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頭山熱帶雨林 紅:現天然林分布區域 綠:1970年代天然林分布區域 東方市天然林分布圖 單憬崗 制圖
東方三家鎮水頭山熱帶雨林。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實習生 蔡曼良
最近,由海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局、東方市林業局和華南師范大學聯合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兩片殘存的雨林,這個發現意義重大。那么,在干旱少雨的海南島西南部沿海平原地區,怎么會存在熱帶雨林呢?它們為什么能在歷時數千年的海南島西南部開發中保留至今?
一提起西南部幾個市縣的沿海地區,人們往往會將其與熾熱、干旱、林木少聯系起來。然而,由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局、東方市林業局和華南師范大學聯合進行的一項調查,卻在東方市昌化江下游、高速公路以西的三家鎮地區發現了兩片殘存的小面積熱帶雨林,分別是位于玉雄村的水頭山和嶺村的掉仔坑山,面積各為75畝和360多畝。主持此項調查的華南師范大學教授江海聲將其譽為海南島西南部熱帶雨林的“活化石”。
那么,在干旱少雨的海南島西南部沿海平原地區,怎么會存在熱帶雨林呢?它們為什么能在歷時數千年的海南島西南部開發中保留至今呢?
西南曾廣布熱帶雨林
“歷史上海南島西南部的昌江、東方、樂東一帶沿海地區,曾經存在大面積的熱帶雨林。”從事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研究30多年的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首席專家李意德說,科學分析顯示,海南島在遠古時期是熱帶雨林廣布的,西漢早期海南島的森林覆蓋率曾高達90%,西南部也密布熱帶雨林。此后由于人類不斷墾殖,海南島的熱帶雨林消失得比較快,西南部沿海地區的植被如今已大部分變成稀樹草原和灌叢。
“其實直到1970年代,海南島西南部平原地區還大量存在天然林。”江海聲主持的調查歷時5年,期間他在全省范圍采集了200多個樣方(用于調查植物群落數量而在目標地區隨機設置的取樣地塊),并對全省數百張1970年代的五萬分之一地圖進行分析后,他得出了這一結論。他認為,直到1970年代,海榆西線都是從天然林中穿過。如今的西線高速以西地區,直到那時還有大面積的天然林,但現在整個海南島西部平原地區,尤其是高速公路以西,已經很難尋覓到天然林的蹤跡。“這兩片熱帶雨林‘活化石’的發現,可以讓我們認識到海南島西南部地區歷史上植被的狀況,充分說明西南部地區曾廣泛分布大面積熱帶雨林。”
站在水頭山雨林邊緣的水利渠堤壩上看,熱帶雨林的外觀清晰可見,大量藤蔓植物從高大的雨林喬木上垂落下來,密密麻麻地將整個森林遮蔽得嚴嚴實實,仿佛覆蓋明珠的青翠色布簾。雨林周圍草木蒼翠、風景旖旎,丘陵、田野、綠水、稻田,在這片森林的襯托下,形成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畫。穿越層層荊棘進入林中,撲面而來的是大量植物的氣味和水土濕潤的氣息,整個地面都覆蓋著厚厚的濕潤腐殖層,濕潤雨林中常見的大葉植物、附生植物隨處可見,而且擁有豐富的動植物物種和多層次的植物群落,一派熱帶雨林景象。
“這片森林是熱帶雨林的濕潤類型,而且是原生的。”江海聲說,為了查證兩片雨林的屬性,他對其分別進行了森林植被的重要值考察。重要值是一種植被分類的概念,主要考察植被的三個指標:樣方中每種植物的植株數、每株植物的胸徑和有多少個小樣方中有這個物種,三個指標綜合在一起才能算出一個重要值。在對水頭山植被的重要值進行分析后他發現,這里的植被類型與東海岸萬寧的熱帶雨林一樣,都是熱帶雨林的濕潤類型,是我國最接近赤道雨林的雨林區域。
而位于昌化江邊掉仔坑山的森林,則是另外一番景象。這是一片狹長的原始森林,沿著昌化江一路蔓延,足足有3公里長,最寬的地方100多米,窄的地方也有30多米。然而,這片森林的外觀藤蔓不如水頭山的多,雖然位于江邊,比起水頭山來,內部空氣卻相對干燥,土壤也比較干,林下植被也不夠豐富,沒有大葉植物,也沒有多少腐殖層,但依然可以看見大量原始樹木,其中一些樹木要兩三人合抱,也可以看到老莖生花等雨林標志性現象。
在進行相關分析時江海聲發現,盡管掉仔坑山的很多樹種與水頭山相同,但其重要值分析依然和后者有比較大的差異性。他認為,掉仔坑山是處于落葉季雨林與濕潤雨林之間的過渡性類型。而在距兩片森林直線距離不超過20公里的大田保護區,則屬于落葉季雨林。這樣一來,從水頭山到掉仔坑山再到大田保護區,分布著三種雨林類型,即從濕潤雨林到過渡類型再到落葉季雨林,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雨林水平分布。這也證明水頭山與掉仔坑山是在經歷漫長時間的墾殖破壞后,分別成為當年各自面積廣大的雨林類型的小面積孑遺。
雨林幸存各有緣由
在水頭山雨林的邊緣,有一個電力帶動的取水井,位于一個小水潭中。一條小溪從雨林中流出,匯入小水潭里,再分成兩支流向雨林外側的水田。站在水潭邊,只聽得水聲淙淙,只見到水質清澈,還有水中魚蝦嬉游、周遭水草豐美。
“水頭山是典型的季節性濕地。”江海聲說,這片森林的生物多樣性特別豐富,尤其是在雨季時,蛙鳴鳥叫,萬物繁衍生息,形成非常復雜而豐富的生態系統。
由他主導實施的海南全省濕地普查,并未在其他地方發現這樣的季節性濕地,“就目前掌握的資料而言,這里是海南唯一的季節性濕地。”
他分析了這片雨林和季節性濕地的成因:這片森林四周的地勢比較高,容易形成積水,而土壤也是肥沃的黑土,這是這片濕潤雨林能夠在西部干旱地區發育的必要條件。而這種土壤和林中豐厚的腐殖層,讓這片土地像海綿一樣,能夠在雨季吸收保存大量的水;在旱季則會因太陽照射、濕度降低等原因,逐步釋放出來,是一種天然的以年度為周期的水資源調節方式。
如此一來,這片森林就保證了小水潭四季清水長流,尤其是在干旱季節能夠提供寶貴的水源。而周邊的村莊都屬于旱季缺水的區域,包括紅草、嶺村、樂安、玉雄、旺老五個村,在干旱季節都靠這里的水來保證飲水、甚至部分灌溉用水。“這應該是周圍村莊村民自覺保存這片森林的根本原因。”江海聲說。
“這片森林叫‘水頭山’,就是因為這里水流不斷。”玉雄村村干部符業民的說法證實了江海聲的判斷,他說,雖然1970年代,這片原始森林曾遭受村民的一定破壞,但造成的后果讓村民受到了深刻的教訓。此后,村里采取了嚴厲的保護措施,才讓這里四季常青,鳥語花香,從而能夠不斷為周邊提供源源不絕的水源。
而掉仔坑山雨林被保存下來,則是因為另一個原因。
“這片森林我們自古都不砍伐的。”嶺村村支書劉運亨說,由于靠近昌化江,發洪水時,大水帶來的泥石流會被森林擋住很大一部分,從而讓躲在這條長達3公里的森林后的村莊受害程度比其他村莊小很多。因此老輩從小就教育后代要好好保護這片“保命林”。村里還專門出臺了自己的村規民約,每砍一棵小樹,就要罰款200元并責成補種成活,大樹另計。他表示,借著全省綠化寶島的東風,村里還要在樹林周邊繼續種植大量鄉土樹種,擴大雨林范圍。
據東方市林業局負責人介紹,目前掉仔坑山的雨林已經于4月份納入了公益林的保護范圍,水頭山雨林也將于近期納入公益林保護。兩片林都將享受每畝每年20元的保護經費,并將分別設立生態保護站點,雇傭專人進行看守保護。
江海聲認為,不僅需要對兩片森林進行保護,還要挖掘保護當地村民保護生態的良好意識。因為他們祖祖輩輩保護下來這兩片森林,反映了當地村民保護利用生態資源的特色和生態文化。
西南雨林再造范本
“我們有一個設想,就是在西南部沿海地區恢復歷史上的熱帶雨林植被,從而改善這一地區的環境氣候條件,創造更適宜的人居環境,建設當地百姓的幸福家園。”省林業廳副廳長王春東說。
然而,由于對西南部地區干旱根深蒂固的印象,在這個地區實施人工恢復熱帶雨林的想法遭到了一些質疑。江海聲認為,2處殘存雨林的發現,為再造西南部熱帶雨林提供了堅實的事實和科學理論依據。
“這兩片森林可以讓我們認識到海南島西南部地區歷史上的森林分布情況。”他分析說,此次發現首先是證明了西南部曾經廣布熱帶雨林,恢復熱帶雨林有歷史依據,并非蠻干。其次,兩片雨林的植物種類及其分布,對于再造西南部雨林的樹種選擇、樹種搭配和種植手法,有非常重要的借鑒參考意義。三是兩種雨林適應不同局部氣候和土壤差異性的特點,為再造雨林提供了差異化的選擇模式。
對于西南部沿海這樣的大面積消失的熱帶雨林,目前國際上對其能否人工恢復存在爭議。一種認為是短期通過適當的人工措施可恢復,一種認為短期內不可恢復,因為熱帶雨林所需的土壤和水分供給條件已經喪盡。
經過對海南森林數十年的深入研究,李意德認為,雖然任務非常艱巨且具有長期性,但西南部沿海地區的熱帶雨林還是可以人工恢復的,因為當地還保留有一定的土壤,有包括臺風雨在內的天然降水,昌化江上游有好的植被可提供蓄水供給,大廣壩水庫也能提供足夠的水調節。
“但熱帶森林的恢復途徑很復雜。”他介紹說,先期要以種植耐旱落葉樹種為主,并按比例加入部分常綠耐旱樹種。這樣就可形成先鋒群落,改善小氣候環境,改善森林水分小循環途徑,增加水分利用效率。水土條件恢復達到標準后,再人工逐步增加常綠種類,數十年后就有可能變成熱帶雨林。
“兩片殘存的雨林實際上可以成為西南部雨林再造的范本。”江海聲說。
掉仔坑山雨林中這樣的古樹很多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谑薪鸨P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