鋒開始試種火龍果,并逐漸闖出了一條路子。2010年5月,在農業部門指導下,盧業鋒牽頭成立了“瓊海鵬業紅龍果農民專業合作社”。如今,合作社已經有上百名社員,種植火龍果面積達1200畝。“政府不僅在資金和技術上給予我們幫助,還想方設法幫我們打開銷路。”盧業鋒說。
“和橡膠、胡椒等傳統的經濟作物比起來,火龍果的單畝產值更高。”盧業鋒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膠平均每年每畝純收入1500元左右。而火龍果平均每畝的純收入在3000元以上。
在盧業鋒的帶動下,利試考村的村民們也紛紛加入火龍果種植的隊伍來,何書海就是其中一個極具熱情的村民。如今,利試考村的火龍果種植面積達1300畝。
“我200畝火龍果園中的80畝已經通過有機種植認證。”盧業鋒早已為自己的火龍果注冊了品牌——龍江壽果。這些火龍果一直供不應求,12元/斤的固定價格遠遠高于平均市場價。
著力打造農產品品牌,瓊海已經走上了快車道。至目前,瓊海市已獲得了中國胡椒之鄉、中國油茶之鄉、中國蓮霧之鄉、中國火龍果之鄉、中國珍珠石榴之鄉。這5個全國性的農產品基地品牌正在讓不少農民受益。
瓊海市市委書記符宣朝表示,通過這些農業品牌的發展,對瓊海市農業對外宣傳、休閑農業發展,以及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都打下了很好的基礎。而發展品牌農業,也是推進國家農業公園建設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產業孵化:
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以前這公路邊上只有一兩家冷庫,這幾年店鋪越來越多,熱鬧得很了。”安坐于自家臨街而建的3層小洋樓大廳里,塔洋鎮聯新村村民張振業感嘆著近幾年村里的變化。他是這個村子里第一個開了飯店的人。
濟達汽修、雙聯冷庫、聯新鵝肉點……一出瓊海市城區,在聯新村通往塔洋鎮的公路邊上,店鋪林立,店牌讓人眼花繚亂。在瓜菜冷凍庫產業的帶動下,塔洋鎮聯新村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規模不小的集市,飯店和雜貨店越開越多,并出現了諸多汽車配件、汽車銷售、汽車美容等商家。而隨著商家的入駐,原本聯新村臨街只能租出300元/月的商鋪,現在已經飆升到了3000元/月。
相對于住在臨近城區的張振業,在遠離城區20多公里的潭門小鎮上,草塘村村民老何對于今年自己生活的巨變更加驚喜。
去年底開始,瓊海市圍繞“田園城市、幸福瓊海”的主題,先后投資1.2億元對潭門道路、街道立面及生活設施進行改造。道路從坑坑洼洼變得平坦暢通、建筑立面從單調枯澀變得風情濃郁,慕名而來的游客讓這個千年漁業小鎮充滿了活力。
“在小鎮改造前,鎮上沿街的鋪面租金都是500元左右,改造完后,鋪租立馬升到了6000元。一年光鋪租就多出將近7萬元呢!”闖了幾十年的海,如今老何干脆回到鎮上,利用自家的店面開起了海洋工藝品店。
“以前潭門主要為停靠在這里的漁船服務,現在要開始為游客服務啦!”對于小鎮的變化,老居民符興民一一看在眼里,“以前這里只有十幾家工藝品店,現在已經差不多有300家了!生意好得很呢!”
而瓊海市政府的計劃遠不止于之前對潭門基礎設施和立面的改造。未來,瓊海將再投入2億元,打造潭門故事酒吧、趕海人家農家樂、濱海森林公園等10個項目,進一步推動潭門小鎮向旅游風情小鎮轉型。
不久的將來,潭門大橋開通后,潭門將與它那在鄉村旅游道路上先行一步的鄰居——博鰲一起,更緊密地連成一個大片區,為博鰲國家農業公園增添新元素。(本報嘉積8月18日電)
短評:促農民增收要有新理念
農民增收的關鍵是什么?是創新的理念。
農民要想增收,必須要積極選擇優良的新品種。同時,農民還得采用現代的經營理念,積極打開銷路。走品牌化道路也十分重要。別看品牌只是一個名稱,卻能讓農產品獲得加倍增值。
政府要促進農民增收,同樣要創新的理念。如今,瓊海市政府就正在探索——建立國家農業公園。農業公園的建設,符合我國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是改善農村環境,傳承和發展傳統鄉村文化的重要途徑。農業公園是推進城鎮化、鄉村旅游、農業高新技術推廣示范的重要載體。在增加農民收入過程中,國家農業公園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